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华县皮影
皮影又叫灯影,在灯下以兽皮刻制的影人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戏剧之一。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远源流长,闻名中外,千百年来盛行不衰,深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陕西皮影在全国久负盛名,皮影制作的精美是一个重要原因,陕西皮影分为东路皮影和西路皮影,东路皮影以华县制作的最为突出。其特点是:刀工精细、线条明畅,设色艳丽,所雕帝王宫殿、佳人绣阁、才子书房、军营帅帐、桌椅门窗、花木怪石,无不逼真;文臣武将、才子佳人、工农兵商子、男女老少形象生动,维妙维肖。华县有名的皮影雕刻艺人李占文,多年在省内外传艺。皮影雕刻新秀有十多人。汪天喜等刻制的影人,近年已进入国际市场,销售德、日、法等七个国家,并受到国外友人的高度赞扬。 华县地理条件优越,手艺行业发达,有民谣“教学看病,编笼打席扎搂瓮”。其繁荣的经济、悠久的文化、滋养了民间的皮影艺术,皮影艺术反过来又丰富了民间的文化生活,而在民间世代相传,形成自身独特的地方色彩和风格。它的艺术形象集中概括了北方民族纯朴勤劳的气质和关中人民敦厚秀美的形象。 皮影艺术在华县沿袭不衰,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大戏不易演出的山区和塬区,唯皮影演出方便,它正好适应了华县特殊的地理条件。一班戏由五人组成,车推筐背即可携带全部戏具。在巷道庭院都可搭台演戏,既简单又方便。村社庙会庆贺或结婚,过寿、婴儿满月一般都习惯演出若干场皮影戏,曾有人遇喜一次演出七台“对台戏”。戏班随叫随到,且备有数十本传统剧目的“戏褶子”,供群众随意挑选,俗称“点戏”。本戏演完必加演几段折子戏,群众素有一本三折之要求,名曰“落场戏”。折子戏多演唱腔硬朗的生旦戏或耍戏。生旦戏如《借水》、《描画》等,群众主要欣赏字眼、音韵;《撑船》、《鸳鸯楼》等主要欣赏签手的技巧。《张连卖布》是劝赌弃邪,《婆媳之间》则以教化尊婆爱媳,《大审》是以惩恶扶正等。使群众在艺术享受和欢笑中得到教益,深为群众喜闻乐道 《华县县志稿》记载:“清末民初演唱者二三十家”,三十年代曾发展到四十八台之多,至民末有二十四班影戏演出于城乡。解放后在党政和文化部门的领导下一度又发展到三十多家。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皮影艺术同样遭到严重的破坏,邻县各地皮影尽绝。由于群众的深切爱护和扶持,唯华县城留有四班皮影坚持末辍,现在又恢复到十七班皮影戏巡回演出于各乡镇。 1955年,华县的皮影演唱(碗碗腔)艺人李俊民和迷胡演唱艺人安世杰先生曾赴省迷碗团传艺。周总理看了戏曲研究院新排的碗碗腔剧后热情赞誉到:“你们把皮影戏搬上舞台,很好。碗碗腔源出于华山北鹿、华阴、华县一带,应更名为华剧,中华民族之剧嘛。 建国以来,华县的皮影戏曾赴省汇演达数十次。1975年10月光艺、光华社曾联合赴京演出,轰动了首都的戏剧界。197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曾来华县拍摄了《皮影轻骑队》纪录片。1984年冬,陕西电视台为光艺社拍了皮影录像,作为对台专题播出。近年来,华县皮影艺人先后应邀赴日本、香港等地访问演出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同时皮影艺人还进行多次现场皮影雕刻表演,其皮影艺术作品,做工精美绝伦,经常被参观的外国友人抢购一空。许多国际友人还慕名来到华县皮影艺人家中参观并购买收藏皮影艺术制品。华县皮影艺术已走出国门,为中外文化交流和我国民间皮影艺术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