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成立昭陵文管所,对外开放后改为“昭陵博物馆”,馆址位于昭陵陵园中心的李勣墓前,除陈列珍贵文物数百件外,还将陵园陪葬区域原有的和地下陆续发现的碑石及新出的一些墓志,一并分别集中陈列于昭陵博物馆碑林的两个展室内。建国后陆续清理发掘的昭陵陪葬墓十余座,有郑仁泰、张士贵、尉迟敬德、李勣、安元寿、临川、长乐公主、韦贵妃、越王李贞、程咬金、段简璧等墓。 长乐公主墓 墓在礼泉县烟霞乡陵光村,西北距昭陵约1公里。长乐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女,贞观十七年(643)诏陪昭陵。1986年2月该墓被盗,同年8月至11月进行了发掘。 长乐公主墓的封土为方形覆斗式,底部呈正方形,每边长30米,顶部呈长方形,东西长8米,南北宽5米,直高9.8米。封土前后原各有四个土阙,至今南面的四个犹在,北面尚存最东边的两个。原神道碑(今存昭陵碑林)早年倒仆,碑圭篆刻“大唐故长乐公主之碑”。墓前原有石人、石羊、石虎、石柱各一对,今石人一残一全,石羊、石虎基本完好,石柱尚存一座。 墓由墓道、天井、过洞、小龛、甬道和墓室六部分组成,水平全长48.18米。墓道为13°斜坡,水平长16.9、宽2.31米。过洞四个,呈券拱形,水平各长1.98—2.40、宽2.12—2.18、高2.44—2.47米。天井五个,在甬道上部,各长2.20—2.60,宽2.30—2.35米。小龛四个,分别在三、四天井东西两壁,龛口呈券拱形,宽1、高0.93米,偷墙厚1.2米。龛口内沿原设木门。甬道砖砌,呈券拱形,全长8.25米,内设三道石门。南口原用滚砖封砌。墓室基本呈正方形,四边稍外张,砖砌,边长4.2、中长4.6米,穹窿顶。西半边有由十二块青石砌成的棺床,长3.8、宽2.1、厚0.17米。 由于几次被盗,墓室及壁画破坏严重,随葬品亦被扰乱或破坏。出土随葬品123件,以釉陶为大宗,计有武士俑4、男立俑40、镇墓兽2、立牛2、立猪2、立羊2、卧狗1、鸡2、杯3、豆1、器盖2;彩绘陶类:男骑俑11、女骑马俑11、驼俑3、磨2、屋2、炉灶1、碓1、井栏2、双耳罐1、钵、筒瓦、官匠铭砖等;瓷器有辟雍砚、盆式鼎、盏等。还有开元通宝钱等。 墓道东西两壁原各有四幅壁画,两边基本对称,南端的青龙、白虎图残损严重,其余部分基本无好。从南往北依次为:云中车马图、仪卫图。 天井东西壁绘仪卫图、男侍;甬道绘男侍、女侍,顶部绘四种藻井团花图案。 墓室四壁壁画大部脱落,残留的有红色斗拱、平梁和蜀柱,还有朱雀的头、尾。墓室穹窿顶绘天象图。另外,墓道及天井上部还有建筑壁画 墓志一合,出土时志,盖均有破损。志文载公主“以(贞观)十七年八月十日奄然薨谢,春秋廿三。”“粤以其年岁次癸卯九月丁丑朔廿一日丁酉陪于昭陵”。《长安志》、《文献通考》、《唐会要》均记长孙冲与公主合葬陪于昭陵,但志文及发掘中未发现任何合葬之迹象。 段简璧墓 墓在礼泉县烟霞乡张家山村北面的山梁上,西北距昭陵约5公里。1978年10月至次年1月,昭陵博物馆进行发掘。 墓地封土扁平,高7米,直径24米。封土南16米墓道两侧地下发现一残破的石羊,可知墓前原有石刻群。墓为15°长斜坡土洞式,南北向,由墓道、过洞、开井、壁龛、甬道和墓室组成。墓道水平长16.6米,宽2.35米。过洞5个,呈券拱形,南北长1.5—1.75米,东西宽2—2.25米。天井5个,南北长1.5—3.25米,东西宽2.3—2.25米。壁龛4个,分别在第四、五天井东西两壁。第五天井东龛北壁有一券拱形门洞,宽1、高1.02米,偷墙内有一拱形套洞,东西宽1.85米,东壁深1.6、西壁深1.4、顶高1.43米。东半边有一东西宽90、厚24厘米的土台,与东、南、北三壁相挨。台沿为平砖顺砌。清理套洞时,在土台上发现一木头女俑,高9厘米。在木俑周围,尚有织物的遗痕和少许朽木残片。这种壁龛内又有套洞的形式,有唐墓中实属少见。套洞内的土台似属棺床一类,土台上置木俑究竟作何用意,尚待进一步研究。 甬道呈券拱形,砖砌,长4、高2.3米。墓室砖砌,穹窿顶,底面近似正方形,四边稍向外张,中长均4.75米。棺床紧靠西壁,东、西、南三面用四块刻有浮雕怪兽的石条围彻,石条下有一层平砖。棺床内镶6块石板。棺床南北长3.48米,中宽1.98米。因早年被盗,棺床上的石板多被撬起。墓志位置移动且压在断砖堆中。棺床上及周围散留衣物残迹和朽木。 随葬品以彩绘陶俑为主,计有武士俑20、男立俑41、女立俑21、男骑马俑26、女骑马俑22、镇墓兽2、卧猪2、卧羊2、卧狗2、卧鸡1、鸭4、磨1、云鞋18双、高筒靴7双、短靴11双。还有瓷辟雍砚、陶方座、陶钵等。 此墓保存下来的壁画共17幅,都在过洞和天井的东西壁,有列戟图(六杆)、男侍图、女侍图等。 石刻文物包括石门一套,由门楣、门额、立颊、地栿、门墩、门扇组成,表面刻有朱雀、蔓革、铺首、青龙、怪兽等图案。 石墓志一合,盖篆“大唐故邳国夫人段氏墓志铭”。志文楷书。据志文记载,段简璧乃高密大长公主之女,永徽二年(651)卒,年35岁。高密大长公主是高祖李渊第四女,则段氏乃太宗李世民的外甥女,高宗李治的表姊。志文称段氏为“邳国夫人”。 阿史那忠墓 位于礼泉县烟霞乡西周村西300米处,是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陪葬墓之一,西北距昭陵约3.5公里。地面有残缺的封土堆和两通石碑,一通为原立神道碑,圭面篆刻“大唐故右骁卫大将军薛国贞公阿史那府君之碑”;另一通为清毕沅所立,上刻“唐赠镇国大将军薛国公阿史那忠之墓”。1972年6月,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昭陵文物管理所发掘了这座墓。 墓由斜坡墓道、五个过洞、五个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第四天井下有小龛两个,第一、二、三过洞、甬道和墓室均为砖结构。但因盗墓者破坏,墓室和甬道顶全塌陷,唯过洞券砖保存完好。墓的方向基本为正南北。全墓南北水平距离长55米。墓室近方形,每边宽3.7米,墓底距现在地平面深约12.7米。墓室西侧有砖砌棺床,长3、宽2.1、高0.3米,东侧尚有砖刻壶门。 该墓曾被盗,墓内遗存的陶、瓷器物几乎全被扰乱或破坏。计有男侍俑60、女侍俑6、陶动物俑4、白瓷坛1、瓷罐2、泥靴13、铁锁4件。 墓道口、过洞和天井的壁面都有壁画。墓道口内东壁画龙、马、骆驼、仪仗等;西壁从南向北仅存虎身的下半部分、犊车和武弁。第一过洞的东西壁各画二人,内外共有男侍六人,第二过洞有男侍四人,第三过洞男女侍各二人,第四过洞男女侍各二人,第五过洞男女侍各四人。第一天井东西壁画戟架,东边保存完整,插六戟;第二天井男侍四人,第三天井男女侍四人,第四天井东、西两壁正中各有一龛,龛两旁亦有侍人,第五天井男女侍6人。 墓室出土墓志一合,志盖一方,镇墓石一块。墓志属阿史那忠,志盖属定襄县主。据墓志记载,阿史那忠妻定襄县主死于永徽四年(653),先葬于昭陵,阿史那忠上元二年(675)五月死在洛阳,于同年十月十五日迁葬昭陵。 张士贵墓 位于礼泉县烟霞乡马寨村西南约300米处,是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之一,北距太宗昭陵5公里。地面上留有高约9.1、直径约20米的封土堆。1972年1月起清理。 墓由墓室、甬道和墓道三部分组成,南北全长约57米。墓道为斜坡形,在墓室南面,坡度18°,有五个天井和五个过洞,在第三、四天井下各有一对小龛,其中墓道长21、宽2.4,米。甬道在墓室南面偏东,分两段,南段为土结构,南北长1.7、东西宽1.9米;北段为砖结构,南北长4.9、东西宽1.7米。在砖结构甬道内的南端安有石门,向外一面均有线刻画。二门扇东为男侍,西为女侍。在土结构甬道内,砌有很厚的封门砖。 墓室用砖砌成,四角攒尖式,墓室底平面近方形,唯四边向外稍成弧线突出,南北长4.3、东西宽4.05、四壁高2.3、顶高4.7米。墓壁原有壁画,惜全剥落。墓室西侧有石棺床,用八块大小不等的石条砌成,棺床南北长3.65、东西宽1.9、高0.25米。未见葬具和人骨遗迹,葬式不明。 墓曾被盗,全墓清出各种遗物409件。墓室出土的遗物均已残,其中有彩绘釉陶武士、文官和镇墓兽,以及大量的瓷器残片,另有“唐故虢国夫人岐氏墓志铭”盖一件。在甬道出墓志一合。余均出自四个小龛。 出壬物计有:彩绘釉陶俑和动物俑模型207件:男立俑103件,持物男立俑3件,男胡立俑4件,男牵马俑4件,女立俑44件,女坐俑2件,男骑马文官2件,男骑马武士2件,女骑马俑14件,马8件,动物模型10件。彩绘瓷俑22件,全是男骑马乐俑。彩绘红陶俑和动物模型95件:男立俑33件,女立俑4件,男骑胡俑6件,女骑俑9件,还有残男俑12件及其它残件,动物模型31件。瓷器均成残片,能复原者有罐2件,盂2件,瓶1件,壶盖一件。釉陶器7件:仓5件、碓1件、磨1件。铜器4件:为锁和钥匙。石墓志1合,盖上阳文篆书“大唐故辅国大将军荆州都督虢国公张公墓志铭”,岐氏墓志盖1方。据墓志记载,张士贵于显庆二年(657)葬于昭陵。 尉迟敬德墓 墓位于昭陵东南约20公里,礼泉县城东北约18公里的烟霞新村,1971年10月22日至72年1月18日发掘。 墓封土呈尖锥形,堆基直径长26.5、高8.8米,全经夯筑。距封土堆南49.5米处有尉迟敬德碑(神道碑)一通,额题“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鄂国忠武公之碑”。 墓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水平全长56.3米。在第三过洞和前甬道两壁共有四个小龛。墓道呈13度斜坡形,长16.5米。过洞四个,为券拱顶土洞。天井四个,各个深浅不等,均直下通至墓道。墓道与天井构筑后全部夯筑。甬道分前后两部分:前甬道在第四天井北,至前室南口,甬道南端有石门一道;后甬道在前后墓室之间,呈梯形。 墓室分前后室两部分:前室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两壁正中券有门洞,室内东西宽2.5、南北长2.6、顶高3.7米;后室建筑结构形式与前室同,长宽各5.1、高5.35米,穹窿顶。前后甬道、墓室均砖砌,地铺方砖。后墓室有石棺床一台,正方形,长宽各3.9、高0.3米,棺床北壁紧贴墓室北壁。墓室为淤泥充实,泥土中夹有零碎棺木朽片。随葬品已被劫掠一空,葬式不明。 该墓经盗掘者彻底破坏,墓穴又经多年泥水冲淤,整个墓穴全充以泥土砂石、白垩土。随葬器物多遭劫掠,仅余者亦多残破。惟出土墓志两合十分完整,石门、棺床等的刻划图案也颇精美。 随葬器中,陶器残存有陶俑头部15件、陶俑履9件、陶马头5件、残瓷碗1件;铜铁器中重要的有铜带饰1件(鎏金)、残破玉环3件、玉佩饰2件、料珠58粒。 墓志铭两合,敬德1合,妻苏氏1合。敬德墓志盖篆“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尉迟府君墓志之铭”。志盖用飞白书,是昭陵仅见的;妻苏氏志盖篆“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国鄂国忠武公夫人苏氏墓志之铭”。敬德墓志边长1.2、厚0.25米,是昭陵陵园目前发掘所得中最大的一合。苏氏大业九年死,敬德显庆三年(658)与妻合葬于此。 郑仁泰墓 位于礼泉县烟霞乡马寨村西南约300米处,是唐太宗昭陵的陪葬墓之一。地面有高11、直径约19米的封土堆,冢前有石虎、石羊各3个。墓的地下结构是由斜坡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墓的方向为南偏东18°。全墓南北长53米。共有小龛5对,龛深1.8、宽1.36、高1.4米。墓道口长17、宽2.5、北深5.2米,墓道口距现在地面深约0.3米。 墓道口两侧壁画保存较好,内容有车(残)、马、骆驼、侍女、文武男侍,其中以男侍较多。在第五个过洞西壁上有站立女侍一人,其他部分壁画,有的全部剥落,有的模糊不清。 墓室西侧已倒塌。在椁座上发现几块入骨,葬式不明,但从椁周围的石柱高低不同和放置位置分析,石椁原来南高北低,死者可能是头南足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