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身多用菱格形图案方砖和带手印条砖砌筑,这些砖上还印有“施主王平”字。塔基四周原来有砖砌高台,为清代康熙二年所修。 1985年3月,陕西省文物局拨专款13.5万元对塔进行了全面加固维修,拆除了清代包砌的高砖台,重新制作了塔铃。 慈恩寺塔 又窨大雁塔,位于西安南郊慈恩寺内。 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为太子时,追念其母文德皇后的养育之恩,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在隋无漏寺旧址上建造的。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当时寺内重楼复殿,云阁禅房,共有十多个院落,总计1897间。寺建成不久,名僧玄奘即由弘福寺搬来寺东院“译场”译经,创立了中国佛教一大宗派慈恩宗。唐代以后,寺院历遭兵火,除塔之外所有殿宇全被烧毁。今寺内大殿、东西厢房、钟鼓楼、山门等建筑,均为明、清时期重建。 慈恩寺塔是唐永徽三年(652)唐高宗李治为安置玄奘由印度取回的佛经而建造的,长安年间(701—704),武则天又施钱重修。塔为七层,通高64米,底层边长25米,是一座仿木结构方锥形楼阁式砖塔。塔刹为石质宝瓶形。塔内有木楼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塔体各层每面用砖砌出隐柱和阑额,第一、二层每面有隐柱十个,将塔面分为九间;第三、四层为八柱七间;第五、六、七层为六柱五间。塔体每面正中辟有券门。塔底层西面石门楣上,有唐代线刻建筑殿堂图案和佛像等。在塔南门东西两侧,各有一砖龛,嵌唐代书法家诸遂良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及“述三藏圣教序记碑”。 1949年建国后,人民政府多次拨出专款,对慈恩寺塔的基座进行加固,翻修了楼梯,楼板、内壁,安装了避雷设施。1991年5月至8月,重新整修了塔檐及塔顶。这次维修,发现塔内有塔,从而确认现存慈恩寺塔外层实为明代嘉靖年间重砌。 兴教寺 位于长安县杜曲镇东的少陵塬畔,依塬面川,南望终南山。唐代名僧玄奘圆寂后,原葬于长安城东的白鹿原,高宗总章二年(669)迁此,并建寺院和玄奘舍利塔。肃宗李享题塔额“兴教”二宁。 兴教寺在文宗大和二年(828),由安国寺僧人义林重修。清代同治年间,除三座砖塔外,寺内建筑全部毁于兵火。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僧人妙阔从南方来此,主持修缮大殿、僚房。1930—1934年,朱子桥等人先后募资修补三座砖塔,并将玄奘、窥基、圆测石雕遗像分别放置在三座砖塔塔龛内。1939年,程潜等人又募修正殿及藏经楼。1949年后国家拨款,维修了围墙、藏经楼、大殿、正殿、僚房、玄奘舍利塔等。 寺内的正殿为五间歇山式建筑,彩柱碧檐,门额上挂有1923年康有为题“兴教寺”匾额。正殿内陈列铜佛像及缅甸雕刻的白玉弥勒佛像各一尊。殿后是由方丈室及东西两排僧房构成的四合院落。 兴教寺正院的两侧各有一座跨院,东为“藏经院”,有重檐五间歇山式“藏经楼”,二层楼内藏有善本古经和近代影印《藏经》数千册。西院为“慈恩塔院”,有3座仿木结构和砖石舍利塔。正中最高的一座是玄奘舍利塔。平面呈正方形,五层,通高21米,最底层每边长5.2米,是一座砖砌楼阁式塔。塔身每层仿楼阁式,以砖隐砌出八角形依柱,檐下用砖隐约砌出简洁的斗栱。二层以上壁面隐出立柱三间及阑额,普柏枋,柱头作栌斗出耍头,泥道拱上承柱头枋,无补间辅作。塔檐采用叠涩砖挑出。塔身第一层南面辟有砖砌拱门,内有方室供养玄奘像。在塔基一层北面镶嵌有唐开成四年五月刘轲撰写的《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长方形石碑一块,详载玄奘的生平事迹。东西两座小砖塔,为玄奘的弟子墓塔,东边是朝鲜新罗王孙子圆测塔,西边是尉迟敬德的侄子窥基塔。两座塔均为正方形三层砖塔,高7米,叠涩出檐,宝瓶形石塔刹。一层塔龛内均供奉有塑像。塔的北面有硬山式大殿三间,内有“玄奘负籍图”和窥基、圆测线刻像石碑。 荐福寺塔 即小雁塔,位于西安南郊荐福寺内,唐、宋时期称为“荐福寺塔”。寺创建于中宗嗣圣元年(684),是高宗李治死后百日,皇帝族戚为其“献福”而修,故名“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690)改称“大荐福寺”,唐末遭兵火后,宋、元、明、清各代都作过修葺。 唐人名僧义净,曾赴印度取经,归国后在荐福寺内翻译出佛经56部,计230卷,并著成《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 荐福寺塔建于唐中宗李显景龙元年(707),明代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关中大地震,塔身南北两面被震得纵裂尺余,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6)大地震,塔顶被震毁两级。塔现存十三级,通高43.3米,塔体平面呈正方形,底层每边长11.38米。 荐福寺塔为密檐式砖结构,四壁不设柱额,塔檐用砖叠涩而出。檐下有两层菱角牙子。塔体每层南北两面各辟券门洞一个。一层塔体南北各有一塔门,门框用青石条砌成,石门楣上有精美的蔓草图案和供养天人线刻画。在荐福寺塔体正南面第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层券门洞两侧,各有砖砌方形两层小塔一座。 1963年,人民政府拨出17万元的专款,对荐福寺塔进行了全面维修,恢复了塔的基座范围,整修了塔身南北券门,砌补塔体裂缝,加固了塔檐、塔角,在塔的第二、五、七、十一层,用钢板腰箍加固。内部恢复了楼梯、楼板,改善了排水设施,在塔顶安装了避雷针。同时设立了小雁塔文管所。1972年,国家文物局再次拨出12万元专款,翻修了大雄宝殿,厢房等建筑。 荐福寺内现保存有宋政和六年(1116)刻的《大荐福寺重修塔记》,金明昌三年(11?2)铸的大铁钟一口,清康熙二十九(1690)撰《补修荐福宝塔碑记》及雍正十二年(1734)撰《荐福寺来源》碑等文物。 香积寺 在长安县郭杜镇香积寺村西南,位于口河与漓河的汇流处。香积寺建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是怀恽(圆寂后谥号隆阐大禅师)为祭祀其师善导和尚而建。寺名源于佛经“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名为“开和寺”,后来又恢复原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