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陵曲子的发现和初期发展活动过程
2004—2006年,县文化馆组织人员对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全面,详实的普查、对仍然健在的民间艺人进行登记造册建档。
高陵曲子的重新发现:(高陵曲子在1983年前后,文化馆也组织人员对全县健在的曲子艺人及流传的曲子进行过抢救性的普查、整理。那时,民间艺人、民间曲子活动已濒临危亡。从这次普查之后,曲子演奏表演几近消失,随着部分老艺人的去逝和经济大潮的冲击,高陵曲子,逐渐地销声匿迹)。2006年5月份进行普查时,吴瑛听张卜乡群众说塬后村还有唱曲子的叫个犬(既郭青海老艺人,现年81岁,属高陵县年龄最大的早期曲子艺人)。七月份吴瑛、李国强初次寻访了郭青海老艺人。当时老汉说撂了几十年了,词、曲都忘得差不多了。吴瑛、李国强就鼓励老艺人回忆着唱几句。老艺人因年事已高,精神不佳,记忆力减退,又觉得儿、孙都大了,怕影响不好。在他们的一再启发下,郭青海老艺人唱了几句。郭青海的儿子郭社会听了父亲的唱段,觉得应该叫老人高兴,就表示支持普查工作,支持父亲唱曲。这天晚上郭青海老艺人,一夜未眠,感到县上这样重视,这是好事,就尽力地回忆词曲。第二天一早就到塬后村找到邸成礼(老曲子艺人。)商量,回忆老曲子。经过三、四天回忆,并将几个爱好者集合到郭社会家,对词、对曲。郭社会看到父亲因唱曲子而精神了,记忆力也逐渐地恢复了,就集中了几个拉胡胡的,弹三弦,打甩甩的,在自己的家练起来了。这就是高陵曲子队的初期情况。塬后村曲子队的初期活动,吸引了周边几个村爱好曲子的人,到十月底已有二十多人的固定队伍,利用闲时、雨时,集中在郭社会家练习、排演。至07年春节团拜会这一阶段为高陵曲子重新开始的发韧时期。2007年春节前夕,县上组织团拜会。文化馆刻意将曲子搬上舞台,给参加团拜会的人员演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尽管演出不到十分钟,这种本乡、本土的民族传统地道的表演形式,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赞赏,和华阴老腔有异曲同工之妙。演出结束后,文化馆创研室的工作人员,感到极大的震惊,(因在演出以前,只有吴瑛和李国强,具体地观看过。创研室的其它成员,只是听说好,没有实际的感觉)。对邸成礼和郭社会说:“回去抓紧时间整理练习,这种效果不哑于华阴老腔,今年(指07年)我们将把高陵曲子做为申报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向省上提出申请,重点加以保护,获得政府的经济支持。首先使老艺人们认识到这宝贝疙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说明一点,郭社会在高陵曲子重新兴起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支持老艺人们的活动,利用自己家里组织老艺人,器乐人员坚持练习,给予极大的方便。这年正月十五前后的无霄文艺晚会,文化馆开辟一场晚会的时间,进行了“高陵曲子”的展演。使当时的老艺人都登台表演,将这一民间绝技进行系统的展示。这是有史一来将曲子搬上舞台进行演出的第二次。因为唱曲子在民间叫板凳戏。几百年来,曲子的民间表现形式,都是围坐在农村的某个角落或庭院进行自娱自乐式的坐唱。
姬家枸杞赵村曲子会的发现是很偶然的。枸杞赵村曲子会的活动,可以说和塬后村的活动是同时或前后发生的,只是不知道而已。在正月十五元霄晚会前,已具规模,有艺人队伍、器乐队伍,有了固定的活动地点。正月初十,曲子演唱晚会前,王康政(枸杞赵村曲子队头)看到文化馆贴出的海报,知道有一场曲子演出,就在那天晚上演出前,找到文化馆说他们也想表演一下。文化馆感到很偶然,也很高兴,就同意了王康政的要求。得到同意,王康政骑摩托回枸杞赵村,用三马子将枸杞赵村曲子队的骨干们拉来,进行了一次表演。这场晚会取得了极好的效果,表演现场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西安电视台,《西安晚报》等几大媒体都进行了报道。这场曲子晚会不仅仅是进行了一次展演,更重要的是调动了曲子艺人的积极性。从曲子艺人言传中得到了高陵曲子艺人现存现状中的很多信息:如紧皇军庄村老艺人敨长工;药惠中王村曲子老艺人刘志贤的健在和掌握曲子的情况。(对这两位老艺人文化馆在07年3月份进行了专访,并录取了详实的资料,鼓励他们分别加入到枸杞赵村曲子队,塬张村曲子队进行演练)。
受媒体宣传的影响,西安市城隍庙首届法会于2007年正月十五日进行,特邀高ᙵ曲子到现场演出。原计划只演出十五分钟,其余的时间全部留绘“西安城隍庙鼓乐”队。由于演出效果的优秀,庙会组织者改变原有的演出计划,让高陵曲子队演出了50分钟,观众将前台围得水泄不通,精彩时,掌声擂动,喝彩不已。
有了这几次演出,极大地鼓舞了全县的曲子爱好者,除了塬后村,枸杞赵村曲子会正常活动外,药惠中王刘志贤老艺人也组织了中王村曲子会成员,崇皇军庄杨长工也组织联络了军庄附近的曲子爱好者,不定期地开展活动。
2007年4月1日,县文化馆动员召集姬家枸杞赵曲子会,药惠中王曲子会,塬后曲子会,军庄曲子会骨干成员,在塬后村郭社会家中,进行了首次集中演练,详细地录取了各曲子会的成员,高陵曲子演唱的传统曲目和高陵曲目以及常用的曲调。同时推举产生了高陵县民间曲子筹备会成员,初步推荐出高陵民间曲子会领导组成人员名单,拟推荐会长为郭社会,副会长为王康正、刘志贤、杨长工。
至次,高陵曲子队伍经过近一年的发现、发展和文化馆的支持,新闻媒体的宣传,有了广泛的影响,激发了老艺人对高陵曲子的热情,并且有了相应的活动地点范围、时间、人员。
二、高队曲子现有主要成员
张卜地区:郭青海、邸成礼、郭社会、温美君、邸新生、宋艳文、文轩、梁晓玲、王寒梅、王芳玲、吴生珍、陈庄庄、孟润斩
姬家地区:王康正、刘运来、贺万征、杨长工、贺有德、姬永顺、尚德民、刘霞、韩秋贤、张岳星、郑渭南
药惠地区:周天成、刘志贤、张立西、孙金喜、刘志孝
三、高陵曲子演唱的曲目有
1、传统曲目:
《秦琼观阵》《古城会》《全家福》《小姑贤》《张连卖布》《燕青打擂》《劫杀场》《敬德月下访白袍》《大观灯》《玲珑塔》《出五关》等
2、高陵曲子:
《脏婆娘》《蚂蚱灵》《二姐娃做梦》《两亲家母打架》《王婆骂鸡》《相面》《瞎子算卦》等
四、高陵曲子表演中常用的曲调名称
月调、岗调、背弓、五更、大小反金钱、月调、勾调、吹腔、司片、连相、长城,苦道情、老龙哭海、一点油、梳妆台、太平年、西京、採花、紧诉、慢诉、月尾、银扭丝、钉缸、剪花、一串铃、倒口板等
五、高陵曲子表演中常用的乐器
二胡、梅胡、四页瓦、梆子、三弦、铃铃、水水、碗碟
六、高陵曲子现存的印刷本、手抄本及收录的曲目
1、《民间眉户清唱集》第一辑
张锦壁收集改编
长安书店出版
主编:西北通俗读物编委会
收录: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燕青打擂
劫杀场
深闺怨
敬德月下访白袍
后署:锦壁1952年收集于高陵
1953年改编于西安
1954年印刷发行
2、《羽衣新谱》李文贤藏本
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戏曲改进处创作研究会、油印本(下)出版日期无考
署:频阳王敬一小屏氏编辑
目 录
1、杂调:
百戏图 出五关 挑袍二曲 观 阵
黑访白二曲 醉打山门 景阳岗打虎 吴王採莲
乐王卷 画庙堂 画纱灯 青菓出征
乞 巧 清凤亭 秃配 算 卦
金鸡嶺 卖杂货
2、曲调名
单刀会 借 箭 夜打登州 白访黑
林冲夜奔 燕青打擂 皇姑出家 大观灯
玲珑塔 化 缘 劫法场 走 雪
阴功传 闹 方 相面二曲 绝龙嶺
3、民间曲子清唱
第一集 高陵县文化馆编1983.3月印刷
收录有:
会友曲
曲调名
蚂昨灵
大观灯
玲珑塔
二姐娃做梦
卖妙郎
王婆骂鸡
刘三报菜
相 面
瞎子算卦
两亲家母打架
4、未名氏抄传本
年代不详,墨笔抄录于“裕秦贸易公司壮收花日报表”据此信息透露,疑为民国抄藏本:
目 录
孟浩然踏雪寻梅
五娘留客
郑丹哭祠
伯牙奉
大家都来上冬学
增产捐献
合家老少都和睦
日子美满谁不夸
十二月唱婚姻法
婆媳订计划
剌目劝学
蝴蝶杯定缘
金碗钗借水
七、高陵曲子的表演方式及其它
高陵曲子的表演方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原生态的民间表演方式,继续保留着“板凳戏”的特征。一般情况下由8—10人构成的曲子队,曲子队员中,每一个人都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本领。表演人员不装扮,以自然生存状态下的形象出现。几条板凳,几件乐器,扎个堆,围个摊,席大一片地方就能表演。高陵曲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坐唱,既表演者坐在板凳上,两手持四页瓦,器乐以民族乐器为主,乐队分左右,坐于演唱者两侧,呈“八”字型将表演者聚于中间就可以表演(唱曲)
唱曲:分段子,折子、本曲三种
1、段子:唱的是一段,5—15分钟不等,唱词没有故事情节,只是表现人喜怒哀乐或对一件事的讽喻、劝说、表杨、赞颂。
2、折子曲子就有了点折子戏的味道。曲词中所表现的人物最少在两人,多则四人或更 多,而唱曲的最多是两人。折子就有了故事情节,表现一件事物发生的始末,以极对这件事所持的态度,时间一般在15—30分钟。
3、本曲:就像一本完整的戏曲一样,人物多,故事情节复杂,表现的内容丰富,唱曲的时间长短不一,根据剧情的需要,有一角一色的,有一角多色的。一般情况下,最少是两人唱曲,采取一角多色的办法,用声腔加以区别。
唱曲艺人,一般都是一专多能,在角色转换上,更改着声腔,达到曲中人物的区别和转换,达到一人坐唱,多人表演的效果。
唱曲,不需要唱曲艺人用动作进行表演。如果表演那就不叫唱曲,那叫看戏。唱戏靠的是声腔,动用(抬架),唱曲靠的是微妙唯肖的声腔和丰富的面部表情的变化。唱戏靠的是装啥像啥,唱曲的最高境界就是唱啥像啥,靠唱曲调的轻、重、缓、急、果决、拖腔来表现曲中人物丰富的感情世界。
八、高陵曲子的表演环境
高陵曲子,搬上舞台是文化馆的一次大胆尝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是根据当时环境的需要做的一种客串,但是,高陵曲子的表演环境主要还是在农村。
这些年,农村人、生日、祝寿、丧葬、庙会、农事庆典和重大的农村文化活动,以及企业的开张、店庆、宣传都要请一种演出团体进行表演。如:剧团、名角、自乐班、唢呐班、洋鼓洋号、歌舞队。农村有多种演出的事由和广阔的市场也给曲子的表演提供了充分的环境。但是,尽管市场的扩大化和多元化,有了充分的表演环境,高陵曲子艺人却恪守着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参加丧葬仪式的表演。
高陵曲子艺人的唱曲场次费,每次人均50—100元不等,一场收取的费用以10人计,就是500—1000元。
九、高陵曲子的艺术特征
高陵曲子属陕西中路曲子的范畴。又叫“清曲、迷胡、眉户、板凳曲子。”是现代眉户戏曲的前身,所以在唱腔和演奏器乐的表现形式上与眉户曲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而被误以为是眉户曲,实际上应该说眉户戏是在曲子的基础上改进和完善的一个剧种。
高陵曲子继承的是传统曲子中“法曲”的源脉,没有胡曲和西洋器的浸染杂入,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唱法和演奏技巧,属于原生态的地方曲子。
高陵曲子方言性极强,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避方言俚语,即兴而起、即景而歌、即情而寄、爱恨情仇溢于言表。体现在一个俗字上而通俗浅近,保留了民间俗曲的原朴,自然、浪漫、狂野的情调。语言、气质、风格皆与文人词不同,它通俗、宣畅、质朴、泼辣,具有北方民族粗旷、豪放、大气的特色,传递着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高陵曲子,从结构形式上可分为大曲和小曲。大曲就像如今常见的秦腔折子戏或本戏,基本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或一个大的片段。如:《蚂蚱灵》、《脏婆娘》、《两亲家母打架》等。小曲如秦腔的清唱段子,一般没有故事,是某种感情的诉说,表现人的喜怒哀乐悲伤愁情绪:如《乞丐》、《算卦》、《玲珑塔》、《走雪》等。
高陵曲子中唱词的部分,有整齐排列的、有长短句组合的,这些完全是出于词牌或曲牌的需要,是随演奏器合原音律的节奏而填写的。但是,从词的语言特色分析可知:曲子词是随艺人意识流动而唱补的即兴之作,极具民间性和自赋性,不像如今的歌先有词,再有曲,然后再唱的文人行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