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书记载,乾陵周围原有内外两重城墙,有四个城门,还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等许多辉煌的建筑物。经勘查,陵园内城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3米,西城墙长1438米,陵园内城总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也称后宰门),东有青龙门(也称东华门),西为白虎门(也称西华门)。四门的形制基本相同,每一门遗址宽度约2.7米。据《唐会要》记载,贞元十四年(798)整修乾陵时,曾建造房屋378间。金代天会十二年(1134)重修。现存有献殿、城角及其他建筑遗迹。 1962年曾经对乾隆进行试掘,寻出了以石条填砌成长63.1米、宽3.9米的墓道,墓道使用铁栓板和灌注铅铁加固,上有夯土层,均原封未动。 乾陵的地面设置,遗留下来的主要是陵墓石刻。石刻有一定的数目和位置,说明从乾陵起,陵墓陈设有了固定制度。在朱雀门外,从南第一对土阙向北依次为华表、飞马、朱雀(驼鸟)各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四门外各有石狮一对,北门外有石马三对。另外,在朱雀门外东西两边有两通巨碑。左为“述圣记碑”,碑共七节,故又称“七节碑”。碑上有层式房盖,中间五节为碑身,下有碑座,文为武则天所撰,唐中宗李显所书,内容是颂扬高宗的文治武功,共8000余字,笔画都用金填,光耀陵园,现在个别字的黄金还有留存。碑高6.3米,宽1.86米。右为无字碑,高、长与“述圣记碑”相等,宽1.8米,厚1.3米,碑额刻有八条螭首相交,两侧刻有线雕大龙云纹。初立时表里未刻一字,故曰“无字碑”。宋金以后始有游人题记。据《金石萃编》载:宋金时代共有十三段题字,但字多漫漶,惟金代天会(太宗)十三年的“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它是用女真文字刻的,旁有汉译。女真文字已经绝迹,此碑保存的这些字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两碑之北有61个“番酋”石像(现存60个,东31个,西29个)均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蹬皮靴,身背刻有国名、官名及姓名,从服饰上还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的特点。据文献记载,他们都是当时西南一带的各国首领,葬高宗时来参加葬礼。武后为了纪念这件大事,刻石立像,以志有功。 乾陵的范围除山陵地域外,还包括县城东北一带17个陪葬墓在内。陪葬墓有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邠王李守礼、义阳、新都、永泰、安兴四位公主、特进王李及善、刘审礼、中书今薛元超、豆庐钦望、李再恧、刘仁轨、右卫将军李谨行、左武卫将军高侃等17人。这些墓的封土基本上保存完好,个别墓前还陈列有石刻。 乾陵,是盛唐历史文物的集中代表。建国后,政府曾多次拨款保护修整,重点发掘了永泰、章怀、懿德等陪葬墓,在永泰公主墓地建立了“乾陵博物馆”,供参观游览。 永泰公主墓乾陵陪葬墓之一。永泰是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女,名仙慧,字秾辉,嫁于武延基(武则天侄武承嗣之子),葬于大足元年(701),时年17岁,与附马都尉武延基合葬于乾县北原,陪葬乾陵。 永泰公主墓 的发掘,由1960年8月开始到1962年4月结束,是建国以来发掘最大的一座唐墓。墓的四周有广阔的围墙和高大的封土堆,封土堆现高14米,见方宽56米。围墙南北长275米,东西长220米,总面积6050平方米。围墙外南面排列有石狮1对,石人2对,华表1对,具有陵的规模。墓的结构,是斜坡土洞砖室墓,由墓道、胥道、前、后墓室等组成,全长87.5米,宽3.9米,深16.7米。共有6个天井、5个过洞、8个小龛(便房),都对称地排列在一至四天井下面,内装随葬品。 此墓虽经盗掘,但出土文物仍较丰富,达1300余件,有壁画、俑(陶、三彩)、石刻、陶瓷器以及各种金属随葬品等。墓道、墓室及所有墓壁,都绘有重彩壁画和藻井图案等。壁画在整个墓的结构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内容上各有不同,主要是人物画。从整个墓内画的布局看,除墓道上画有巨大的青龙、白虎外,两侧上、下绘有对称的花卉和穿紫、红、绿袍的武士组成的一列仪仗队。这些武士头戴幞头,腰佩贴金宝剑,最后的两个武士牵着彩色马。他们威严地排列在阙楼和六个戟兵器架前,表现了武士的威武气慨。中间为男女各半的侍从。前室以侍女为主,体态丰盈,线条流利,色彩鲜艳,表情各异,栩栩如生,是唐墓壁画的杰作。石椁、石门、墓志上的飞鸟、花草、人物以及十二生肖等线刻,流畅雄劲,造型生动。墓志作者徐彦伯,是盛唐有名的文学家,书者虽无姓名,但笔力秀美,亦为精品。 陶俑中有男女骑马俑、胡人骑俑、武士俑、镇墓兽和各种动物俑等。特别是三彩俑在造型和色釉各方面,都反映了唐代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此外,出土的金、玉、铜、铁、锡等品,造型精巧,雕镂细工,花饰华美大方。现乾陵博物馆设于此墓园。 章怀太子墓 乾陵陪葬墓之一,位于乾陵东南约3公里。1971年至1972年2月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的次子,武则天生。他先是被封为潞王、雍王,并曾立为太子。在太子监国期间,处理过政务,招集当时著名学者注解《后汉书》,因涉及抨击母后临朝、外戚专权的文字,被认为有“微意”攻击武则天。武则天以有私藏武器、阴谋搞政变的嫌疑,将李贤废为庶人,文明元年(684)害死于巴州(今四川省巴中县),终年31岁。中宗李显复位后,于神龙二年(706)7月,将其棺柩由巴州迁回乾陵陪葬。景云二年(711),睿宗李旦追封他为“章怀太子”,重开墓室,以章怀太子身份与妃房氏合葬。 章怀太子墓为覆斗形。结构与永泰公主墓基本相似,有长斜坡形墓道,天井4个,过洞4个,小龛6个,砖砌甬道和前、后墓室,全长71米,宽3.3米,深7米。 李贤墓墓室结构及壁画位置示意图
出土随葬品600多件,绝大部分为陶器,有陶立俑、各类动物俑、伎乐俑、武士俑、文臣俑、镇墓俑、三彩马、绿釉花盆和彩绘塔式罐等,制作精美,造型生动,各具特色。 墓中壁画可分为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约五十多组,面积四百平方米。墓道东壁的巨幅“狩猎出行图”最为精彩。西壁的“打马球图”,二十多个劲挥月牙形鞠杖的骑士,纵马争击一个小球,恣态各异,场面激烈,气氛活跃。马球游戏从波斯(今伊朗)传入中国,在唐代贵族中极为流行,唐大明宫中就设有球场,是我国古代同中亚文化交流的实证。另外,尚有“礼宾图”、“观鸟捕蝉图”等壁画。所有壁画的人物造型生动逼真,完全是唐代宫廷生活的写照。在绘制技巧上更臻成熟,笔墨流利,勾勒遒劲,颜色绚丽,是重彩与淡彩结合的绘画珍品。 石门和石椁线刻有朱雀、飞马、蔓草等纹饰,特别是男女侍像线刻画的线条均匀流畅,人物体态丰盈典雅,生动传神。 懿德太子墓 乾陵陪葬墓之一,位于乾陵的东南隅。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死于大足元年(701),卒年十九岁,神龙二年(706)由洛阳迁来陪葬乾陵,埋葬时实施“号墓为陵”的制度。此墓于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发掘。地面遗存有封土堆和围墙,围墙南有石狮1对,石人2对(1件只残留底座),石华表1对(已残,倒塌后埋入地下)。墓全长100.80米,由墓道、6过洞、7天井、8小龛、前甬道、后甬道、前墓室、后墓室等8个部分组成。 此墓规模宏大,随葬品丰富,壁画比较完整。初步统计出土各类文物1000余件。其中有欧体阴刻玉质填金表册残片、陶俑、三彩俑、陶器、金、铜、铁器等。壁画有40幅,分别绘在墓道、过洞、天井、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内。题材内容有仪仗队、青龙、白虎、城墙、阙楼、伎乐、男乐、男仆、宫女等。特别是前室为南北对称的“宫女图”,各有宫女7人,色彩绚丽,恣态各异,真实的反映了唐代宫廷的日常生活。戟数多少是唐代表示爵位门等高低的象征,如永泰墓绘12戟,章怀墓绘14戟,而此墓绘有48戟,应属帝王一级。石椁内外的线画雕刻极细,堪称佳作。 唐中宗定陵 陵在富平县宫里乡凤凰山的狮子窝村北,南距县城约13公里。中宗李显,曾改名哲,又复名显,为高宗第七子。公元710年,被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死,同年11月安葬。谥孝和皇帝,庙号中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