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年咸阳市区塔乐坡战国秦墓出土了一批战国秦的青铜器,“商鞅”尊为其中的一件。该尊高 5.2 厘米、直径 2.3 厘米、壁厚 0.1 厘米。呈圆柱形,尾端较细,端面呈拱形,中空,中部有透孔。“商鞅”尊最突出的特点是尊的外表面刻有非常珍贵的铭文,共 4 行 14 字,内容为:“十九年大良造庶长鞅之造殳犛郑”。“十九年”为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 343 年),“鞅”即商鞅,“大良造”、“庶长”为秦官爵,“之造”是战国中期秦器雕刻铭文的习惯,“殳”为此器自名,“犛郑”应是殳尊的制造地,“十九年商鞅殳”当是商鞅监造的秦孝公仪仗器,因而此尊为商鞅所监造的殳尊。
青铜器是将红铜与锡、铅等其它化学元素通过冶炼浇铸的方法制成的合金器皿。早期青铜器多为素面,商周至春秋战国为青铜器的盛行时期,一般器物表面都装饰有精美的纹饰,有的并铸刻有字数不等的铭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金文”,金文最早出现于商代,一般只有几个字,以 2 —— 5 字为多,其中有的是族徽,属文字者,只铸人名或父、祖名。商代末期开始出现较长铭文,最长有三四十字,内容大抵是因受赏而为其父辈作器。西周时期的铜器多铸有铭文,且多长篇。迄今发现最长铭文的是现存台湾省的毛公鼎,有铭文 32 行 497 字。自此铭文的记载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主要有奴隶主贵族的祭典、训诰、命令、交换、狩猎、宴飨、战争功勋、赏赐策命、盟誓契约、诉讼等。根据铭文,可以推定铜器的制作年代,也可以研究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史实。从作为史料价值来说,金文比甲骨文更重要,文字不易磨损,而且篇长,所记述的内容较详细。因此,金文是宝贵的历史文献。
这件“商鞅”尊上铸刻的铭文,字体镌秀,笔道行细,行款章法自如,运笔娴熟奔放,笔划刚健有力。从其内容上可知此尊的制造年代,并可以清晰地窥视到商鞅时秦国的政治风貌,为研究当时秦国的政治军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