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文物首页 | 西安文物 | 宝鸡文物 | 咸阳文物 | 铜川文物 | 渭南文物 | 延安文物 | 榆林文物 | 汉中文物 | 安康文物 | 商洛文物 | 杨凌文物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咸阳市文物大全 > 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

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1)

字号:   2015-4-23 10:39:48   来源:三秦游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2008年7月,市政府公布了咸阳市第一批3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接着,我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揭晓,27个潜藏在民间的项目将得到重点保护和传承。
    目前,我市申报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15项,民间舞蹈类有“东寨十八罗汉”、“泾河竹马” 、“西关老龙”、“蛟龙转鼓”、“牛拉鼓”等;民间音乐类有“旬邑唢呐”、“监军战鼓”、“秦汉战鼓”、“泾河号子”等;民间文学类有“秦琼敬德门神传说”、“柳毅传书”、“农业始祖后稷传说”等;民俗类有“长武道场”;传统戏曲类有“弦板腔”和“皮影戏”等。其中“皮影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余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泾河号子:劳动的旋律船工的呼号
    上世纪80年代,泾阳县文化馆为了保护泾河号子,派出专业人才走访当年的老船工,记载保留了泾河号子中的一些曲目。从2007年至今,在泾阳县文化馆干部迟骋等人的努力下,泾河号子被重新演绎拍摄录音,制成光盘,在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泾河号子曲目主要有《泾河船工号子》、《泾河上下车号子》、《泾河调船号子》和《泾河行船号子》等。
    《泾河船工号子》是船工们在装卸货物时,协调动作,掌握平衡时喊唱的,领唱者掌握方向和用力角度,伴唱者齐声呼喝,以回应指挥者和统一用力节奏。
    《泾河船工号子》以简单的用词和稍显紧凑的曲调,将一种繁重的劳动娱乐化了,给船工们苦役般的生活增添了一缕暖色。伴随着弥漫的烧酒、河风,这从劳动者扭曲的骨头缝隙里挣扎出的呐喊,从船工们隆起的筋肉弹跳出的音符,将人生的况味酣畅淋漓的表现了出来,让听者闻之动容。
    《泾河上下车号子》是船工们在装卸马拉车时的专用号子。因为马拉车一般载重量大,所以装卸难度大,上下车时,一般需要船工十人左右,左右两侧各四人,另外两边各有一人控制车轮,前面有一人驾辕。两边用力及角度等必须掌握好,不能有一点差错,否则车子便会失去平衡,掉进水里,因此,上下车号子整体感觉比较紧凑。
    随着河水的涨落和水位的变化,船工们要不断的变换码头,寻找泊船的最佳地点,泊船的码头水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而随着水位的变化,合适的码头一般都在原码头的上游,也就是要逆流而上,特别费力气,将船调往新码头时所唱的号子称为《调船号子》。
     《调船号子》领唱和伴唱都是以呼号为主,因音调的高低缓急变换来掌控力度统一步调。尽管是逆流而上,一般人可能会想当然的认为曲调和节奏应该是急促而沉重的,但富有经验的泾河船工们在长期的与大自然搏斗的过程中,了解了泾河的性格,掌握了河流的规律,而顺其自然,借着水的波动,而巧用气力,其调性反而是舒缓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泾河行船号子》应该是在河水平缓,顺流而下时所唱的。从领唱者极度轻松喜悦的一声“噢走了呀喔呀喔价”的感叹,不难看出众船工们欢快的心情,这些血性汉子、浪中英雄,难得一次顺风顺水的旅程。因为劳动强度小了,安全系数高了,他们也就有了闲暇和心情来观赏两岸的景色和迷人的风光,于是号子中就多了轻松诙谐的成分,他们触景生情,充分张扬了船工们热爱生活和无拘无束的个性,反映了船工们对风调雨顺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皮影戏:一“窗”大舞台一“影”大世界
    皮影戏是我市申报的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民间戏剧。
    皮影戏又名“灯影戏”,是用灯光照射用兽皮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皮影戏相传成形于汉武帝时朋,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它至晚在宋代已经成熟和盛行,经过宋、金、元、明四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流行全国各地的皮影戏在清代呈现出繁荣局面。元代还曾流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德国大文豪歌德非常喜爱我国的皮影戏,在1774年的一次展览会上,他特地把中国皮影戏介绍给德国观众。1781年8月28日,他专门举办了中国皮影戏演出会,以此来庆祝自己的生日。
    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在关中地区很为流行。由于皮影戏演出简便,表演领域广阔,演技细腻,活跃于广大农村,深受农民的欢迎。
    皮影的制作精细。影子的材料选料讲究,用上好的驴皮或牛、皮在水中泡软后,经过泡制,使其光滑透明,然后精心雕刻,涂上艳丽的色彩。人物、动物等均刻成侧影,干透后刷上桐油。四 肢、头部可动,用细长棍支撑牵制表演。道具主要为影窗,俗称“亮子”,一般高3尺,宽5尺,最高不过4尺,宽不过6尺,以白纸作幕,以便单人操作。其次为油灯一盏,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演出时,操作皮影者站在“亮子“下,把皮影贴近”亮子“表演”,灯光从背 后打出,观众坐在相对灯光方向观看。
    皮影以秦腔为主,流行于乾县、礼泉、兴平、咸阳、永寿、扶风、武功、周至一带的弦板腔也多以皮影戏的形式表演。演唱者 和操纵者配合默契。表演技术娴熟的,关中人称为 “把式”,一 手拿两个甚至三个皮影,厮杀、对打,套路不乱,令人眼花缭乱。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 《游西湖》、《哪吒闹海》、《古城会》、《会阵招亲》等。
    皮影戏是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艺术,近年来由于现代影视艺术的冲击,观众和演出市场日益减少,许多皮影戏面临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与保护。
    弦板腔:脱胎于说唱声腔原生态
    弦板腔又名“板板腔”,因主奏乐器为弦子和板子而得名。它源于乾县和礼泉、咸阳、兴平的民间说唱艺术,声腔具有地域原生态的特质,主要流行于乾县、礼泉、兴平、咸阳、永寿、扶风、武功、周至一带。
    弦板腔长期为皮影表演形式,1958年被搬上大戏舞台演出。其班社演出活动可追溯到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到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弦板腔有了较大的发展,清末民初时期,因长期战乱,社会经济的凋敝,弦板腔开始走向衰落,至中华民国末年,仅存礼泉县的王天德班,刘建礼班和兴平县的孟文秀班,艺人只剩一二十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弦板腔进入了舞台演出的新阶段。1958年冬,兴平、扶风、武功三县并为一县,原属扶风县辖的召公公社文工团集体创作了现代小戏《新婚之夜》,首次将弦板腔搬上舞台以人扮演。后被修改定名为《春暖花开》参加了宝鸡专区和陕西省群众业余文艺会演,取得成功,后经西安电影制片厂改名为《考新娘》,以原班演员拍成电影,做为1959年国庆献礼节目,发行全国各地。1960年,省文化主管部门将乾县秦腔剧团改为弦板腔剧团,专门从事弦板腔的改革与演出工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陕西省传统剧挖掘抄录弦板腔传统剧目六百五十六个,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历史故事剧,主要有《水门道》、《草桥关》、《五人关》等。二是民间故事剧和剑侠故事剧,主要有《花椒林》、《凤箫媒》、《云香殿》、《黑凤山》等。从1960年起,乾县弦板腔剧团先后排演出改编剧目《取贵阳》、《逼上梁山》等;演出移植剧目《穷人恨》、《白毛女》、《朝阳沟》等;演出创作的现代剧目有《借驴》、《新媳妇》、《审椅子》、《鸿雁高飞》、《山村姐妹》等。
    2007年,弦板腔申请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蛟龙转鼓:传承四百年闻名海内外
    蛟龙转鼓起源于明朝,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以乾县王村镇为中心辐射西部地区,是一种集舞蹈、鼓乐于一体的独特民间鼓舞,由几十人乃至几百人同时表演,表演者头戴金冠、身着古装、足穿黑靴、脸罩面具、手敲锣鼓铙磬、口吹马号,边奏边舞,能变化出“梅花”、“月牙”、“五星”等几十种阵形,演绎出关中汉子的剽悍之美和中国鼓文化的磅礴气势。蛟龙转鼓没有脚本乐谱,其曲牌、舞蹈、鼓点、表演技法等全靠民间艺人的记忆和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由于战争、饥荒、灾难等原因,其多次失传之后又失而复得。改革开放以来,“蛟龙转鼓”经过艰苦挖掘、反复整理,再次活跃在民间,并闻名海内外。
    蛟龙转鼓的最大特征是:锣鼓声韵铿锵有力,表演场面气势磅礴,秦鼓风韵剽悍,既鼓之舞之,又足以蹈之,既可以聆听到震憾心弦的鼓乐声,又可以看到腾跃旋转、英姿飒爽的舞蹈动作。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除具有鼓舞的表演特点外,其鲜明特色突出在“跳”和“转”上,“人绕鼓转,鼓绕铙转”跳的动作又分为异地跳和原地跳;转的动作又分为自转和公转。鼓点仿佛骤雨急落,铙钹好像飞雪漫舞,节奏复杂汹涌澎湃,跳跃舞姿优美动人。蛟龙转鼓400多年来在广大人民群众扎下了牢固的根基,在民间经历了世代传承和演进过程,以强烈的艺术魅力确立了自身独特的舞蹈地位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近年来,乾县政府专门聘请了乐理专家对这一曲谱进行抢救性整理,并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备,在全县成立5支专业表演队伍。乾县王村镇大王村现有150多人都会打鼓,蛟龙转鼓凝聚着他们对于祖先的缅怀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执着。乾县文化馆齐旭峰馆长介绍,“蛟龙转鼓”争取更多的机会参加大型演出,提高知名度,使其和 “安塞腰鼓”一样成为中国乃至国际文化品牌。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蛟龙转鼓就闻名国内外:1993年央视《民族风情》栏目组拍摄丝绸之路时特地前往乾县拍摄蛟龙转鼓的表演场面;1995年在首届“中国乾陵女皇菊花展”上,受到海内外游客的高度赞誉;同年又代表咸阳市参加第六届江苏太湖艺术节;2004年8月央视《华夏文明》栏目组拍摄“乾州蛟龙转鼓”,在央视国际频道节目中全球播放,反响强烈。2005年在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研讨会暨咸阳市民间文化艺术展演开幕式上,乾州蛟龙转鼓为晚会首演节目,精彩的表演受到了海峡两岸与会文化专家学者的好评;2006年11月5日,参加第十三届中国杨凌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开幕式演出;2007年5月,赴临潼兵马俑参加“黄金周”陕西非物质文化专场演出,近50万中外游客欣赏了其风采;2007年11月5日,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杨凌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开幕式演出;2008年7月4日,参加迎奥运火炬进咸阳演出……
    蛟龙转鼓让世界了解了咸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已被确定为首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旬邑唢呐:黄土地灵魂老百姓心声
    旬邑唢呐源远流长,相传,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乐班,其功能主要为婚丧嫁娶、祝寿、小儿满月、新居乔迁等吹奏,可谓:喜也唢呐,悲也唢呐!生也唢呐,死也唢呐!是平民百姓情感渲泄的最好载体,旬邑唢呐是黄土地的灵魂,一曲曲唢呐是人生感悟的一种凝聚,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热爱自然的激情表达。
    旬邑唢呐徒承师艺,代代相传,当时无乐谱、无文字,全凭耳传口授流传下来,上世纪八十年代,旬邑县文化馆经过挖掘、整理、录音、记存唢呐曲目、曲牌100多首,文字10多万字,编印成卷。曲目、曲牌主要分红事乐曲、白事乐曲两大类。每个曲牌曲目的吹奏对每个活动的事由礼仪形式都有严格的对应,诸如:红事婚嫁迎娶上轿吹奏的曲目是《大开门》;迎亲吹奏的曲目是《小开门》;中午请客人入席(俗称请户)的曲目是《挑水》;新郎新娘拜堂的曲目是《大升官》。白事丧葬吹奏的祭奠曲目是《吊孝》;献祭的曲目是《抱灵牌》;送葬的曲目是《祭灵》。其它如乔迁、祝寿、小儿满月、门面开张等庆贺之事虽没有红白两事那么严格的礼仪与曲目的对应,却有着驱邪、祈福、求富贵的寓意。吹奏的曲目基本是《大开门》、《节节高》、《大升官》、《将军令》、《纺棉花》等欢快、喜悦、热闹、红火的音调。
    旬邑唢呐根植民间闯天下,声震陕西誉贯大江南北。早在1957年,唢呐艺人周车就荣获陕西省第二届民族民间音乐大赛演奏一等奖。1990年万忠院艺人与日本印度尺八访华艺术团在咸阳同台演出。旬邑唢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经过文化工作者的组织辅导,先后承担了多起大型的文化活动,1991年8月,百人唢呐参加陕西省九运会开幕式表演,1993年参加了陕西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1994年应邀赴广东湛江参加了国际欢乐节、中山市万人慈善行表演。1997年应邀参加了江苏无锡太湖艺术节表演。2000年参加了中国、西安“千面锣鼓迎千禧神州世纪游”。2001年参加了中国、西安、香港艺术节。2003年参加了第53届世界小姐总决赛西安行大型文艺晚会演出。2005年参加了咸阳艺术展暨海峡两岸研讨会开幕式表演等三十余次国家、省市大型演出活动,均获成功,并受到海内外观众和国家领导人许嘉璐的高度赞扬。因此,旬邑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唢呐之乡”。
    近年来,旬邑唢呐已不再是单一的民间民俗事像活动范畴。经过文化工作者们的精心培育,唢呐吹奏与舞蹈艺术相结合,广场表演相结合,编排出的百人表演、多人舞吹、双人演奏唢呐节目上了电视台、进了广场、登上了舞台进行表演。从2005年起,旬邑县财政每年拔专款1万元,由文化馆负责用于全县唢呐艺人的培训和对外演出,对唢呐艺人进行摸底调查、造册登记、建立档案,整理、编辑唢呐曲目及集成工作。旬邑唢呐经申报已被录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陵祭礼:文明传千年礼仪名天下
    咸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这里自古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历史人文深远宏阔,是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被称为“中国第一帝都”。周文、武二王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他们同三皇五帝并称为缔造中华文明有卓越功德的明君圣主。周陵祭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西汉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周文王、周武王所代表的周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源头,对后世几千年来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影响深远。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曲阜祭孔,咸阳祭周”的说法。周陵同轩辕黄帝陵一样,受到后世尊崇和重视,被历代作为祭祀的帝王陵墓,从西汉年间建祠奉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祭祀历史,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独特的周陵祭祀文化,在中华祭祖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周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源头,对后世几千年的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影响深远。素有礼仪之邦的华夏民族,真正意义上是从周开始,而周礼制度的出现,则标志着一个完善的政治、文化体系的建立。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咸阳市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安吴青训班旧址 李靖故居 于右任故居文管所
唐家民俗博物馆 泾阳博物馆 淳化县博物馆
长武博物馆 兴平市博物馆 孟店民宅
顺陵 三原博物馆 秦咸阳城遗址博物馆
报本寺塔 沙河古桥遗址 汉茂陵
咸阳市美食 更多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汁猪蹄
咸阳市美食:枣-永 咸阳市美食:红富士
咸阳市美食:桂花蜂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特色小吃之甑糕
咸阳特色小吃之三原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特色小吃之扯面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市特产 更多
咸阳市地方特产:咸阳琥珀糖
咸阳市地方特产:饸饹-淳化
咸阳特产:乾洲广杏 咸阳特产:乾县柿子
咸阳特产:蓼花糖 咸阳特产:梨枣木工
咸阳特产:大晋枣 咸阳特产:淳化刺绣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县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洲
咸阳地方特产之琥珀 咸阳地方特产之梨枣
推荐信息  
·煤精印[图]
·象牙算筹[图]
·商周青铜器:建国前出土商周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建国后出土商周青铜器
·墓志:杨绍程墓志
·墓志:李从曮夫人朱氏墓志
·墓志:杨礼暨继室羽氏合葬墓志
·墓志:徐明母周氏墓志
·墓志:元大亮墓志
·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出师表》刻石
·众志成城小碑
·召伯甘棠图并记
·果亲王诗碑
最新更新  
·咸阳市第一批进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
·咸阳市第二批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咸阳市物质文化遗产概览
·咸阳市国家重点文物一览表
·咸阳市省级重点文物一览表
·咸阳市市级重点文物一览表
·五陵文化遗产分布情况
·咸阳市境内27座帝陵分布情况
·咸阳市文物工作大事记
·2006年文物年鉴
·咸阳2007年文物年鉴
·咸阳市重点文物分布图
·红色圣地桃渠塬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文物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wenw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