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仓颉庙
位于白水县史官乡史官村北,始建时间不详,从东汉延熹五年(162)的“仓颉墓冢碑”可知,当时仓颉庙已具规模。仓颉庙建于仓颉墓前,庙区大体呈长方形,总面积1.13公顷,围墙南北长140米,东西宽48米,面积0.67公顷,主要建筑从南向北排列,有照壁、大门及围墙、戏楼、前殿、报厅、中殿、寝殿、钟鼓楼、东西厢房等,多为元、明、清时期建筑。仓颉庙照壁立于大门前,距庙门十几米,庙门与戏楼建筑连为一体。戏楼坐南向北,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始建于明正德七年(1512),现西戏楼为清嘉庆年间重建,东戏楼为1920年重建,逢庙会两侧同时演唱,以演技吸引观众,俗称“唱对台戏”。戏楼向北是前殿,前殿为南北开放式建筑,东西墙壁上绘有彩绘,内容为民间故事,殿内立有18通石碑,记载了历代修葺仓颉庙的历史,其中东汉延熹五年(162)的“仓颉庙碑”,1971年已转到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仓颉鸟迹碑”上刻有28个文字,是仓颉创造文字的原生态展示,还有前秦时期的“广武将军碑”,也是碑中珍品。寝殿为元代建筑,也是仓颉庙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其主体建筑明三暗五,立柱内倾,殿前檐檩长16.5米,直径0.55米,通体笔直均匀,颇具特色。殿内原有一尊仓颉坐像,泥胎彩身,栩栩如生,20世纪60年代被毁,腹中曾露出粗糙纸质历书一册,上书“大汉建宁年间”字样,可知坐像为东汉时期塑造。1991年,乡人集资依原样重塑仓颉像,立于殿内。寝殿内墙壁上有17幅彩绘壁画,其中“擒蚩尤”、“西陵制衣”、“黄帝赐衣”等主要是歌颂黄帝功德,“石楼造字”、“鬼哭龙藏”、“天雨粟”等记载仓颉造字的事迹,还有“龙麟取乐”、“百鸟朝凤”、“权衡度量”、“伶伦为律造磬”、“素女鼓瑟”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仓颉庙的其他建筑和前殿、寝殿一样,都带有浓郁的民俗色彩。仓颉庙内的古柏共有40多棵,与黄帝陵古柏群、曲阜孔庙古柏群一起,被列为中国三大古柏群之一,其中最大的一棵“仓颉手植柏”,树围6.8米,根部周长9.3米,高17米,有数千年树龄,堪称一绝。仓颉庙和庙后的仓颉墓一起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