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是在鼓乐、戏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通常农历年末岁首排练,元宵节前后演出,正月底结束。演出之夜燃火挑灯,游村转户,鼓乐队开道。出演时,礼炮轰鸣,彩旗前导,鼓乐、高跷、亭子、马队殿后,如三军出征,威武雄壮。社火内容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传统剧目等。演员根据故事情节着妆,表现喜、怒、哀、乐模样,形象逼真。清同治年间,陕南移民把汉水流域的龙灯、狮舞、船蚌等社火形式带到本县,增添了彬地社火内容。社火主要有亭子、高跷、竹马等。亭子分车亭和四杠抬亭两种。车亭在乡村较普遍,以彩布围车,(旧时为牛车,现为拖拉机、汽车),车厢内置桌凳,桌凳上固定各式铁架,扮演者或立或坐于铁架上。车亭结构奇巧,花样繁多。牛车亭分三层:一层车厢前后各安置车轮一副,扮两则故事;二层车轮上各坐四名角色,每轮两则故事,由车厢内匿藏壮汉转动车轮,角色于车轮上旋转,堪称一绝;三层为亭顶,多扮神话故事,扮演者四空无倚,惊险万分,叹为观止。四杠抬亭多见于城内,把形制各异的铁架固定在桌上,彩纸糊成假山、树木、鸟兽等装置于架上,扮演者着妆站于其中,背景映衬,浑然一傩。故事有《白蛇传》《单戏秋》《双戏秋》等。民国二十七年(1938)国民党48旅京剧团帮助中西街开脸化妆,装扮亭子,影响城乡。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