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陕北汉画像石不仅是人们祈求吉祥福禄、长生不老的反映,也是人们现实生产活动和生活享受的写照。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通过这以刀为笔、以石为地的艺术形式,窥见千年前陕北的生活状况。 汉代时,汉人的“冠带之室”和匈奴的“引弓之区”虽有长城为界,但是汉匈两族的各种交往却也十分频繁,而地处汉室北疆的陕北绥米地区也就成了交流的核心区域。 匈奴人的生活中,狩猎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时这种活动也在陕北盛行,并且大量反映在汉画像石上。米脂县博物馆馆长艾健介绍:“米脂县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中就有一部分是狩猎的场景:一猎手骑马正在追逐狂奔的麋、鹿、狐等动物;一猎手扶鹰骑马走过来,前方天空和地上是没命逃跑的飞禽走兽;另两位猎手拉满弓,瞄准了猎射对象。画面上的动物满是回头张望、惊慌失措的神态。” 陕北汉画像石中也有表现农业生产的画面,如牛耕、下种、除草等,从春耕到秋收生产的全过程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绥德县出土了两幅牛耕图,画面中都是由一头体态健壮的耕牛拉犁,耕者一手扶犁,弯腰抬步辛勤劳作。在一副“二牛抬杠”牛耕图中,一根横杠架在两头牛的肩上,共挽一犁;扶犁者身健力大,扬鞭跨步,后边有一小孩手探入布袋掏籽下种。说明早在二千多年前,绥德水草丰茂,宜农宜牧,庄园经济和农耕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绥德县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上再现了“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景象,说明陕北两汉时的畜牧业十分发达。在画像石“树下系马图”中,健壮的马拴在茂盛的树下,依树干设一马槽,这样既有利于饲喂,又可以遮阴纳凉,使马得到很好的休息。说明汉代人对马的依赖性和对马的爱护,同时他们还在马棚内养猴,汉代人相信猴可以避马瘟。在汉画像石的房前亭后,田间院落大量的补白空间,多为家禽家畜,表明饲养六畜已经是与汉代边郡农牧区人生活密不可分的生产活动。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