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由前后二室、甬道、天井、小龛、墓道及其围墙等部分组成。室北道南,墓室、甬道用条砖券砌,墓底用方砖铺成。墓道斜坡形,上宽下窄,全长16米。墓道上部东、西、北三面筑成围墙。墙高0.9、上宽0.27、下宽0.4米。前室甬道南接墓道,北通前室,前段底呈斜坡状,与墓道连成一线。中间有天井2个,小龛4个。小龛边上有木框腐朽的痕迹。甬道后段用砖券砌,底面与前后二室和后室甬道连成一线。前室的四壁向外微凸,四角攒尖顶,长3.3、宽3.4、高4.5米。后室甬道连接前、后二室,砖券砌,在甬道南部有石门一道。后室形制与前室相同,惟甬道偏东。室的西侧设一棺床,高出墓底一砖,底上置石椁。室长4.3、宽4.2、高5.5米。 墓早年被盗掘,主要随葬品已无存,惟甬道小龛内的陶俑未经扰动。共计有陶俑157件:男骑马俑69件,出于甬道东壁第二小龛和西壁第一、二小龛内,女骑马俑19件,出甬道东、西壁第二小龛内,还有男立俑14、骆驼6、猪12、羊9、鸡14、狗4、马2、牛车7;鎏金铜饰15;泡钉6、铜镫6、马具2、铺首1件。石墓志一合。 壁画分布在墓道、甬道、墓室及天井的下部,大部分因潮湿已脱落。墓道内的壁画,上部绘有庞大的斗拱,下为立柱,柱与柱之间画青龙、白虎、朱雀等。墓门上部绘有楼阁。前室甬道的北段及天井两壁仅残留足部十个,前室四壁上部绘有长方形的格子,格子内为花卉飞禽,下部是花草树木;后室甬道顶部残留所画云鹤;后室四角绘角柱,上端有斗拱。转角斗拱之间有人字形拱,其间绘云鹤,四角柱间绘有人物。 石椁由底、帮、顶三部分组成。石板里外全是人物及窗门等线画,里面是女,外边是男,顶由四块厚石板雕成,上面刻出屋脊、筒瓦垄及瓦当。 据墓志载,韦泂以如意元年薨,景龙二年(708)十一月下葬。韦姓是唐代显要的门阀之一,现今韦曲原上的南、北里王村,便是韦家的坟园所在地。 独孤思敬和元氏墓 墓在西安市灞桥区洪庆村南唐独孤思贞墓东侧29米处,独孤思敬与妻元氏于景龙三年(709)合葬一墓。1956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 墓早年已被盗掘过,墓室等均遭扰乱,所有随葬品大都已成碎片,失去原来的位置。墓形也是斜坡式长墓道的土洞墓,南北向,北偏东22°。墓室平丙方形,边长3.14米,四壁较直。顶部坍塌,从四角上收的情况看,顶部可能是方锥形。砖砌棺床在墓室西部,高出墓底0.23米,南北长2.5米,东西宽2米。墓室铺长方形砖一层。在东北角处,砌有方形小砖台,元氏墓志即放在砖台上。随葬器物除1件大驼俑立于东南角的东壁下,可能是原来位置外,其余30多件陶俑均散乱在墓底各处,并成碎片。 甬道在墓室的南侧偏东,为拱形的土洞,高1.7、长3.5、南端宽1.26、北端宽1.34米。甬道南口砌有封门砖。独孤思敬墓志及镇墓兽、武士俑和文官俑均出甬道中。 墓道北低南高,为29°斜坡形,水平长度11.5米。由墓道口(竖井)的北端向北至甬道南口(封门砖处)长8.4米的一段,为拱形隧道,在隧道上面开有长方形的天井三个,天井的大小和距离不一。在偏南的两个天井之间,于墓道的东西壁上各挖壁龛一个。东壁龛出有1件高冠俑和8件风帽俑,西壁龛仅出残马俑虚1件。 随葬器物主要是陶俑,较完整的32件,有镇墓兽、武士俑、文官俑、仪仗俑、牵马俑、牵驼俑和马俑、驼俑等9种,除1件女俑和9件仪仗俑为红陶质外,余为釉陶三彩俑。其它仅有陶罐、开元钱、瓷片等。 独孤思敬墓志1合,文楷书,题为“大唐故朝散大夫行定王府椽独孤府君墓志铭并序”。独孤思敬与独孤思贞是同祖从兄弟,景龙三年八月终,十月合葬于雍州万年县铜人乡之旧茔。元氏墓志文亦楷书,记其仪凤二年八月终,长安三年(703)葬。 李仁墓 墓葬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洪庆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1957年清理。 墓为双室砖墓,方向193°。由墓道、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五部分组成。前、后室皆为方形,四壁微向外张成弧形。前室甬道位于南壁正中,后室甬道偏于墓室东壁,二室之间以甬道相通。墓道作斜坡式,坡度为16°,宽1.50米,长未全清理,不详。顶部开凿天井五个。东西两壁各有壁龛三个,龛目残存木门痕迹。前室甬道在墓道之北,砖砌拱形,南端用砖封门,其北0.60米处设有一道石门。封门及石墓门已被盗掘时所破坏。石门楣、门额、门框、门扇和门限均刻有花纹。门楣为双凤对舞,门扇两扇分刻文臣和武士各一,其它均刻卷草纹。 前室长3.15、宽3.30米,顶坍。后室长、宽皆为4.50米,顶部亦坍塌,高及结构不详。西部以长方形石板铺设棺床,长3.95、宽2.50、高0.30米。两合墓志均散置于前室。 随葬品有男骑俑2件,风帽男俑5件,风帽骑俑2件,幞头骑俑6件,高髻女俑2件,马1件,另有陶器座、砚、铜刀、石璜、石舞戚、石人头、石幢顶等物。 据墓志记载,此墓营于景云元年(710),墓主系唐成王李仁。至开元十四年(726),其妃慕容氏又葬于此墓。 鲜于庭诲墓 位于西安市西郊南何村西北处,距西安城约7公里。1957年2月间取土时发现,墓室及墓道大部分在取土时被挖去,墓道中的壁龛有的全被挖掉,墓室四壁及墓道中有盗洞数处。 墓为南北向,墓道在墓室之南,方向北偏东10°。墓室平面正方形,边长4.9米。砖室,四壁中部均略向外凸出。顶部已被破坏,葬具及人骨因扰乱而无存。墓室扰土中仅有一些陶俑残片和墓志盖一块。甬道在墓室的南面偏东,顶已塌,甬道中有墓志一块和石门楣一件。墓道为斜坡式的隧道,在墓道的东西两壁各有壁龛3个,都是东西相对的。墓道上面有天井。此墓虽经盗掘破坏,但残存的随葬品尚丰富,绝大部分是出土在墓道南部的四个壁龛中。 随葬器物除墓志外,全系陶俑,共有120件,计有镇墓兽2、文官俑1、武士俑2、男俑2、女俑4、音声仪仗俑56、风帽俑26、男骑马俑22、女骑马俑8、三彩骆驼载乐俑1、牵驼、牵马俑5、卧驼骑俑1、三彩马4件,还有小马俑、牛俑、驼俑、猪、羊、鸡等。 石墓志一合,首行“大唐故云麾将军右领军卫将军上柱国北平县开国公赠右领军卫大将军鲜于公墓志铭并序。” 墓主鲜于庭诲,“开元十一年(723)岁次癸亥六月一日甲午朔廿日癸丑,薨于京兆永安里”,“粤以其年八月九日壬寅葬于长安城之西郊”。 杨思勖墓 墓在西安市东南约四公里处,南距等驾坡村北约800米。195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 墓上有高大的封土堆,封土经夯打,封土堆的形状已不规则,但可看出是圆形的。封土的基部直径约30余米,高出现在地面9米多,原来高度当不止此。 墓室平面呈方形,但四壁均向外稍曲,略呈弧形。砖室内长宽均为5.7米,高9.6米,穹窿顶,方向北偏西5°。墓门和甬道在墓室的南面偏东,门为拱券形,高2.13、宽1.54米。甬道全是砖券的,高、宽与墓门同。墓志及石门即置于甬道中。甬道南段及墓道未作发掘。 在墓室西侧有椁一座,椁盖上面西北角处放置3件十二辰陶俑,在椁底部发现散乱的肢骨数段。此外,有一些朽木的痕迹和数枚铁棺钉,据此可知其葬具除石椁外,尚有木棺。其它随葬品未见。 石椁体积庞大,由18块石板和8根石柱构成,椁的平面为长方形,外观是面阔三间的殿堂形式,并刻有浮雕。石椁内东壁两次间的正中,各刻一男侍者像。 此墓早期被盗掘,珍贵物品被盗一空,仅存一些陶器、陶俑残片。随葬品除百余件小型半身女俑之外,还有高达50厘米至1米以上的大型陶俑约一百余件,惟因破碎过甚,多不能复原,种类计有文官俑、天王俑、镇墓兽、男女侍俑、骑马、牵驼俑及马俑、驼俑等。另有用大理石雕刻的石刻俑2件,造型很精美。 石墓志1合,志盖中篆书“大唐故骠骑大将军杨公志铭”。志石近方,长88、宽86厘米,题为“唐故骠骑大将军兼左骁卫大将军知内侍事上柱国虢国公杨公墓志铭并序”。志文载:“开元二十八年(740)三月壬寅,骠骑大将军杨公薨于京师翊善里之私第。越八月壬申,葬于万年县龙首乡之神鹿里。”另据墓志记载,杨思勖与其父母葬于同一墓地内。 让皇帝李宪惠陵 位于蒲城县西北4公里的三合乡三合村。惠陵,当地俗称“让冢”。《长安志》载:“陵在封阳乡,封内十一里。”现在计长150米,宽90米。这座陵墓,埋葬的是唐睿宗嫡长子李宪,因让位于其弟玄宗李隆基,乃追谥为让皇帝,葬桥陵之旁,号其墓曰惠陵。 惠陵是一座覆斗形的大墓,是唐陵中最大的一座陪葬墓。陵的封土直径约30米,高约15米。陵园现存文物有:石碑一通、石马、石狮各1对,尚完好。陪葬墓有郑王锷、嗣宁王琳、同安王旬、蔡国公主、代国公主、霍国公主等。 杨贵妃墓 位于兴平县西12公里处的马嵬坡。杨贵妃,即杨太真(718—756),小名玉环。姿质丰艳,得宠于玄宗皇帝。礼遇如惠妃,姊妹皆显贵。安禄山叛乱后,玄宗和贵妃西逃四川,至马嵬驿,六军不发,请杀杨氏兄妹。乃斩杨国忠,贵妃遂被缢死,终年38岁。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收复长安后,玄宗曾密令中官迁葬杨贵妃,故此墓真伪无考。
杨贵妃墓陵园大门额书“唐杨氏贵妃之墓”,正面是1座3间仿古式献殿,入为墓冢。墓占地约一公亩,封土四周砌以青砖,高约3米,前有小牌楼,刻“唐玄宗贵妃杨氏墓”字样。围绕墓的周围有三面回廊,上嵌历代名人游此的题咏石刻。 唐安公主墓 位于西安市长缨路东段王家坟。1989年7月陕西省博物馆清理。墓为单室砖墓,南北向,有墓道、甬道及墓室。墓道为土洞式,拱形顶,底部由南向北倾斜,宽1.25、高1.92米,长度不清。近北端有一道砖砌封门,封门内墓道东、西壁各开一壁龛,均为拱形顶。墓道北口接甬道,甬道长3.8、宽1.2、高1.84米,券顶,砖砌。甬道北段有石门一道。甬道北口接墓室。墓道及甬道内有大量淤土,均来自封门砖以外,分析封门砖以南墓道顶部可能有天井或盗洞。 墓室砖砌,平面近正方形,四壁略外弧,穹窿顶,边长4.4米,顶高4.23米。西侧有石棺床,长3.7、宽2、高0.3米。在棺床北端与墓室北壁之间发现人头盖骨残片及铁棺钉等,推测原应有木棺。 此墓早年被盗,清理时墓室遍地陶片,墓志断裂,志盖散置于墓门内侧,石门倒仆,断成几块。墓道东龛内残存陶骆驼、胡人骑俑、女立俑、小男俑等。除个别小俑完整外,余均为残块,很难修复。此外,在甬道及墓道淤土中清理出象牙簪1件、“开元通宝”铜钱4枚。 此墓墓室及甬道均饰彩绘壁画,甬道两壁保存较好,各饰6幅男侍、女侍画。墓室西壁绘花鸟图,南、北两壁分绘朱雀、玄武图。东壁及墓室穹窿顶的天象图脱落殆尽。 随葬品主要是陶动物及俑,计有卧驼、卧马、卧牛、立羊、男立俑、男骑俑、奏乐俑、牵马俑、男侍俑、女立俑、文官俑等,还有陶罐、黑釉瓷罐、青釉瓷壶、象牙簪、开元钱等。此外,石门各部位及石棺床表面均刻有精美的图案。 石墓志1合,盖篆“大唐故唐安公主墓志”。墓主唐安公主,为唐德宗长女,皇太子李诵(后继位为顺宗)之胞妹。兴元元年(784)三月十九日卒于梁州(今汉中)城固县,卒年23岁。当年十月二十二日迁葬于长安城东龙首原。 惠昭太子墓 墓位于临潼县西泉乡椿树村与郭王村之间。1990年11月至1992年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陵工作站与临潼县文管会等单位联合清理。从墓内出土的玉册文字得知,此墓为唐宪宗长子惠昭太子墓。 地面现存覆斗形封土,底边东西30、南北30米,高20米许。陵墓座北面南,墓道残长35、宽2.5—3.2米,由于盗掘破坏,原形制结构不清。但破坏后的壁面,仍残留着部分带有彩绘的白灰皮,说明墓道原有壁画无疑。墓室为砖石结构的方形穹窿顶式,高8.5、东西宽4.6、南北长4.8米。四隅收刹抹角,室底用青石条块墁铺。墓室南壁面中间有宽2米、高3.4米的券顶式墓门,顶部已破坏。室内淤土厚达5米,所有壁画破坏殆尽,仅见画彩的白灰墙皮。棺床在墓室内靠北边,长4.6、宽2、高0.6米。此外,从室内淤土中清理出残石框一件。 出土物计有铜、铁、陶、三彩、石、玉各类器物180件,但大多残破。最重要的是汉白玉册文和哀册。出土195段,经修复为136节段,其中完整的17件,存字154个。可知,墓主乃惠昭太子,“维元和七年(812)岁次壬辰二月庚寅朔廿五丁酉葬于骊山之北原。”惠昭太子为唐宪宗长子,《唐会要》记其陪葬宪宗景陵,今可纠正其误。 柳公权墓 墓在耀县西北20公里的阿子乡让义村。柳公权(778—865),唐代书法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耀县柳家原)人。宪宗元和初年为进士,穆宗时为翰林侍书,后官至太子太师。工书法,楷书尤知名,对后世影响很大。 现存柳墓,周长17.60米,高7.60米,墓前有清代毕沅所立的隶书碑“唐太子太师河东郡王柳公权墓”1通。墓东侧还有其兄柳公绰墓。 冯晖墓 五代。位于彬县底店乡二桥村西南约1公里的冯家沟。1992年4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彬县文化局清理发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