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龙岗寺墓地早、中期遗存文化面貌,与北首岭遗址(中期墓葬)、半坡遗址(下层)、姜寨遗址(一期)等遗存基本相同。它们之间有差异,但同半坡类型的共同性是主要的。 总之,龙岗寺半坡类型墓地的发掘,基本完整的揭露出一处原始氏族公共墓地,为研究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社会性质、埋葬习俗、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批丰富资料。 渭南史家仰韶文化墓葬 墓葬位于渭南县南约15公里的泷河西岸史家村遗址。1976年春,为配合当地农田基本建设,由半坡博物馆巩启明主持对该遗址的墓葬区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50平方米,发现和清理窖穴4个,墓葬43座。 清理发掘的43座仰韶文化墓葬,分布比较集中。墓葬的形制,多为土坑竖穴,一般方形圆角及长方形圆角比较多,其它形状的为数极少,葬法有一人一次葬及多人二次合葬,3座一人一次葬,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向不一。40座多人二次葬,葬式有多种,有的墓内将若干个个体排成一排或数排,有的将数十个个体分作几层几排排列。排列一般都比较整齐,每一个个体的骨骼大都是将头骨放在中间,四肢骨及其它骨骼置于头骨两侧或头骨之下,也有将一个个体的全部骨骼乱堆在一起的。头向绝大多数为头西面东,但也有少数是头东面西,头北面南,头西面上及头西面下的。多人二次合葬墓中,一般都埋葬个体较多,除扰乱者外埋葬个体最少者4具,最多者51具,一个坑内埋葬20具左右的较为普遍。有些坑内骨架,在头或腿骨上有涂黑色颜料的。墓内埋葬骨架的性别、年龄复杂,在所有合葬墓中除M22全部为男性外,其余的都是男、女均有,年龄也是老中青、儿童混杂。在人骨鉴定时,还发现当时人们由于生活艰苦具有多种病态,骨架变形。 3座一人一次葬中有2座无随葬品,唯M35内随葬罐、盂、碗各1件及刮削器2件。40座多人二次合葬墓,除M7、M13无随葬品外,其余均有随葬品。随葬品中以生活用具的陶器为普遍,但也有以生产工具随葬者。随葬品一般都是1至5件,个别墓有9件。随葬的生活用具一般是钵、罐、葫芦瓶、带盖罐等。 典型的墓葬如M5,略呈方形,墓坑长2.50、宽2.25米,墓底距地表1.00米。埋51人,头向东12、向西27、向南6、不详6。其中中年男性22、中年女性17、青年女性1、儿童1。随葬陶罐、葫芦瓶、细颈壶等。 这批墓葬多数有叠压或打破关系,但从随葬品及其特征来看,它们是属同一文化类型,埋葬时间相距不远,无明显时期差别。 史家墓葬与过去发掘的仰韶文化类型的氏族公共墓地比较,特点显著。过去发掘的半坡类型的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及临潼姜寨等遗址绝大多数为一人一次葬,二人以上的合葬、一人二次葬、二人以上的多人二次葬均系少数。而史家墓葬是以多人二次葬为主,虽说同属一个文化类型,但可能代表着时间先后,前者可能属早期,是母系氏族纽带紧密的体现;后者时间稍晚,是以母系家族为特征的反映。临潼姜寨遗址也发现了大批的多人二次合葬墓直接叠压在半坡类型之上,同类地层中出土一批彩陶,既具有半坡类型的特点,又具有庙底沟类型的特征。所以,史家墓葬可能是介于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之间的一种文化遗存。 黄帝陵 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墓,座落在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相传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氏,以土德称王,因土为黄色,故称黄帝,是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在远古时代,他是当时的氏族部落首领。后来,他率领部落迁居到河北涿鹿附近。黄帝以他卓越的才能,鼓励农桑,打制兵器,制作车船。在开发黄河中下游的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周围的一些部落,形成了华夏族,奠定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广阔疆域,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黄帝在位百年而终。 黄帝陵现高3.6米,周边48米,有砖砌花墙围护。陵前碑石矗立,松柏环抱,庄严肃穆。围墙正南有明代所立的“桥山龙驭”石碑一通,顺碑往前,原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古轩辕黄帝桥陵”穹碑一通,但今已无存。在其旧址现有四角飞檐祭亭一座,亭内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石碑一通。亭前有两座高达十米的土台,相传是汉武帝远征朔方凯旋归来,途径黄帝陵,为祭祖祈仙而筑。 传黄帝手植柏
出古陵园沿山间公路,可到桥山脚下的轩辕黄帝庙。据《黄陵县志》记载,此庙始建于汉代,原在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年间,枋州刺史李恕奉诏将庙移建在这里,以后各朝都有修葺。进入庙正门是祭碑厅,厅内整齐的竖立着四十多通碑石,大部分是明清时期御制祝文和历代重修陵庙的碑刻。现存较早的碑刻为北宋嘉祜六年(1061)所立,碑文是当时官府颁发的一道护林通令。还有元代碑两通,一是泰定二年(1325年)朝廷颁布有关保护陵庙的通令牌,一是至正二十年(1360年)樵溪幕左道人张三丰的《谒帝陵》诗刻。庙内古柏参天,苍劲挺拔,最大的一棵高达19米,下围十余米,七人合抱有余,传为黄帝亲手栽植。 自汉以来历代帝王在清明期间,多派祭陵钦差,前来祭扫黄帝陵。 1949年建国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黄帝陵庙的修葺和保护工作。1955年成立了黄帝陵文物管理所,1959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15.5万元,重新整修黄帝陵祭亭和轩辕庙祭殿、碑厅。1962年黄帝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又拨款重新整修庙门。1992年8月始,国家和陕西省共同出资大规模重修黄帝陵工程已进入到具体实施阶段。各界人士每逢清明节都来祭奠。 苍颉庙和墓 苍颉相传是黄帝时代的史官,汉字创造者。其庙和墓在白水县史官乡。庙的修建时间无考,按碑记,东汉延熹五年(162年)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宋明两代,各有增修。庙址面积十七亩,庙的后殿、正殿是两座明代建筑,而献殿、前殿、戏楼、钟鼓楼等,有的是清朝重修的,有的是明朝初年扩建的。后殿里面,塑造有“四目重光”的苍圣像,相传像下有隧道,通入殿后的苍颉墓中。在正殿、后殿两旁,陈列着历代碑刻,其中有“苍圣鸟迹书碑”、“孔子弟子题名碑”和东汉延熹五年的“苍颉庙碑”等。 苍颉墓在后殿的后面,墓高3.2米,周围44.1米,墓顶有枝干四出的古柏一株。墓边围绕花墙,开辟角门。 庙东一里多,即武庄村,相传为苍颉葬地。庙南一里多有史官村,因为苍颉曾作过黄帝的史官,后世就以他的官职称村名。《史记》:“苍颉居阳武,卒,葬衙之利乡亭南”,指的就是这个地方。这个地方,也就是春秋秦晋彭衙之战的战场,在这里常发现当时的铜箭头、铜器和“与天无极”、“千秋万岁”瓦当。
上一页 [1] [2] [3] [4] [5]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