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大多雕刻在石制的墓门、墓室四壁上,如此精心装饰墓室,可见其主人非富即贵,不禁让人想象陕北出土汉画像石最多的绥德、米脂两县,当年又是怎样的荣华景象? 陕北榆林自古都是边郡要地,秦汉时期不断实施军屯、民屯,扩充边防力量,这里不仅是北方抵御和抗击匈奴的军事重地,更是汉长安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多民族在此融合。绥米区是秦晋宁蒙的交通枢纽,黄土高原物资集散地,商业贸易频繁,于是军政达官、商贾、学者、名士云集,一派繁荣景象。 “汉代绥米地区的经济发达,有产生汉画像石的物质条件,同时,汉代人崇尚厚葬的习俗也有推进作用,”米脂县博物馆馆长艾健说。 汉代人“重葬不重养”,认为人在世时的生养情况并不重要,只要在死葬时能竭其全力,并能将这些刻在石头上流传百世,那就被看成是至孝的行为。政府实行岁举孝廉制度,人们便以丧葬礼仪为手段,相互攀比,以显孝行,扬名立世。 “陕北现在有很多寺庙以供人们朝拜神佛,而汉代人们的迷信思想也是十分严重,”艾健说。汉初统治者热衷于神仙传说,追求长生不老,永享极乐。他们认为“死即再生”,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强烈愿望使得他们需要一种表现形式,来实现生前未了的心愿。于是达官贵人们用画像石装点墓室,就是想将生前已经拥有的荣华带入另一世界,而这种仙境生活实际上就是墓主生前现实生活的延伸和继续。 绥德县博物馆内有一处挪移复原的汉墓。相比于外面夏日的炎热,进入长长的斜坡墓道,其阴森的气味还是让人不禁打个哆嗦。但临到墓门,却又看到了另外一番荣华的景象:石质的墓门上刻绘着定方位、避不详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墓室内的四壁上刻绘着神话故事,就在那盘曲缠绕的卷云蔓草、树枝边饰中,也穿插隐藏了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在墓室里,没有死亡的恐怖和离世的哀伤,到处是踏歌起舞、仙逸美好。 中央美院教授罗世平表示:“汉代在表现天象图的时候,给人展示的是天国世界的美好、自由和丰富多彩。所以画像石里有很多天国的神灵,异兽、祥瑞、流云等等。它就像科普读物一样,把汉代人的宇宙空间观念在一方石头上完美表现,这是汉代人艺术的高超。” 陕北汉画像石描绘了一个完美的神仙世界,那里有掌管长生不老药的西王母,有创造天、地、人的始祖女娲,有玉兔捣药,有随车出行的九头人面兽,也有三足乌、九尾狐、麒麟、天神羽人等。在这个神仙的世界里,龙、虎、鹿等祥瑞神奇的动物成了墓主人升仙的坐骑。 西王母是《西游记》中举行蟠桃会的王母娘娘的原型。绥德县博物馆李贵龙曾撰文介绍,在画像中她是雍容华贵的女仙,但根据《山海经》中的记载,她是蓬头散发、张牙舞爪的一位刑神恶像。由于汉代人的头脑中充满了长生不老的神仙思想,方士们为了迎合这种需求,把人们及其崇拜的女仙之长,由一个半兽半仙令人敬畏的丑陋形象扮装成一副贵妇人的样子。 陕北人从来都没有离开洞穴式的住所,但陕北汉画像石的居所建筑没有一处是窑洞。米脂县出土的《乐舞百戏图》在一块石面上反映了车骑出行、狩猎、乐舞百戏、厅堂建筑等丰富的生活场景,加之石块尺寸巨大,因此被称为陕北汉画像石之最。但画面中的居所不是黄土高坡上挖的窑洞,而是楼阁亭台,雕梁画栋,蔚为壮观。绥德县博物馆李贵龙说:“汉代人以为‘神仙好楼居’,那么到天国的人就不能住窑洞了,得按照神仙的居所标准修建楼阁。”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