陕北唢呐文化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它在民歌小调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唢呐乐曲十分丰富、优美。《下江南》《南瓜蔓》《刮地风》等民歌成了陕北唢呐的传统曲目,《兰花花》《三十里铺》《高楼万丈平地起》《东方红》等民歌也极大地丰富了陕北唢呐乐曲。多少年来,黄土高原的人民群众离不开唢呐文化,唢呐文化也离不开黄土高原的人民群众。 陕北唢呐文化明代为始创阶段,清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代处于繁荣阶段。陕北唢呐文化有热烈、粗犷的,有细腻、清新、婉丽的,有喜庆、吉祥的《将军令》,有哀婉低沉的《粉红莲》,有活泼俏皮的《急毛猴》,还有甜蜜浪漫的《纤夫的爱》……《粉红莲》是一首哀乐曲,也大有来头,红军英雄刘志丹牺牲了,下葬时,唢呐艺人吹奏《粉红莲》祭悼这位黄土地优秀的儿子,其时,白云遏步、河水呜咽、青山低垂,红军将士和当地老百姓无不流泪。《粉红莲》沾了英雄的大光,迅速在黄土高原流传开来。黄土高原的唢呐音乐是一条活水,是一条大河。 陕北唢呐老百姓叫大唢呐,是中音喇叭。几百年来,它不断继承、改革、发展,成了民间艺术的一朵艳丽的花朵。以绥米为主的陕北唢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在省、市的文艺会演中多次夺得头彩,在电视、电影荧屏(如《人生》)中大放光彩,在陕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央音乐学院的艺术殿堂上大出风头。绥德刘雄弟兄还把唢呐吹到法国、荷兰等地,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1999年,99名绥德汉登上黄土高坡,登上陕西电视台《九十九个春天》的春节文艺晚会,排出99队列,蹲、站、走、扭,声势如春雷轰鸣、万马奔腾、壶口瀑布怒吼,把绥德汉的形象呈现在国内广大观众面前,把陕北唢呐艺术推向极致,迎来了新世纪的春天。 2008年,北京传来了喜讯,“绥米唢呐”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的保护行列,得到海内外亿万观众的关注和赞赏。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