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昭陵 位于礼泉县东北22.6公里的九嵕山,距西安城约80余公里。太宗李世民(597—649)是李渊次子,他于隋末劝李渊起兵反隋。李渊称帝后,封他为秦王,任尚书令。武德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立为太子,继帝位。在位期间(626—649),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史称“贞观之治。” 昭陵,始建于公元636年(贞观十年),首开我国唐代“以山为陵”之例,是关中唐18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当地称它为“唐王陵”。陵园面积2万公顷,周长60公里。整个陵园以山陵为基点向东南、西南呈一褶扇形伸展而出,域内陪葬从葬的皇帝国戚、三品以上文武臣僚墓葬众多,近年来几经普查,除封土被夷平无法计数者外,共有陪葬墓180余座。昭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陵园。
九嵕山海拨1188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水之阳,是为北脉九峰之尤。从东向西望山陵呈笔架形,故俗称“笔架山”。南望呈尖锥形,西南望呈覆斗形。山陵南面辽阔,地势平坦,是昭陵陵园诸陪葬墓较为集中的地方。 昭陵修建工程至为浩繁,历时共13年。贞观十年六月,(太宗)文德皇后逝世,冬十一月首葬于此(停柩)。贞观二十三年,太宗逝世,当年八月始与文德皇后合葬,陵墓至此封固,建陵工程基本结束。 《唐会要》卷二十记述昭陵:“陵在礼泉县,因九嵕层峰,凿山南面,深七十五丈,为元宫。缘山傍岩,架梁为栈道,悬绝百仞,绕山二百三十步,始达元宫门。顶上亦起游殿。文德皇后即元宫后,有五重石门,其门外于双栈道上起舍。”至于地宫情况,《新五代史》卷四十记述:“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金银珠宝更不计其数。举世闻名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手书《兰亭序》真迹即藏于此。 九嵕山经风雨、洪水冲刷,长期剥蚀,不仅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原来山势形体亦改变不少。今只可略辨当年陵寝的构造遗迹。“笔架山”南山体两侧岩层伸出,呈簸箕状;山腰残存有窑洞、窟窿等痕迹,可能与当年栈道建筑有关。当年于山陵四周回绕城垣,似同“宫城”,城角四隅建有楼阁。山陵四周计有建筑群三处,南有朱雀门、戟门、献殿。祭祀活动就在献殿举行。 山南刘洞村沿山可看出陵道已被山洪冲成深沟,沟两旁有土阙一对,此处是山陵的御道口。山东北面有司马门(即玄武门)、北阙。由于此处地势较为平坦,而陵南险阻,献殿距离较远,故于玄武门内特设“祭坛”。高宗显庆三年和乾封元年,苏定方和李勣献贺鲁和高藏于昭陵,就是在这里举行献俘典礼的。陵西南有石础和瓦砾的稍平处,被称为“陵下宫”或“皇城”,是陵旁房屋建筑最多的地方,也是昭陵陵台令及防护陵园的官员等驻守处。这里的许多房屋,早毁于火。德宗贞元十四年(798)重修时建筑的房屋达三百七十八间。献殿遗址曾出土一大型屋脊“鸱尾”,高达1.5米,长1米,厚65厘米,重150公斤,由此可推知殿庑之雄伟高大。杜甫《重经昭陵》诗有“陵寝盘空曲”句,可知山上栈道建筑不能垂直上下,必须左右旋转,始达地宫。山陵城垣东西两面另有青龙门和白虎门。整个山陵周围建筑,宏伟高大可与长安宫城殿庑媲美。昭陵陵园由于陪葬墓冢很多,范围极为广阔,包括山上及山南平原地带,东西12公里,南北10公里。北从九嵕山北麓,南临汧水赵村一带,东至东页谷村,西至庄河,陪葬冢各立穹碑,园内广植苍松、翠柏、长杨,当时有“柏城”之称。 唐陵陪葬是沿袭了汉代制度:营陵余地赐亲属、功臣、将相陪葬,给东园秘器。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八年诏令建陵时说:“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佐时者,如有薨亡,宜赐茔地一所。”后又准许功臣自请陪葬。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载:“九嵕山下陪葬诸王七、嫔妃八、公主二十二、丞郎三品五十有三、功臣大将军以下六十有四。”以上合计共一百五十四人,另如漏缺及从葬、子附即达二百座上下。皇亲国戚文武臣僚计有越国太妃、韦妃、(废)太子李承乾、赵王李福、越王李贞、李冲、蜀悼王李愔、曹王李明、纪王李慎、妃陆氏、襄城、清河、兰陵、临川、长乐、城阳、新城诸公主、长孙无忌、程知节、姜简、王大礼、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张士贵、裴艺、薛收、房仁裕、郑仁泰、马周、许敬宗、邱行恭等等。昭陵陪葬的少数民族将领,计有史太柰、阿史那社尔、阿史那忠、阿史那苏尼失、执失思力、执失善光(以上突厥族)、契苾何力(铁勒)、安元寿(安息胡)等。经考证确属少数民族将领的有十五人。以皇陵为中心,周围形成宏大的陪葬墓群,是昭陵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历代帝王陵墓中所罕见的。 在这些陪葬墓中,李世民的妃子和公主墓多在寝宫附近的山上,其形制或似乳峰,或作覆斗形,不但与臣僚不同,而且与埋在山下的王子、公主相比,也要特殊得多,显然有亲疏之分的。而魏征等近臣生前死后都享有特殊的“恩宠”,其墓与其它臣僚也有很大差异。 昭陵的地上地下遗存有大量的碑石等文物。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是中世纪罕见的石雕珍品,原陈列在昭陵的祭坛区内。六骏是当年李世民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的六匹坐骑。为了追记昔日馘绩,怀念汗马功劳,于文德皇后死后特诏令绘形,雕于石屏,列置在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庑,以作为永久纪念。祭坛区内,另立有少数民族王宾圆雕拱手像十四座:突厥颉利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咄芯,突厥突利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什钵苾,突厥乙弥泥孰侯利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李思摩,右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吐蕃赞普,新罗乐浪郡王金真德,吐谷浑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慕容诺曷钵,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于阗王伏闍信,焉耆王龙突骑支,高昌王、左武卫将军智勇,林邑王范头黎,婆罗门帝那伏帝国王阿那顺。这些王宾雕像,是在李世民死后,高宗李治为了阐扬其父徽烈,命匠琢石,像贞观年间来朝的诸王宾而列置在昭陵司马门内的,像座并刻其官名。这组雕像到乾隆四年(1739年)尚存,后屡遭毁损,今仅存突厥答布可汗阿史那杜尔、焉耆王龙突骑支、吐蕃赞普弄赞像座三石。 唐代立碑风盛行。昭陵陵园地面魇竖神道碑约计八十余通。千余年来,几经自然、人为毁坏,直至1949年,陵园地面仅存碑石二十二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