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被誉为“面花之乡”。面花俗称“花馍”,属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花馍、丧礼花馍、寿诞花馍、节日花馍。它以普通面粉为芯,特等面粉为皮,借用针、梳、刀、剪等工具,靠捏、剪、修、缀而成。相传,它是古代图腾金石礼器演化的产物,也是劳动妇女智慧的结晶。本县民间普遍盛行,尤以路井、独店、新池、黑池、东王、甘井等地面花为佳。1984年10月,独店乡的面花到北京展出,中国民间艺术馆拍摄照片,刊于《民间文学》封面。1990年3月,独店乡张刘村68岁的面花艺人赵秀琴,参加“陕西省西衡奖剪纸面花电视大赛”,以娴熟的技巧和深厚的功力,在20分钟内成功地表演制作了中秋礼馍“蛤蟆吐娃”,获陕西省面花大赛唯一的一等奖;李金明获辅导奖。赵秀琴创作的“狮子糕”等5件面花作品参加全国首届工艺美术佳品展览和赴日本“中国艺术周”展出。1999年《合阳面花》画册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80年代以来多次参加省市展览,并在首都展出,均载誉而归。
面花在合阳又叫“花馍”、“花馒头”,它既有可看的观赏性,又有可吃的实用性,久负盛名,因之合阳被誉为“面花之乡”。
合阳面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已造型生动夸张、色彩鲜艳夺目、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细腻的风格特点。同时由于地域的不同,各呈异彩,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金水沟以西地区制作的面花偏于细腻,一个大馍头上常常会插上六、七十以至于上百朵面花;而在金水沟以东制作的面花个体大,染色明亮鲜艳,一个送清明节用的“娃女子”能做到一尺五高,七八斤重。造型粗犷简洁则是徐水沟以北、梁山脚下面花的特点,突出特征,省去细部。
合阳面花从外形上可分为三类。一是简洁生动的贴花型,类似浮雕,如过“元宵节”的“娃娃馍”;二是夸张性强的变体型,选取花鸟虫鱼、瓜果蔬菜作为表现对象,突出特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送端午节用的“花花”(亦称“”艾叶馍)即属此类;第三类是富丽堂皇的插花型,呈立体状,甚至做到几层高,十分壮观。这一类品种最多,用途最广,也最引人注目,是合阳面花的代表性作品。结婚大喜之日娘家送女的“老虎馄饨”、祝寿的“寿糕”均属此类。
合阳面花设色浓艳,大红大绿,具有显著的民间特色。面花蒸熟后点染是一大关,既要色彩艳丽,又要不失面的本色,方为上乘之作。
在合阳民间,面花既是红白喜事、行门入户的必备之物,又是四时八节赠亲馈友的珍贵礼品,几乎每一类民俗都有与之相应的面花形式,人们单从外形上就可判断出要派什么用场,而“鱼儿变娃”、“娃女子”等面花又为我们传递古老的生殖崇拜的信息。
合阳面花制作精巧,勤劳智慧的民间妇女在进行艺术创造时随心所欲,没有什么条条框框,让丰富的想象力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她们用剪子、镊子、小木梳以及钢笔帽、顶针、废钢锯条等简单的工具制作出的面花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改革开放以来,合阳面花的声誉越来越高。曾我次西安和首都展览;中国民间美术馆、首都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都收藏了合阳面花;《中国食品报》、《民间文学》、《艺术世界》等十余种报刊与陕西电视台都先后介绍了合阳面花;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合阳面花》画册;合阳面花被列入“陕西民间美术大系”丛书;合阳面花艺人应邀赴香港、北京、西安等地制作面花,并多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奖。甘井镇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面花)之乡”。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