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文化站干部陈香玲的带领下,找到了凤凰镇汉剧团的副团长汪正涛、团里司鼓师陈义全以及一些熟知凤凰汉剧历史的老艺人、见证人。据凤凰镇街村村主任孙联印的介绍,凤凰镇是一个出“文化”的地方,镇上现有大大小小的锣鼓队、艺术团等民间艺术组织10多个,每个团体都有各自固定的队伍,特别是汉剧团在当地最受欢迎。解放初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凤凰镇“汉调二簧”在山、镇、柞影响颇大,远近闻名。目前,由于人员、经费等原因,近些年演出越来越少了。 今年85岁的汪鸿安老人,是剧团年龄最长的老艺人了,在我们交谈中,他还给我们唱了段二簧。据老人家回忆,解放后的“凤凰镇汉剧团”于1950年由当地戏曲爱好者邓怀清、孙亚真、姚方池等创办而成。凤凰镇当地热爱戏曲的群众,自己凑钱,买布做了2条袱袍、3条玉带,自己动手制作服装、道具,三五个人便开始热热闹闹唱起二簧。随着剧团的发展,当地一大批汉剧戏曲爱好者相继入班,能记起名字的有柯绪亭、邓怀清、朱志友、熊贵恒、熊贵方、黄懿涛、孟显章、汪光友、屈正贵、王纪先、姚方池、闫金鳌、汪鸿安、张志禄等人。 汉剧团让凤凰这座古镇声名远播。在没有音像的年代,看汉剧团演古典二簧戏就成了远近群众活跃生活的主要方式。每逢大戏上演,凤凰镇街就挤得水泄不通。剧团一直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直到1962年,商洛军分区12团队伍撤走后,当地村民便在部队吹号班留下的升旗台上建起了一座戏楼。有了戏楼之后,每逢古历春节、七月半、十月半,剧团都会上演大戏,当地十里八乡群众就像过节一样到古镇来看戏。在古镇看戏是不会要戏票的,每到开戏前无论身处古镇任何一个角落,只要远远听到第一声号响或是敲闹台,看戏的人便知是催促尽快入场,演出马上就要开演。有时三声号尚未吹结束戏台前早已是人山人海。忽然有了这么多的人,有了这么多可以接近的机会,远亲近邻都是熟悉的面目,拉不完的话。早年的戏台是用木板搭的,木板下面有结实的木头支撑,小孩子们钻来钻去。谁家吃奶的孩子饿了,哇哇大哭,做妈的也不避人,掀起大襟,将奶子一把塞入红红的小嘴里。 天渐渐暗下来,戏台上的灯便亮了,哐呛哐呛的锣声响起,一时间台下的笑语声,哭闹声,都住了,人们屏住了呼吸,瞪大眼睛,张了嘴,古镇上演的大多是武戏,《天门阵》、《辕门斩子》在当地最受欢迎。老人们总是可以把熟悉的人物与戏里的角色一一对号入座。《辕门斩子》里“杨六郎”与“八贤王”的戏,每次上演都会掀起高潮,在他们争执到决裂时,“杨六郎”唱道“莫把你八贤王……”时,左手捋髯,身略向左转,头部摇动,两眼怒瞅“八贤王”。“八贤王”那能示弱,“你还不能”,转头后快步上座,唱腔越来越快,动作一个重于一个,一段戏的气氛急剧上升,把剧情推向高潮,看的人津津有味摇头晃脑的,甚至有人随了台上的人唱起来,人便入了戏,看戏的跟唱戏的息息相通,一颦一笑,一投一足,都是默契与投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