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寺 位于周至县城南15公里的黑河畔。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称“仙游宫”。隋仁寿元年(601),杨坚为了安置佛舍利,于十月十五日命大兴善寺的高僧童真送佛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改称仙游寺。唐大中年间(847—859),宣宗李忱将仙游寺拆建为三寺:黑河南岸的名仙游寺(亦称南寺),河北名中兴寺(亦称北寺)另一寺已于宋以后的战乱中损毁。明代英宗正统六年(1441),仙游寺由西域喇嘛桑加巴主持,修复扩建,易名普缘禅寺,明末毁于兵燹。清代康熙二年(1663)募捐重修寺院,恢复仙游寺的原名,乾隆、道光年间以及民国初年,再次修葺。
仙游寺现存清代正殿,内有泥塑佛像,前檐东西两墙画有哼、哈二将,正殿两侧有耳房,东西两侧还有厢房20余间,殿前有一口明代铁铸大钟。在正殿的西北约60米处,有隋代修建的法王塔。塔身七层,通高35米,底层每边长8.7米见方。法王塔的塔檐由十三层砖叠涩与反叠涩出檐,塔身各层正南面各有一券门,塔刹已毁。塔身逐层收分减高,叠涩出檐,形制属密檐式塔。法王塔的北面20米处,有一石条砌筑的明代喇嘛式逼水塔,四方形塔座,覆钵形塔本。在正殿东面40米处,有一石彻喇嘛式普通塔,四方形石座覆钵形塔身,塔刹基本完好。 白居易于元和元年(806)应举考试及第,奉命为周至县尉,在这里写下了千古绝唱《长恨歌》。黑河北岸的中兴寺,原有殿宇20余间。正殿东南面的3间大房,有清代道光年间书写的“苏公藏书处”匾额,传为宋代苏东坡读书处,现已毁殆尽。 仙游寺地势险阻,唐末黄巢、明末高迎祥、清末曹沛都曾屯兵于此。 圣寿寺塔 位于长安县城南约15公里的南五台塔寺沟内,清《咸宁县志》记载:“寺中隋塔,乃应身大士圆寂塔”,其建于隋文帝仁寿年间,本是应身大士塔院。现仅有清末所建硬山式大雄宝殿5间,廊房10余间,应身大士圆寂塔一座和近代高僧印光法师的影堂石塔一座。 圣寿寺塔是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四方形,七层,通高约33.5米,塔刹为铁制相轮。塔底层每边长7.5米,门南北面各一。塔身第二、四层券门洞东、西面各一,第三、五层塔券门洞南北各一。塔身二层以上各面,均为三开间用砖砌出隐柱。隐柱间有阑额,柱头有一斗三升斗栱一个,且用土红色着色。塔檐下部有两层菱角牙子,再用十五层、或十三层、或十一层等不同单数的砖叠涩与反叠涩出檐。塔身每层的收分较大,整体呈四棱锥体,与西安慈恩寺大雁塔的造型酷似。塔刹相轮,与铜川市重兴寺宋塔、澄城县精进寺宋塔的铁制塔刹相似,为宋代维修时的遗物。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