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在建国前已被盗掘,墓室和甬道等处文物全被推开和破坏,唯第一、二天井下的四个小龛和第三天井下的西小龛未被扰动。龛内器物基本完整,并且排列整齐。各龛中以男立俑为多,东1龛发现重叠放的器物很多,龛内共有器物236件;西一龛共有俑108件,中部为男女骑俑,较高的立俑均靠土壁竖放,最后一排两侧各放一个高大的立驼。东2、西2龛内原来可能放置的主要是木制或纸制的东西,发现时已朽烂掉。在东2龛内地面有三个长约15、直径1.5厘米、一端屈成环形的铁棒,彼此相距40厘米,位置略成三角形,地面上并发现有类似布纹的痕迹,在龛内周围靠土壁处尚有63个男立俑。西2龛在靠近龛口处有男女立俑、男骑俑12件。西3龛内共有俑29件。 随葬器物共计532件,彩绘釉陶俑为大宗,另外还有彩绘陶俑、石俑、陶瓷器等类。计有镇墓兽、武士、仪仗、男立、女立、男骑、女骑、动物俑及陶瓷、兰彩瓷罐盖钮、六瓣铜盘等。 郑仁泰为左武卫大将军,死于龙朔三年(663),麟德元年(664)诏陪于昭陵。 韦贵妃墓 位于礼泉县唐太宗昭陵东侧,因山为陵,海拔960米,墓道长50米。墓前有乳峰一对,华表一对,墓碑为龟座。1990年9月发掘。
墓中出土文物174件,主要有陶俑101件,包括男立俑、女立俑、骑马俑、双头人面镇墓兽、天王俑等。壁画72幅,分布于墓道、甬道和墓室,包括四灵、仪卫、列戟、备马图、给使、男装女侍、乐伎等。存墓志一方。 韦贵妃,名珪,字译,京兆杜陵人,生于隋开皇十七年(597)。曾祖举宽在北周为相,父园成为隋开府仪同三司。韦氏初嫁隋李雄之子,生定襄公主(即阿史那忠夫人)。后李雄从杨玄感起兵反隋被诛,韦氏又成李世民妃,生临川公主李孟姜、纪王李慎。李世民登基之后,于贞观元年(626)将其册封为贵妃。韦氏麟德二年(665)九月二十八日薨于洛阳,次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陪葬昭陵。其墓在昭陵陪葬墓中规格最高。 临川公主墓 墓在礼泉县赵镇新寨村村北,东北距昭陵约5公里。1972年3月至4月发掘清理。 墓由斜坡墓道、4过洞、4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方向为正南北,全长48米。墓室为砖砌,平面近方形,南北长4、东西宽3.4米,顶塌陷。甬道分两段,前段为土结构,后段为砖结构,在砖砌甬道内设有石门和木门,木门已朽,位置在石门前。在土甬道内砌南北约0.44米厚的封门砖。墓道壁面原来都有壁画,现已剥落。 随葬品有陶俑300件,有天王俑、男立俑、男骑俑、女立俑、女骑俑、镇墓兽、陶马、牛、驼、羊等。还有铜锁、镫、镳、石门、石华表等。 墓志1合,盖篆“大唐故临川郡长公主墓志铭”。公主名李孟姜,高宗之第十二姊,永淳元年(682)葬于幽州,年五十九。同年十二月廿五日陪葬于昭陵。另有封临川公主的诏书,分别刻于两块石面上。 安元寿夫妇墓 墓在礼泉县赵镇新寨村东南约1公里处,北距昭陵主峰约8公里。1972年12月至次年1月,昭陵文物管理所清理。 墓全长60.2米,封土为圆形,高8米,直径17米。墓道长17米,宽2.6米,为16°长斜坡,方向172°。5个天井,5个过洞,第四、五天井东西有窑洞式小龛。前甬道可分为南北两段:南段为土洞式结构,北段为砖结构。在距前甬道北口1.35米处有双扇石门。前室砖砌,穹窿顶,平面近似正方形,四边稍向外凸,南北长2.64、东西宽2.74米,顶塌,高不明。后甬道砖结构,后室亦为砖结构,平面近似正方形,南北4.4、东西4.1米,四边稍向外凸,顶塌。西侧发现被扰动的砖砌棺床,长2.7、宽1.8、厚0.3米。后室内有少量文物残片及棺灰、零碎人骨。 墓内保存下来比较完整的壁画10幅,分别在第五过洞的前甬道两壁,主要是侍人形象,石门上亦有线刻图案。清理出完整的随葬品一百多件,有三彩俑、彩绘俑(骑马、动物)。安元寿墓志1方,出于后甬道北侧,盖佚。夫人翟氏墓志亦出于后甬道北侧。安元寿卒于永淳二年(683),年七十七,于光宅元年(684)下葬;翟氏卒于圣历元年(698),年八十九。开元十五年(727)合葬于昭陵。 李贞墓 位于礼泉县烟霞乡兴隆村以东,为昭陵陪葬墓之一,往北约10公里即太宗昭陵。1972年9月至11日昭陵文物管理所对该墓进行了发掘。 地面已无任何遗留。距原封土正南约52米处有一深30厘米的土坑,据说是当年神道碑位置所在。石碑早被移动,碑身已断为两截。碑首篆额,四行,行四字,可见“大唐故太子太□豫州刺史越□□□□”。碑面漫漶不清。 墓为南北向,由墓道、5个过洞、5个天井、甬道、墓室组成。在第二、五过洞两壁共有4个小龛。墓南北水平长46.10米。 墓道斜坡形,甬道为长方形,前段斜坡尽处有石门一道,石门北0.4米处置石墓志一合。墓室正方形,南壁偏东券有门洞。四壁向外略微凸有弧度。顶为四角攒尖锥形。甬道、墓室全为长条砖铺砌。 墓室贴西壁有长方形石棺床。墓室全为淤土充实,死者葬式不明,仅在壁角发现完整人头颅骨一个。墓室长、宽均4.5米,高5.5米。 该墓曾多次遭盗扰,墓室有明显盗洞两处,随葬器物大部被盗扰、移动,遗物亦多被砸碎。随葬品共发现130多件,并有大量的无法复原的三彩与陶器残片。第二过洞东、西小龛放置男立俑、瓷碗、贯耳瓷壶、瓷鸡等;第五过洞东、西小龛放置三彩牵马俑、男立俑、三彩盘、瓷碗、碟、盒、陶猪、羊、狗、鸡、马等;甬道放置三彩马、牵马俑、镇墓兽等;墓室放置天王俑、文官俑、三彩骆驼、瓷碗等。其它还有银、铜、玉器及有线刻图案的石门、石棺床。 墓志1合,盖篆“大唐故太子少保豫州刺史越王墓志铭”。李贞为太宗李世民第八子,“以垂拱二年(686)九月十一日遇害,薨于州馆”,“以开元五年(717)五月廿日旧封建谥曰敬王”,开元六年正月廿六日诏陪葬于昭陵。 李承乾墓 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武德九年(626)立为皇太子,贞观十七年(643)被废为庶人,徙黔州,后来死于徙所。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诏陪昭陵。其墓在今礼泉县烟霞乡东周新村的西边,西北距昭陵9公里。1972年10月至12月,昭陵文物管理所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 墓属长斜坡道土洞墓,由封土、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墓室构成,水平全长35.4米,方向南偏东3°。 封土圆锥形,高2.5米,径6米。墓道宽1.4米,全长12米。过洞5个,天井5个,壁龛3对,分别在三、四、五天井两壁下部。甬道长3.6米,宽1.3米,顶高1.8米,南端残留有封门砖。墓室近似正方形,四边稍向外张,东、西壁长2.6米,南、北壁长2.8米。棺床砖砌,靠西壁。 此墓早年被盗,随葬品所剩主要为俑类,墓内壁画脱落殆尽。随葬品计有男立俑54、女立俑1、男骑马乐俑10、立驼6,立牛10、猪6、卧羊10、鸡18、蹲狗8件。 石墓志一合,出土于甬道中段,边长仅49厘米。盖篆“唐故恒山愍王志铭”,志文仅百余字,记载极简略。1965年曾在墓前地上约一米处发现神道碑,记载亦简。据《新唐书》、《旧唐书》载,李承乾太宗武德九年八岁时即立为皇太子,贞观十七年初,竟密谋叛乱,妄图夺取皇位。这次政变很快被扑灭,太子承乾被废为庶人,徙于黔州,不久,死于徙所。玄宗开元年间,因官居御史大夫的孙子李适之几次上疏,玄宗下诏追赠承乾为恒山愍王,次年十二月八日诏陪昭陵,二十六年(738)五月二十九日迁葬陪昭陵。 唐高宗乾陵 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合葬陵墓,位于今乾县城北六公里的梁山上,距西安城80公里。 李治(628—683)是唐太宗第九子,为长孙皇后所生,得母舅长孙无忌的助力,被选为太子。太宗死,即帝位。武则天(624—705)名曌(音照),原籍今山西文水县人,生于利州(今四川广元县)。武则天原为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太宗死后,她削发为尼,出家感恩寺。公元654年,高宗李治接武则天入宫,拜为昭仪,次年立为皇后。公元655年,武则天参与朝政。此后,高宗委托武则天处理朝政。李治晚年多病,政事多出武则天。后武则天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拥立中宗复位。同年十一月,武则天病死于洛阳上阳宫,临终遗嘱去皇帝尊号,终年82岁。 乾陵营造至少经过了23年的时间。乾陵在海拔1047.5米的梁山上。山系石灰岩质,呈圆锥体,东有豹谷,西有漠谷(黄巢谷)。梁山三峰,北峰最高;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上面各有土阙,群众俗称“奶头山”。《长安图志》记载:“奶头山旁原有画像祠堂,画有狄仁杰以下六十名臣像。”奶头山是乾陵最南的一对土阙,即陵之天然门户。乾陵以山为阙,气势雄伟,规模宏大,陵园周围40公里,实为唐18陵中所独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