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西岳庙
位于华阴市城区岳庙办。西汉元光初年建于黄埔峪口,称集灵宫,东汉桓帝刘志时迁今址,更名西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西岳华山的场所。现存建筑为明代以后的建筑。帝王祭祀西岳华山,上古时期就已开始。《尚书·禹贡》载唐尧四巡西岳。《尚书·舜典》记载,舜帝二月东巡视察泰山,举行祭祀活动,“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史记·封禅书》引用《周官》的记载,周朝“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自秦至清,各朝代祭祀西岳华山经久不衰。唐玄宗李隆基不仅祭祀西岳华山,开元十二年(724)还封西岳庙为“金天王神祠”。西岳庙建筑在《汉书·地理志》“华阴”注释中已有记载:“太华山在南,有祠”。因西岳庙靠近潼关古战场,难免战火侵蚀,加之时间久远,唐宋时期,进行过多次大规模修葺。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华州发生八级地震,西岳庙建筑均被震毁。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修,“寝、殿、门、亭,凡二百一十有二间”,基本恢复了原有建筑。经清朝四次修建,西岳庙建筑大体形成了现有的规模。西岳庙坐北向南,面对华山,四周有围城,主要建筑依南北中轴线对称布局,集中在城内。围城南北长525米,东西宽225米,城内面积12.44公顷。城墙高10米,宽7米,内外均以城砖包砌,四角建有角楼。南门为正门,又称灏灵门,有3个门洞,门额书“敕修西岳庙”,前檐高15米,两边配置有钟、鼓楼,门前左右立有石狮和下马石,两侧各有一座南北向的木牌楼和铁旗杆,正前方14米处是一座30米长的九龙壁。穿过灏灵门,进入瓮城,正北距灏灵门20米处是第二道大门,又称午门,也叫五凤楼,是一组砖石和木结构建筑,为2000年在原址重修。午门有5个券拱形门洞,各宽4米,高5米,上部有7间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式的楼阁,主楼居中,两侧为陪楼,主陪楼之间以穿廊连接,门两侧有登城墙的通道。穿过午门向北,是西岳庙的第三道门,也叫棂星门,整体是一座每间由4根石柱支撑的七楼八柱形牌楼,其建筑为单檐歇山顶式七间三门砖石和木结构建筑,如意斗拱结构巧妙,9只龙头雕刻精美,彩绘绚丽多姿。棂星门向北是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天威咫尺”石牌坊,其结构为四柱三开间五楼式,以石梁、石柱、石枋组合而成,用圆雕、透雕、浮雕、线雕等多种技法精雕细刻,图案为代表吉祥如意的人物、禽兽、花草等题材,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类似的石牌坊在西岳庙内还有3座,其中“少昊之都”石牌坊在御书房前,还有“蓐收三府”石牌坊,均为明代建筑。“天威咫尺”石牌坊向北是西岳庙的第四道大门,也叫金城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式的正殿门,门阔5间,进深2间,门上匾额长3.25米,宽1.73米,上书“金城门”3个鎏金大字,为清代所建,2000年曾予修葺。过金城门是金水桥,又叫望仙桥,为石拱三孔,上有石栏杆,雕有珍禽异兽和花卉草木,属明代建筑。金水桥以北的灏灵殿是举行祭祀活动的正殿,建在用石条砌成的长44.3米、宽43.7米的方台上,台前立有“华山全图”和“西岳全图”石碑,御道上雕刻有“二龙戏珠”图案,大殿为单檐歇山顶式木结构建筑,面阔7间,进深5间,以68根立柱、9根大梁和13根大檩为骨架,四周回廊环绕,顶撒琉璃瓦,飞檐斗拱,金碧辉煌,殿内正中置有“西岳之神”祭牌,为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手书,还挂有清朝皇帝同治、光绪题匾“瑞凝仙掌”、“金天昭瑞”和慈禧太后题匾“仙掌凌云”,殿两侧有对称的歇山顶重檐御牌楼和攒尖顶八角亭。灏灵殿向北是寝宫和司房,寝宫外有御花园,园内有吕祖台、望华亭、石牌坊、放生池等,其中御书房内的乾隆手书“岳莲灵澍”卧碑为陕西罕见。西岳庙最北是万寿阁,与北城墙连为一体,为高台楼阁,建在8.93米的高台上,东西长68米,南北宽47米,楼阁面阔5间,阁起3层,最上层房檐下有“万寿阁”匾额,阁楼东西两侧各有藏经楼1座,并内置木楼,装有机关,可以旋转,故又称“转藏楼”,万寿阁与二楼以架空的飞廊相通。登万寿阁可以南望巍巍华山,北赏黄、渭、洛三河交汇壮景,所以又称其为“望河楼”。万寿阁原建筑1932年已毁,现为近年仿建。西岳庙内碑碣众多,现存的就有200余通,较为著名的有北周天和二年(567)的“西岳华山神庙之碑”、唐开元十二年(724)唐玄宗李隆基手书的“华山铭”残碑、唐开元十三年(725)的“唐述圣颂碑”、宋陈抟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碑、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重刻的唐玄宗御制“西岳太华山碑”、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的“太华全图碑”、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陕西巡抚毕沅立的“敕建西岳庙全图碑”和“重修西岳庙碑”、清同治九年(1870)陕甘总督左宗棠立的“敕修西岳庙碑”等,这些碑碣既是西岳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真实地记载了西岳庙的历史变迁。西岳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