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改革开放后,剧团演出越来越少,但“凤凰汉剧团”的牌子一直没有倒,现在剧团仍有十二三个固定演员,有人点戏便聚在一起排练。而今,唱戏成了所有演员的业余爱好,就像他们说的,“三天不唱,嗓子痒痒”。而听戏的也渐渐少了起来,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比较感兴趣。 但唱戏,一直被当地人认为是最隆重的庆典方式。近两年,时常会有镇安、柞水、宁陕、山阳、旬阳等地的农村庙会或企业开业的大老板,请他们去唱戏,点名要听“汉调二簧”,遇上大戏就上演三天三夜。凤凰汉剧团演员化妆后,俨然成为皇帝、权臣、后妃,历史人物和情节就在他们的表演中重现,演出也会让庙会的节日气氛达到高潮。 2005年7月中旬,凤凰镇汉剧团到镇安张家乡演出,前来看“汉调二簧”演出的群众达2万余人。晚10点突降大雨,演出被迫停止,演员们在台上请求群众回家。但群众不愿撤离,仍要坚持冒雨看戏,群众的热情感染着演员,一场折子戏至今他们还记忆犹新。剧团副团长汪正涛说,“像这样的演出,凤凰镇汉剧团每年都要演20多场次。” 藏在深山里的地方剧种 凤凰镇汉剧团现在能够公开演出本戏和折子戏达30多个,主要有《五福堂》、《马三保镇北》、《二度梅》、《天门阵》上下部、《昊天塔》、《大登殿》、《雷打张继保》、《二进宫》、《定军山》、《上天台》、《辕门斩子》、《四郎探母》、《三娘教子》等。据凤凰镇街老人柯尊恒讲,凤凰镇汉剧团曾演过本戏、折子戏70多个,但由于剧团时演时停,有的剧本已流失。 汉剧主要声腔分为西皮与二簧,西皮刚劲有力,明快爽朗,长于表现喜悦和激昂情绪;二簧则比较深沉浑厚,节奏平稳,长于表现悲愤哀怨、严肃惋惜之情。凤凰镇由于地处秦岭深山,当地山歌小调与汉剧融合后,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二簧腔,唱词婉转、道白通俗,秦声中夹杂着鄂腔、川味和豫韵,别具一格。板腔结构的凤凰“汉调二簧”,音阶调式、板路与京剧类似,板路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四种,板式主要有二簧慢板、二簧原板、二簧栏头、二簧洒头、摇板、撩板、导板、四平板等。凤凰镇汉剧团乐队,文场以京胡、京二胡、月琴为主,配以二胡、笙、竹笛等,一般乐队三个人就可以应付普通演出;武场有牙、板、堂鼓、梆子、锣、铙、唢呐等,最少需要四人,核心的是司鼓人员,主要指挥弦乐和演员动作,相当于全场指挥,前台演员就靠司鼓的板眼变化来变换动作和剧情。 凤凰镇“汉调二簧”表演,仍保留着传统程式。目前,剧团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帖、九夫、十杂十大角色行当齐全。末角大多饰演年老的帝王、宰相、高官、学士、贤士、义仆等正面人物;净角多饰演谏臣名将,如演出《大保国》中徐延昭、《白良关》中的尉迟恭等,以唱边音为主;生角重唱工,多扮演慷慨激昂、忠诚耿直的正面人物,如《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昭,生所扮人物大都是文生,虽有武生,但也以文唱为主,俗称“铁扁担行”;旦角多饰演大家闺秀、中年妇女、皇后王妃和贞女烈妇,如《二度梅》中的陈杏元、《大保国》中的李艳妃等,本角色表演端庄凝重,娟秀大方,重唱工;丑角可扮演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以诙谐风趣为主,做工繁重,重腿功,讲究“裆劲”、“矮子步”等;外角戏路较宽,以表演见长;小包括文、武小生,如《二度梅》中的梅良玉等;帖角多扮演年轻少女、风情泼辣的少妇;夫多扮演老年妇女,在表演风格上有贫富之分,如《四郎探母》中的佘太君等;杂为做工花脸,多扮演勇猛憨直的武将或飞扬跋扈的权臣。在凤凰镇汉剧团中,年龄最小的汪宏柱、汪正涛主工生、末、净、丑角,女演员陈学芳则生、旦兼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