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位于陕西省西南,秦岭南麓,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境内河流纵横,山高壑深,道路艰险,沿着嘉陵江,留下了很多的栈道遗迹,但由于后来修建公路和宝成铁路,大部分已经被破坏。2013年10月4日,笔者在略阳白水江采风,偶然在江镇后山嘉陵江边发现一处规模较大的古栈道遗迹,更为奇特的是,位于该栈道上面,还有一条绵延曲折的碥道遗迹,保存十分完好。
该栈道遗迹位于白水江九家山(小河村一任姓人家)对面,北距江镇古街600米。在嘉陵江东岸的马莲垭口绝壁上,有栈孔16个,南北走向,呈一字形线状排列,遗迹长度30多米。栈孔有园有方,孔径20-24厘米,间距1-2米不等,距离水面2-3米。在栈孔上方大约3米高处,有一道明显的碥道,自江镇老街一直延伸到远方,随着江水转弯,消失在视野中。
这段古栈道遗迹,修筑年代不详,是古时候嘉陵故道的一部分,也是嘉陵江行船拉纤的“纤道”。它的一端连接着江镇,另一端连接着封家坝。江镇自古以来就是陕甘川交通中转站,是蜀道上重要的一个水陆码头,无论是唐代的“青泥道”,还是宋代以后的“白水路”,江镇都是必经之地。其北部有号称“蜀口”的天险青泥岭和战略要隘仙人关;西北方向沿着小河就是宋代修建的“白水路”,尚有《新修白水路碑记》和《钟公路》摩崖石刻立于道边;如今在江镇古街上仍然保留着古时候的一座城门,门内外分别砖刻“秦蜀襟带”、“嘉陵保障”四个大字。从江镇古街翻过东南方向的马莲垭口(地图上名称“马家垭豁”),进入麻柳塘沟大路口,沿河沟向东翻过老爷岭即可到达略阳,这就是古时候徽(县)略(阳县)大路。顺着这条古栈道,沿江向南两公里左右,就到了封家坝。这里是青泥河与嘉陵江的交汇处,有明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官户部主事封库实墓及石门。石门据说是当年大禹治水时所开凿,韦应物诗云:“凿岩泻奔湍,禹古称神迹”,在石门梁绝壁上原有欧阳詹《栈道铭》摩崖石刻,后遗失不存,封家坝西侧就是麻柳塘沟大路口。沟内明代御史郭庄修筑“郭公神道”的传说尽人皆知,现仍然完好地保留着当年的石台阶、青石板道和店铺遗迹,以及大量的碑碣。
从陈仓越大散关沿嘉陵江峡谷的这条嘉陵故道,自秦汉时就是关中通往川蜀、汉中的一条大道,在唐宋时期更成为国道-“官道”。“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在这条官道上,沿嘉陵江崖壁开凿而成的栈道,在高峡深谷,千仞绝壁中,时而凌空入云,隐没于烟霞雾霭之中;时而索崖附壁,九曲百折,凌踞于嘉陵江湍流之上烟。其险峻难行正像《郙阁颂》中所述:“遭遇颓纳,人物俱堕,沉没洪渊,酷烈为祸。”
正是由于栈道通行不易,修筑困难,加之木质结构易被洪水冲毁和人为破坏,耐久性较差,所以自唐朝以后,栈道逐渐被“碥道”所取代。“碥道”是在崖壁上削坡铲石筑成的土石路。用铲凿下来的石块在路侧崖边砌成石墙,内填土石加宽道路。由于建设碥道要寻找有坡度的山崖,需绕山取途,并且要随坡上下、削崖、砌岸、铺石、填土以成碥道。所以碥道不像栈道那样平直近捷,里程要长,坡度增加,但比栈道经久耐用、安全,且维修省工。从清朝以后,随着火药的大量使用,碥道施工更加方便,因此栈道基本就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也就是为什么从郭镇古街到大路口,既有栈道,碥道又有翻越马莲垭口青石板道-“郭公神道”的原因。
其实在江镇附近,除了古时候的栈道、碥道和青石道,老街后山上还有五十年代以后修建的板车道,道旁还有两通记载清代修路的石碑。站在山上的板车道上远眺,右前方小河沟里是宋代修筑的白水路;面前九家山下是略阳至白水江的柏油公路;右侧不远处是宝成铁路和白水江火车站;左侧封家坝和小河沟里是正在修建的十天高速公路;脚下则是古时候的航运大动脉嘉陵江。
江镇,真不愧是古今道路的博物馆啊!
江镇古栈道遗迹位置示意图
古栈道遗迹位于白水江九家山对面,嘉陵江东岸马莲垭口绝壁上,有栈孔16个,南北走向,呈一字形线状排列,栈孔有园有方。栈道上方3米高处,有一道明显的碥道。
碥道自江镇老街一直延伸到远方,随着江水转弯,消失在视野中。
栈道的北面是千年古镇-江镇。
江镇街上的古城门,门内外分别砖刻“秦蜀襟带”、“嘉陵保障”四个大字。
徽县大河店(大石碑)北宋嘉佑二年(1057)刊刻的《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
石门据说是当年大禹治水时所开凿,韦应物诗云:“凿岩泻奔湍,禹古称神迹”。
麻柳塘沟内的“郭公神道”石台阶仍然完好。
九家山下的略阳县城至白水江柏的柏油路
通往江镇庙山下的宝成铁路,这是60年代以后出入江镇的“大道”
修建中的十天高速穿过江镇
(作者 石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