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文物首页 | 西安文物 | 宝鸡文物 | 咸阳文物 | 铜川文物 | 渭南文物 | 延安文物 | 榆林文物 | 汉中文物 | 安康文物 | 商洛文物 | 杨凌文物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咸阳市文物大全 > 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

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2)

字号:   2015-4-23 10:39:48   来源:三秦游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古代的周陵祭祀一般为春秋两祭,清明节、中秋节时由皇帝或派朝廷命官、当地的地方官员代祭,凡遇国家有大事时另有祭祀,未有定数,或一年一祭,或一年数祭,总之,凡有重大事情或盛大庆典时都要遣官致祭文王武王陵寝。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多次对周陵陵园进行修缮,文物部门在大殿重塑了文武周公像供民众祭奠。每年清明节各界人士集聚周陵,举行周陵祭祀活动,“咸阳祭周”之礼正逐年恢复。
    相传周陵祭祀最早的文字记载于北魏。祭祀大殿两边碑廊中陈列的40余块石碑,是历代周陵祭祀时所立的祭碑,其年代之连贯、数量之众多,在陕西省内乃至国内都甚为少见。周陵目前现存最早的碑石是宋太祖时所立,1934年10月,蒋介石、宋美龄、张学良、杨虎城等在周陵祭祀,成为近代周陵最后一次祭祀活动。此后,祭祀活动因种种原因几经中断,上世纪80年代,经由周陵当地政府、文管会等相关部门论证、挖掘、整理周陵祭祀流程,使得祭祀活动又重新兴起。
    如今的周陵祭祀活动历时三天,三天之内除清明当天上午举行祭祀大典外,祭祀仪式还会举办秦腔、文艺专场演出、书画义卖、燃放烟花等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同时,周陵附近村庄的群众还会自发进行锣鼓、秧歌等助兴演出。
    周陵祭祀流程分为如下几项:首先主祭人就位,击鼓、鸣钟、奏乐。击鼓13通,代表华夏13亿子孙,钟鸣九响,代表九州华人,奏乐一般为民乐十三弦;其次,敬献花篮,周文王后人敬献祭品。从古至今每次周陵祭祀,文王后人都会参与,壬辰年周陵祭祀参与者姬军已是文王第84代后人;宣读祭文,每年祭祀的祭文都由精通历史、文学的专家、学者撰写,祭文的主要把内容概括颂扬文王、武王的历史功绩、西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对文武二王的缅怀、现今社会的国泰民安等;最后,集体向文武成康行三鞠躬礼,谒拜文、武王陵,所有参加祭祀的人员绕文、武二王陵园各一周。
    如今,现遗存周陵费家村费家后裔成为守陵人,他们也见证了历代帝王祭祀的壮观场景,并将之口口相传至今。而周陵祭祀也成为中华儿女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一次盛会。与此同时,在周文化“包容、开放、执善、尊重”的理念指导下,催生了一代又一代学问大家,形成了咸阳人独有的明理、诚信、敦厚的性格,开创了咸阳乡阜民丰、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的新局面。
    关中葬仪:漫漫而来的一段远古密码
    关中,这片古朴的大地,孕育了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璀璨文化。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埋葬着中华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七十多位皇帝,帝王的厚葬影响着关中的丧葬风俗礼仪。关中丧葬风俗礼仪既是人类最古老风俗之一的丧葬礼仪,也是至今人类参与的唯一的原始礼仪。
    据考证,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关中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丧葬风俗礼仪。其后,在周朝时期,周公旦对丧葬进行了总结,并将其归为“凶礼”,即第二大礼。秦统一六国后,将六国的礼仪运到咸阳,并选择其中最好的方面进行传承。为此,关中丧葬礼仪也融合了多地域的丧葬风俗,有土葬、火葬、野葬、衣冠冢等。现在以土葬和火葬为主。
    关中丧葬礼仪实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礼记》、《仪礼》等的传衍与发展,继承了传统儒学“以礼教为本”的宗旨,结合城乡民俗,把儒家礼仪推广与下层民众的产物。它兴起于清初,生于民初,衰于“文革”,又兴于改革开放后。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礼宾先生的传承,使关中丧葬礼仪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现如今,关中丧葬礼仪第四代传承人杜三卫,根据祖辈的记载,对土葬方面的风俗、礼仪进行了整理。整个过程包括备丧、停床、小殓等六十余项,在丧葬中,孝家要准备棺材、丧棒、白孝布、孝衣、灵堂等物品。丧葬一般进行两天,第一天以祭奠为主,由长子或者长孙将灵牌从正厅移到院中布置好的灵棚内,众孝子按辈分大小上香。在丧礼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给亡者披麻戴孝,旧时按照宗法制度,将孝服分为五种,孝服或者丧棒上的颜色也代表孝子的辈,其后再进行献祭、献饭、披红等,第二天则以送葬为主。整个过程中,乐曲贯穿丧礼全过程,主要曲目有“四大调”和“二十四小调”。而戏曲则从皮影戏到木偶戏、秦腔戏,内容多为《祭灵》《河湾洗衣》等有教育、缅怀意义的剧目。
    关中丧葬过程中的几十种礼仪体现了关中人尚礼、重德的思想,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关中丧葬礼仪文化。但随着时代的演变,外来文化和人们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关中丧葬文化有着很大的冲击,加上社会建设发展、新农村建设,人们失去了祭祀的场所,礼仪也大大地简化了。杜三卫说:“丧葬礼仪活动更多的是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对团结村邻起着积极的作用。现在,我们已经成立了咸阳丧葬礼仪研究会,培养年轻的丧葬礼宾人,使这一古老的文化能够完整的传承下去。”
    河南古会:走亲访友话浓情
    千百年来,渭河不但以她灵动的生命滋养着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的关中沃野,而且也养育了一条由西向东狭长而多彩的关中民俗风情文化带。一年一度的渭河南忙罢古会,就是地域文化风情中一枝根深叶茂的花朵,而农历六、七两月就是她最为蓬勃动人的花期。
    渭河南忙罢古会于农历六月初一,从位处区域最南端与长安接壤的吴家庄开始,农历七月底在北槐村等村子结束,前后整整两个月时间。其间,域内所有村庄皆选定一个特定的日子家家过会待客。具体日期多为单日。偶有双日,也多是定在初十、二十、三十这几天。有人叫它亲戚会,有人叫它女婿会,有的也叫它蒸馍会,还有的叫它老碗会。
    自古以来,过会自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渭河南忙罢古会在古民间就有送礼馍这一说法。据当地老人讲,忙罢古会要送礼馍,送了礼馍才叫真正的有交往。在送礼馍的时候,数量上新媳妇、新女婿要送20个礼馍,而且礼馍要漂亮、个头大,过了三五年以后,就减少为10个。
    很显然,传统中以馍作为大礼的习惯,是一种农耕文化的庆典和象征。普普通通的小麦面粉被精心做成各式各样生动活泼的礼馍,蕴含着极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但表达出劳动人民对自己夏季劳动成果的自豪与喜悦,同时以馍为礼,将其赠送亲戚,更是表达出愿与他人共享丰收成果的美好愿望。
    渭河南岸古会还有一个讲究,就是来客要全。这一天,不但所有的亲戚都要来,而且彼此相好的朋友这一天也会登门,成为与血缘亲戚一样备受欢迎的座上宾。作为礼仪之邦,人们历来十分重视群体之间的感情。当古会作为纽带,把那些或远或近、或贫或富、或老或幼、或男或女的姻亲与友人联系在一起,敞开心扉、无话不谈的时候,这种以农耕为基础的朴素的人间感情就变得充沛而具体,成为一种乡人的荣耀与财富。
    待客、坐席、吃饭是河南古会的另一个重要议程。传统的讲究是早汤午席,是必须用两顿饭待客,早汤吃面,午席是吃席面。早上亲戚来了,先吃一顿臊子面,这就是所说的汤。中午再喝酒吃菜,这就是所说的席面,大家坐到一块儿,热热闹闹的,非常有气氛。
    同样是浇汤擀面,同样是摆桌设席各家却不尽一样,主要依据主人的家境、财力、当年庄稼的丰歉而定。但无论招待饭菜平常或丰富,客人都会从主人的殷勤与忙碌中感受到一颗真诚的心。
    旧时过会更有讲究,在古会期间要唱大戏,村子大多都会请班社唱戏,有的是村子的农民业余剧团自己唱。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在其长篇小说《白鹿原》中专门描述过这种乡人过忙罢会的景象,在他发表的小说《李十三推磨》中,又一次谈及了古会期间唱戏的风俗。文中这样写道:“李十三在田舍娃得意的欢声浪语里也陶醉了一阵子。他知道,麦子收罢、秋苗锄草施肥结束的这个相对松泛的时节,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每个大小村庄都有‘忙罢会’,约定一天,亲朋好友都来聚会,多有话丰收的诗韵,也有夏收大忙之后歇息娱乐的放松。许多村子在忙罢会到来的前一晚,约请皮影班子到村里来演戏,每家不过均摊半升或一升麦子而已。”
    虽然如今的乡村已不再邀请皮影、小戏班子了,但个别村庄依然保留着放电影的风俗。况且,许多村子甚至旧庙至今仍有香火,所以旧时乡人过会庆典丰收是绝对不会忘记心中的神灵的。
    岁月,让古老的乡俗日渐流传、演变。如今,古会依旧,但它的内容与形式却随时代在变化、在更新。曾被乡人视为神圣的礼馍,已慢慢被各种各样新式礼品所代替。曾经十分重视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姻亲关系在不知不觉中也被削弱和淡化,而有着更大社会文化因素的友情交往,正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宾客结构。当然,宾客彼此间的交流绝不仅仅限于传统古会的亲情和丰收的喜悦,应该是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与时代内涵。
    作为具有地域乡土风俗文化的渭河南忙罢古会,从过去到现在,它的存在使这块土地始终传承着一种人际社会关系更人本、和谐的文化,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群众基础和历史基础。目前,秦都区文体局已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计划和目标,使这一民间习俗得到继续传承。
    三原庙会:古老的信仰悠远的历史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中有着很多历史悠久的庙会。这些庙会大多内涵丰富,保存着民众的精神信仰,被称为“活着的民俗”。在众多的庙会中,三原县的城隍庙会无疑是其中最为著名的的一个。
    三原县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城隍庙会由来已久,史载自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7年)以来,每年八月都举办庙会,三原城隍庙规模之庞大,建筑之堂皇,在全国城隍庙中首屈一指。相传城隍是古代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三原城隍庙供奉的是唐代名将三原人李靖。城隍庙为宫殿式建筑,用均衡对称方式把楼、殿、廊、庑、坊、亭等40多座单座建筑按主次布局在纵横轴线上。中轴线上布着三道门、四重排坊、五座重檐殿楼。应门、戏楼、钟鼓楼、献殿、拜殿、陪殿、寝殿等主体建筑各具特色。全部建筑琉璃盖项,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美若宫殿,体现了我国古建筑平面轮廊规正,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疏密得当,刻镂精致,纹饰典雅的特点。
    由于众多原因,庙会在当地中断了半个多世纪。1992年,在该县政府倡导下中断多年的三原城隍庙会得到恢复。如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一至八月十五,三原城隍庙前汇聚了各种祭祀活动,这些活动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心态,集中反映了人们崇拜敬重英雄的善恶观,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研究的特殊价值。现在的三原城隍庙会不仅吸引着当地百姓来逛庙会,还吸引着省内外民俗文化的专家、学者和民俗摄影家聚焦三原城隍庙庙会。
    庙会现场,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都来烧香拜佛,唱大戏、耍社火、跑竹马、扭秧歌,叫人流连忘返。各具特色的风味小吃摆满街头巷尾,锣鼓声夹杂着吆喝声、欢笑声响彻云端。热闹过后,城隍庙依旧静静地守候着这片热土。虽历经风雨的侵蚀,它仍然巍然屹立,迎送着每一个来访者。
    长武庙塑:指间塑功德巧手定乾坤
    长武庙宇泥塑是人们在农耕社会生活中,利用实体性物质塑造形象,以祭祀神灵为目的。其在形体上站、坐、卧、悬兼而有之,小到尺余,大至二丈,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内容的传统艺术。泥塑形象逼真,个性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魅力。
    每逢传统古庙会,人们都会来到庙宇前以各种方式祭拜神明,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威严庄重的佛像,令膜拜者心生敬畏之意,顿觉身心清安。然而,这一尊尊形神兼备、寄托民众信仰的佛像,其制作工艺却复杂繁琐,令常人望而兴叹。长武庙宇泥塑就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而令人叹服。
    长武庙宇泥塑早期由外地传入,据县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长武始建画阁寺,唐初建昭仁寺,之后历代皆立庙观寺刹。规模较大的有昭仁寺、强村寺、马成寺、兴龙寺、回朝寺、云德寺、永福寺等20多处。明清以来,儒、释、道三教传播广泛,遍布城乡村落。庙宇林立,庙庙塑像,给民间泥塑、壁画营造了广阔的文化空间。
    随着外地文化艺术的交流传播,泥塑、绘画在民间自然兴起,拜师学艺者甚多。据现代艺人长武县柳泉村张俊英、长武县东街村崔少峰等老人讲述,清代后期,最早来长武的河北燕京泥塑艺人白玉山,带出了不少徒弟,在县城各地留下了很多精湛的塑像、壁画(已毁)。当地最早的泥塑名师雷复乾(1877-1957)是长武县马坊村人,泥塑、壁画手艺精绝,闻名于县内外。另有长武县五里铺人尚西峰,亦为早期有名艺人之一。
    长武庙宇泥塑代代传承,迄今约有200多年历史。艺人张俊英14岁起就师从雷复乾,上世纪八十年代,其先后在甘肃兰州、平凉、宁夏以及长武县马寨、司家河等地活动20多年,塑像300多尊。艺人崔少峰其父为雷复乾开门弟子,他本人承传父艺,自学入门,先后在青海省、永寿县及本县马坊、东府治、地掌、尧头村等地塑像百余尊。
    长武庙宇泥塑与宗教信仰习俗紧密相联,像类包罗极广,上自始祖轩辕,下沿孔圣儒家、佛道教祖、玉皇星宿、菩萨罗汉、阎君判官、神仙土地、龙王山神、历史演义人物、药王财神、工匠祖师、图腾动物等80余类,壁画多以宗教、神话传说、历史演义故事为主要内容。其制作过程忌用铁具,以手工作业为主,常用的工具有尺板、木刻刀、印图木模、修制木模等40多种,根据像体部位装饰之需,也可临时制作一些必要的工具。
    长武庙宇泥塑工艺相当复杂,要经过筑神台、安神桩等大大小小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且要择吉日开工。首先是筑神台,用砖或土坯砌好平台,一般高80厘米,宽1米左右,立像站台一般高10厘米,宽40厘米,以殿堂大小高低决定塑像尺度。其次是安神桩,用坚韧的新木料制成30-50厘米高的圆木部分插入平台,上留约40厘米为座像神桩。然后用木料板条制作体姿模架,将带叶谷草秆绑扎于木模,成粗体形架。安脏腑,将五谷杂粮、燕子石(小卵石)、珍珠、朱砂、红砂、铜镜、铜铃、历书等物用红线绳结扎于模体胸腹头等部位,意为“五脏六腑”和“七窍”俱全。武神则要装入“铧铁”,意为“身不离器(兵器)”。用短麦草与黄土和成稠泥,涂抹出凹凸部位,稍干后再作细雕。用七成黄土、三成红土拌和,将新棉花撕成薄片,分层铺于泥上,再用竹扫把根部捣烂,待泥中密丝均匀为止,以防裂纹。将和好的细泥,由多人用手反复团揉成条块状,由艺人诸层涂于模体上,形成主体轮廓。用泥塑工具细心琢出外表及服饰褶纹、五官层次,边观察边修补,至善而停,塑体完成后须关闭门窗散湿缓干,彩绘完后用棉块遮罩住神像眼睛,待“点眼开光”。
    庙宇泥塑完工后,还要举行隆重的吉庆典礼。由会长组织男女信士执神幡集于庙内朝拜,挑选属相龙、虎的二人把守庙门,意为有青龙、白虎二将护神。庙院内放置五雷符碗以镇邪。艺人向五方洒五谷杂粮,宣读迎神表文之后,入殿上香三炷,宣读“开光”表文。
    塑造表现内容正面人物个性为主,英武贞烈,慈善相济,折射出以正压邪、惩恶扬善的深厚内涵,具有潜在的传统思想、道德教育和传播影响的作用。”段张权介绍说,庙宇泥塑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其价值不可低估,今后将继续正确引导鼓励现有老艺人带徒传艺,培养优秀传承人,使庙宇泥塑艺术得到切实的继承、保护和发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咸阳市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安吴青训班旧址 李靖故居 于右任故居文管所
唐家民俗博物馆 泾阳博物馆 淳化县博物馆
长武博物馆 兴平市博物馆 孟店民宅
顺陵 三原博物馆 秦咸阳城遗址博物馆
报本寺塔 沙河古桥遗址 汉茂陵
咸阳市美食 更多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汁猪蹄
咸阳市美食:枣-永 咸阳市美食:红富士
咸阳市美食:桂花蜂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特色小吃之甑糕
咸阳特色小吃之三原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特色小吃之扯面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市特产 更多
咸阳市地方特产:三原笼笼肉
咸阳市地方特产:三原曹杏
咸阳特产:乾洲广杏 咸阳特产:乾县柿子
咸阳特产:蓼花糖 咸阳特产:梨枣木工
咸阳特产:大晋枣 咸阳特产:淳化刺绣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县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洲
咸阳地方特产之琥珀 咸阳地方特产之梨枣
推荐信息  
·煤精印[图]
·象牙算筹[图]
·商周青铜器:建国前出土商周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建国后出土商周青铜器
·墓志:杨绍程墓志
·墓志:李从曮夫人朱氏墓志
·墓志:杨礼暨继室羽氏合葬墓志
·墓志:徐明母周氏墓志
·墓志:元大亮墓志
·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出师表》刻石
·众志成城小碑
·召伯甘棠图并记
·果亲王诗碑
最新更新  
·咸阳市第一批进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
·咸阳市第二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咸阳市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咸阳市国家重点文物一览表
·咸阳市省级重点文物一览表
·咸阳市市级重点文物一览表
·五陵文化遗产分布情况
·咸阳市境内27座帝陵分布情况
·咸阳市文物工作大事记
·2006年文物年鉴
·咸阳2007年文物年鉴
·咸阳市重点文物分布图
·红色圣地桃渠塬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文物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wenw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