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帽子,十八转,我郎要回他家转。 没有啥子做盘缠,红布口袋装炒面。 走在路上打开看,里面全是泪蛋蛋。 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凤县民歌,是凤县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传唱至今的艺术瑰宝。 凤县民歌起源于西周时期。当地流传着一个优美动人的神话,一只美丽的凤凰与百鸟在这里自由自在的过着日子,有一年夏天,凤凰为了救活一对被奴隶主逼上山的青年夫妇,从遥远的东海上噙来一滴仙水,整整飞了四十九天,这只凤凰没吃一点东西、没喝一口水,青年夫妇被救活了,美丽的凤凰却紧紧闭上了眼睛。青年夫妇围着凤凰流着泪、唱着歌,整整唱了七七四十九天,歌声和眼泪汇成了一条大河,美丽的凤凰终于扇动着翅膀活过来了。从此,人们就唱着这动听的从大山深处传来的歌谣,伴随着凤县人民过了一年又一年。 凤县地处秦岭腹地,境内有著名的故道、陈仓、连云等古栈道,扼川陕、陕甘交通要道,是历代兵家常争之地。交通的便利,形成了不同地域民族杂居的格局,黄河文化与巴蜀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渗透和传播,不同的民俗歌谣相互影响,加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便形成了具有不同曲调的凤县民歌。形式多样、曲调动听、韵味悠长是凤县民歌独有的地方特色。东北部的平木、岩湾、河口等乡镇靠近关中一带,民歌带有西府曲子味,腔调接近关中的眉户和婉婉腔。南部的三岔、南星、温江寺等乡镇靠近陕南一带,民歌夹杂着巴、蜀地域的“山歌”味,音韵清脆,腔调有明显的江南韵味,称之为“下江调”。西部的张家尧村和唐藏镇与甘肃陇南毗邻,民歌则具有陇南“花儿”味,称之为“扬花调”,特点在于曲调悠扬,歌词中突出表现高兴、舒适的“得”字。平坎镇和凤州镇一带,流传有地方“土著”特色的山歌——号子,它的地方特色最浓,表现形式不受任何条件的约束,没有任何乐器伴奏,独唱、对唱、轮唱、齐唱均可。凤县民歌都是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即兴创作的,见啥唱啥,想啥唱啥,见景生情,随编随唱,大多是表现爱情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凤县民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曾家喻户晓、人人传唱,大部分村子都有被尊为“歌王”、“唱家”的民间歌手。1983年凤县文化馆搜集整理编辑出版了《凤县民歌集成》一书,共收集凤县民歌1000余首。九十年代末河口镇余海成老先生收集编纂了《凤县民间曲子》,收集民间曲子99首。常朴子编撰了凤县民歌集《十八幺姑》,收集歌词280余首,现已列入了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古老而神秘的秦岭,孕育了悠久而丰厚的凤县民歌,从远古苍穹中飘来,从高山之巅上飘来,从潺潺溪水边飘去,飘进嘉陵江,融进中华民族的大黄河、大长江……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