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文物首页 | 西安文物 | 宝鸡文物 | 咸阳文物 | 铜川文物 | 渭南文物 | 延安文物 | 榆林文物 | 汉中文物 | 安康文物 | 商洛文物 | 杨凌文物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陕西省文物大全 > 陕西南北朝隋唐遗址[图]

陕西南北朝隋唐遗址[图]

字号:   2013-9-28 19:58:47   来源:三秦游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统万城遗址 位于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村,为北朝十六国中“夏”的都城,建于公元413年,毁于公元994年。1975年陕西省文管会进行了调查和试掘。
    城址基本上在一个平面上,西北略高,分为外廓城、东城和西城,外廓城破坏严重,仅留断断续续的几段略高于地面的残迹,轮廊不太清楚。东西两城平面呈长方形,由隔墙一分为二。东城周长2566、西城周长2470米。西城基厚约16米,加上马面长度可达30余米。东城基较薄,厚6—12米,城的四隅有突出城外的平面呈长方形或方形墩台,且高于城垣,西南隅墩最高,达31.62米,上建有角楼,供嘹望和发射矢石。西城四面各有城门一道,南、北、东三门圮毁,仅存轮廓,西门尚存,门道宽3米。东城北垣无门,南垣情况不明,东、西垣各有一门。城址四垣外面加筑马面,西城北垣有马面七座,南垣八座,东城北垣七座。其中西城南垣马面较为特殊,既高大又宽厚,每座长18.8米、宽16.4米,现存高度比城垣高而低于西南隅墩,长度大于城垣本身的厚度,其作用为“若马面长则可反射城下攻者,兼密则矢石相及……”。

    城垣、隅墩、马面均由青灰色土施夯版筑而成,夯层清晰,厚15—20厘米,凡要害处如城门道、隅墩拐角,夯层趋薄,每层厚12—14厘米,甚至有薄7厘米者,东西两城间隔墙较粗疏,厚20厘米以上至40厘米。经化验鉴定,城土的主要的成分是砂子、石灰和粘土。
    在西城南部正中,有一长方形平台,四周的壁面上有不少粗大檐孔,为一大型宫殿遗址,由门厅、前殿和后殿组成。东城东部偏北也有一宫殿。在西城南垣紧邻角楼隅墩的一个马面中,有一方形竖穴,竖穴每边长7、深6米,中间架檩棚板,将坑分为上下二层,坑内出土粮草等达百余车之多,为一仓库,马面兼筑仓储。另外,城内还发现一口水井。
    城址内遗物丰宜,建筑材料有砖、花砖、瓦、瓦当、滴水砖等,还有圆雕石鸟、石龟座、石武士、石灯、瓷杯、瓷灯、铜镜、铜佛像、铜印等。另外在城址对面无定河南岸的丘陵地带,发现古墓葬群数十处,多为土圹墓,砖室墓约占十分之二三。形制为斜坡台阶式墓道,砖筑方形墓室,穹窿顶。葬法特殊,可能与当地民族习俗有关。
    灞桥遗址 位于西安东郊灞桥镇柳巷北侧,建于隋开皇三年(583)。1994年4月,当地政府组织村民清理河道时,发现隋灞桥石墩,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开始清理发掘。

    遗址上暴露出部分石桥墩和桥面两侧的栏板,均为青石质。墩的上部有大型雕刻精美的龙头,栏板间的栏柱亦精雕细刻,顶端雕蹲狮。此桥为一大型多拱石桥,据推测,桥面宽7米,桥洞宽5—7米,桥全长在400米左右。
    隋唐长安城遗址 位于今西安市。隋开皇二年(582)兴建,名大兴城,面积达83.1平方公里,唐改名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唐末天祐元年(904)废毁。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7年对城址进行了勘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此后多次发掘。
    长安城由外廓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构成。皇城和宫城位于外廓城内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整个都城规划整齐,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外廓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公里。城墙全用板筑夯土,仅在城门处内表面砌砖壁。墙宽一般在12米,有的地方现仅存3—5米。据记载外廓城高一丈八尺,约合5米多。现仅有北城玄武门附近和南城安化门等处地面尚存部分残垣。城墙外侧有城壕。外廓城共12门。南面从东向西依次为启夏、明德、安化门;西面从南向北有延平、金光、开远门;北面从西向东、依次有光化、景耀、芳林门;东面从北往南,依次有通化、春明、延兴门。除明德门外都是3个门道。明德门为5个门道,东西长55.5、南北进深17.5米。每个门道均宽5米。
    宫城南连皇城,北接禁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492.1、东西宽2820.3米,周长8.6公里。南门承天门为正门,隋名广阳门,门址东西残长41.7、进深19米,3个门道。门基铺石条或石板。宫城中有太极宫,正殿名太极殿。太极殿是皇帝的正衙,位于宫殿区南部。太子居住的“东宫”在宫城东部,分西、中、东3部分,推测其宽应为830多米。西部是掖庭宫,为宫女居处,东西宽702.5米。
    皇城亦名子城,位于宫城之南,北与宫城相接,中隔横街,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南北长1843.6米,东西宽同宫城,周长9.2公里。共7门,南面3、东西各2门。朱雀门为正门。皇城内有东西向街道7条,南北向5条,“皆广百步”。安上门内的南北大街,街宽94米,两侧有排水沟。皇城内分布台、省、寺、卫等中央官署和太庙、社稷。
    外郭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14条,其中通南面3门及东西6门的是主干大街。朱雀大街是南北向大街,宽达150—155米,是现今北京天安门前东、西长安街的2倍宽。最窄的街道也宽达20—25米。路面均起拱。街两侧建有排水沟,深3.3—2.5米。
    长安城内共有110个坊。各坊面积不一。朱雀大街两侧的4列坊最小,南北长500—590、东西宽550—700米。皇城两侧的6列坊最大,南北长660—838、东西宽1020—1125米。坊四周都筑有坊墙,墙基宽2.5—3米。各坊均四面开门,中设宽15米左右的十字街(唯朱雀大街两侧的4列坊只开2门,设东西向的一条横街)。将坊分为4个区,再被十字巷分为16个小区。坊内有居民住宅、官衙、寺观,坊门早开晚闭,设兵看守。佛寺和道观几乎遍布了长安各坊,著名的有兴善寺、慈恩寺、荐福寺、青龙寺、玄都观等。
    长安城内有东、西市两个商业区。东市隋称都会市,西市隋代曰利人市。市平面均为长方形,四面有版筑夯土墙。每市面积占两坊之地。西市实测南北长1031、东西宽927米。市内有“井”字形4条街道,将市区划分为9个区。每区四面临街,设店铺。店铺面阔4—10米。东市实测南北长约1000、东西宽924米。内有一“放生池”。
    长安城中主要宫殿有大明宫、兴庆宫。在兴庆宫东侧东廓城以西2.3米,修建南北通向的夹城7970米,作为北至大明宫、南至芙蓉园曲江池的复道。
    长安城内通有隋代开掘的龙首、清明、永安3渠和天宝元年(742)开掘的漕渠。龙首渠从东南引浐河水,清明渠从城南引泬水,永安渠引洨水,漕渠引潏水。外郭城的东南隅,是芙蓉园,东西宽约1400、南北长约2000米,周长约7公里。园内有曲江池,南北长1700、东西最宽处600余米,周长约4公里,池底最深处距现在地表6米多。
    唐长安城承袭隋大兴城修成。按照中轴对称的原则规划,规整、方正。是中国古代都市规划和建筑的创举。
    大明宫遗址 位于今西安市城北的龙首原上,唐长安城东北角的禁苑中,太极宫的东北,亦称“东内”,始建于太宗贞观八年(前634),是太宗为葜父李渊“消暑”而建。初名“永安宫”,后曾几次易名,多次扩建,神龙元年(705),复名“大明富”。晚唐僖宗中和三年(883)、昭宗乾宁三年(896)两罹兵火,逐成废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1957—1962年、1980—1984年几次对此遗址进行了勘查和重点发掘,比较清楚地了解了大明宫的形制、布局和建筑基址的结构。
    大明宫的形状,南部呈长方形,北部呈梯形,周长7.6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宫城除城门附近和拐角处内外表面砖砌外,其余皆版筑夯土墙。在东、北、西3面,都有与宫墙平行的夹城。宫城共有11个门,丹凤门为正门,其南有丹凤门大街,宽一百二十步,约合176米。除丹凤门设3个门道外,其余各门都是一个门道。北面3个,中间的玄武门与北面夹城上的重玄门对直,车门称左银台门,门外驻左三军(左羽林军,左龙武军、左神策军)。北边九仙门外驻右三军,共六军警卫宫廷,在北面夹城重玄门之内有统领禁军的所谓“北衙”。大致通过丹凤门的南北轴线上,有南北纵列的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组宫殿。另外在这些宫殿的左右两侧和宫城北部还建有四十余处楼台殿阁以及太液池。已经发掘的有大明宫正衙含元殿遗址和宴会群臣和麟德殿以及与道教有关和三清殿遗址。
    含元殿遗址 位于丹凤门正北龙首原的南沿上,距丹凤门四百余步,是长安城最宏伟的建筑。平面呈“凹”字形,现存殿址台基东西长75.9、南北宽41.3,高出地面15米,可以由此俯视长安城。殿面阔11间、进深4间,各间广5.3米。殿东西山墙和北面的后墙皆为版筑夯土墙,墙内外壁涂白灰,内侧底部并绘有朱红色边线。殿外四周有宽5米的副阶。台基下周砌散水砖。殿前有长达78米,当时称为“龙尾道”的3条平行阶梯和斜坡相同的砖石道路通向地面,中间道宽25.5、两侧各宽4.5米。并以曲尺形廊庑沟通殿左右两侧稍前处的翔鸾、栖凤两阁。两阁均高出地面15米。含元殿址中出有大量表面呈黑色光亮的陶瓦,当是殿顶的屋面用瓦,还出有一些琉璃瓦片,估计此殿的檐口使用了琉璃剪边的作法。在台基四周出土残石柱和螭首石刻残块多件。翔鸾阁北廊道的西侧出土许多铁甲片及矛头10个,推测是在兵火战乱中被遗弃的。唐代许多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含元殿举行,其建筑形制极为威严壮观。
    麟德殿遗址 位于大明宫西部,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为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之所。其台基南北长130、东西宽80余米,由前、中、后三室毗连的殿阁组成,有东、西亭、郁仪、结邻楼,周围回廊环绕,建筑面积达12300多平方米。遗址中出土大量黑色筒瓦和板瓦,还有少量的琉璃瓦片。台基周围出土很多螭首石刻和石望柱残块。阶道铺有莲花方砖,这是其他遗址所少见的。从出土遗物可知屋面用黑色陶瓦外,也用了琉璃瓦,两层台基均安有望柱、构栏、螭首等装饰,螭首并绘有红、蓝、绿色。
    三清殿位于大明宫西北隅,是一座高台建筑。唐朝崇尚道教,三清殿就是宫廷内奉祀道教的建筑之一。台基北高南低,现存高度为15—12.6米,平面呈凸字形,北宽南窄,南北长78.6、东西宽北部为53.1、南部为47.6米,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高台系版筑夯土,周围砌1.26米厚的砖壁,表面皆顺砌磨砖对缝的清水砖面,其底部铺磨制工整的基石两层。基石及砖壁向上均呈内收11度角的斜面,从出土的大量朱绘白灰墙皮,可知上面有殿堂或楼阁建筑。其上安石栏及排水石槽等设施,出有石残件。方砖铺排1.5米宽的散水绕以台基下,上殿的阶道有两条,一是踏步阶梯道。设在南面正中,长15、宽32米。另一是斜坡幔道,设在台基北端的两侧,长43.25米,平面呈梯形。幔道上面两侧铺有压边条石并设石栏。遗址中出土很多绿琉璃和黄、绿、蓝三彩瓦,青灰色陶瓦为数也较多。还有铜构件及镶嵌在木构件上的鎏色铜饰残片等。此外还出有铜佛像一件,以及红陶浮雕佛像等。除三清殿外,大明宫中还有其他道教庙观建筑遗址,如大角观、玄元皇帝庙等遗址。
大明宫麟德殿复原图

    清思殿是唐敬宗时所建,位于东城左银台门内,台基为长方形,南北长228,东西广33米。遗址中出土有铜鱼符一件,上有“同均府左领军卫”7字,还出土有12个残柱础石。
    宣政殿和紫宸殿遗址距含元殿正北约300米处。宣政殿是皇帝临朝听政之处,紫宸殿是内朝正衙,群臣入之朝见,称为“入阁”。为了便于处理政务,在宣政殿以南的东西两侧置中书门下三省,以及宏文馆,殿中内院、待诏院、史馆,御史台和殿中外院、殿中内院等宫署建筑,在紫宸殿东西建有10余宫殿,多为寝殿。
    太液池,又名蓬莱池,位于大明宫遗址北部,南距紫宸殿200米。池近椭圆形,东西长500、南北宽320米,池中有—5米多高的蓬莱遗址。沿太液池南岸有宽5米多的夯土建筑遗址,并有大量砖瓦堆积,可能是元和十二年(817)五月,宪宗所建的“蓬莱池周廊四百间”的遗迹。太液池北发现有数处殿址,即是含凉殿,紫兰殿、长阁及玄武殿等遗址。再向北是玄武门和夹城三重玄门,门外已入禁苑。
    兴庆宫遗址 位于今西安市和平门外咸宁路北,是唐玄宗李隆基称帝前与兄弟五人 的住宅。开元三年(714)“宁王成器等请献兴庆坊宅……始作兴庆宫”。开元十四年,又收并周围的宅邸和寺院,重加修建。兴庆宫因位于大明宫以南,故又称“南内”。开元十六年,唐玄宗“移仗于兴庆宫听政”,兴庆宫便成了玄宗王朝政治中心之所在,又是唐玄宗及爱妃杨玉环长期居住的地方。兴庆宫与大明宫、太极宫之间有夹城阁道相通,唐末遭到破坏。
    兴庆宫平面呈长方形,内分南北两部分。南宫以椭圆形的龙池为中心,是园林区,北部为宫殿区。原东西约955.5、南北808.5米,开元十四年增扩以后,东西为1080、南北1250,周长4660米,面积1.35平方公里。宫城四面设门,兴庆门为正门,在西城偏北部。东门初阳门据考古探测知其东西16.5米,南北23.5米,面积387.8平方米。宫城为夯筑土墙,西、北两面墙基宽5米左右,东墙基宽6米。南墙有两重,内、外相距20米。内侧基宽6米,外侧基宽3.5米左右。兴庆宫内有兴庆殿、南薰殿、大同殿、长庆殿、咸宁殿、勤政务本楼、沉香亭等二三十所楼殿亭阁建筑。
勤政务本楼遗址

    勤政务本楼是兴庆宫的主要建筑之一。位于宫城西南隅的南墙内,始建于开元八年(720),楼址呈长方形,东西宽26.5、南北长19米,广五间,进深三间,面积达500余平方米,似一座门楼式的建筑。玄宗以“勤政务,体民情”之意取名,常在此召见大臣议政赐宴。
    花萼相辉楼位于宫城西南隅,建于开元九年(720),楼名取自《诗·棠棣》之义,意为兄弟和睦,以敦其兄弟友悌。玄宗常召诸王兄弟在此欢宴嬉戏。
    沉香亭位于兴庆宫的北部,因亭用沉香木修建而取名,是唐玄宗与杨玉环置宴赏花娱乐之处。兴庆池位于兴庆宫中部偏南,据考古探测,池东距宫东壁80、西距西壁80、南距南壁216、北距瀛洲门124米,是一个东西915、南北214、面积达182000平方米的椭圆形水池。此池又称五子池或龙池。
    兴庆宫是一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出土有大量的琉璃瓦、莲花纹砖。
    青龙寺遗址 位于西安市铁炉庙村北高地,即唐长安城内东南部新昌坊东南隅的乐游原上,原为隋代灵感寺,创建于开皇二年(582)。唐武德四年(621)被废,龙朔二年(662)复立为观音寺,景云二年(711)改名青龙寺,会昌五年(845)被废,收为“内园”,次年五月修复,改名护国寺,但世人仍称之青龙寺,明代万历年间废毁无存。1973年至198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多次对青龙寺进行勘查发掘,发现两座并列的院落和夯土建筑遗存七处。
    青龙寺的面积原为新昌坊的四分之一,东西长500、南北宽260米,现寺址仅保存了北部南北宽120—170、东西长500米的一段高地,东部地势高,未发现建筑遗迹,估计是文献中所说的园林区。西部发掘的七处夯土建筑遗址包括门址、塔址、殿址和廊庑、僧房、漫道等遗址。门址中间为通道,路土宽6米,两侧为版筑夯土基,与路土下的夯土相接。门两端向外延伸的夯土是廊址的痕迹。塔址现存台基下的夯土地基部分,距今地表深1.2米,平面呈方形,长宽均15米。塔基中部有一直壁方坑,是塔心“地宫”部分。殿堂遗址有两处。一处现存夯土台基、部分散水、廊道等遗迹。台基东西长28.75、南北宽21.75米。
    遗址出土物主要是砖瓦类,有长方形砖和莲花砖、板瓦和筒瓦、兽面纹和莲花纹瓦当、鸱尾等,还有鎏金小铜佛、三彩佛像残片,经幢残片、壁画残片和大和五年(831)杜文秀立的石灯台、经幢等遗物。
    盛唐时期的青龙寺是密宗教派的主要道场。日本著名留学僧空海等于此学习密教。
    西明寺遗址 位于西安市西南郊白庙村,原唐长安城延康坊的西南隅。寺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至晚唐毁。大中年间曾一度改名为福寿寺。曾有日本学问僧永忠、空海、圆珍等求经于此寺。史载“寺面三百五十步,周围数里,左右通衢,……凡有十院屋四千余间……”。《佛祖统记》中又说:“敕建西明寺,大殿十三所,楼台廊庑四千区。”内有“菩提院”、“道宣律师影堂”、“永忠法师古院”、“僧院”、“僧厨院”等诸多院落建筑。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城工作队发掘了部分遗址。
    西明寺遗址东西长500、南北约宽250米,占地约12.5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7500平方米。主要分三部分,中部及北部是主要院落,主院南边分列着西南、东南两院。

    主院由殿址、回廊、踏步、斜廊、廊房、院落等组成。殿址是中心建筑,位于主院中间偏北。台基夯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0.43、南北宽32.15米,现存夯土距地表0.3—0.6米,高出当时地面0.9—1.29米。南侧有两个踏步。西踏步现存夯土东西为宽2.4、南北长3.4米。东、西踏步又称“左右阶”。
    廊有东、西、南三条。东、南回廊基宽6米。西廊基宽9.7米。南回廊夯土内埋两条排水管道,其中残长3.5、南北高程差0.15米。水道出廊后改用条砖砌明道。西廊中间有隔墙,将廊分成两部分,即复廊。三面廊均见包壁砖遗迹,厚0.37米,有散水,宽0.63—0.88米。
    庭院在廊和殿堂之间。前院位于殿址以南,东西59.3、南北26.30米。院内有石灯、渗井、排水道等遗迹。石灯有须弥座、石托、仿砖瓦结构的屋顶等部分。渗井有两座,其一直筒形直径0.95米,深2.5米,另一井(或为一储水池)平面基本呈长方形,东西宽2.3,南北残长5.5,深3米,西南院位于主院南回廊以南,中央夹道西墙以西,东西2842米,内有一座建筑的夯土台基。残留壁砖、散水、踏步等遗迹。
    东南院位于主院南回廊以南。中央夹道西墙以东,内有房址一座,水井一口。房址夯土地基,距地表深为0.6米,台基包围壁砖。散水、残长0.8米。水井为砖砌圆形,上进径2.1,底径1.9米,深8.4米。
    中央夹道位于主院南回廊的南侧,东南院和西南院之间,垂直于南回廊,夯筑土墙。东西残墙距地表深0.6、厚1.30。东墙南部残长13米。西墙残长20.07米。东、西墙间距9.4米。墙有包壁砖,外有散水设施。夹道北有踏步通南回廊。
    寺院东院墙位于主院东回廊以东4.4米处,用夯土筑成。墙根处东西宽2.4米。东墙以东为道路,即为延康坊十字街的南北街,残宽6米。
    西明寺遗址内出土物主要为佛造像、建筑材料、日常用品等。建筑材料占绝大部分。包括砖、鸱尾。长砖一般尺寸34×7×7或36×18×8厘米。一般砖背印有绳纹。花方砖主要为莲花纹。素面方砖背印绳纹或斜格纹。板瓦多是光面布纹里的“青瓦”。筒瓦最小的长25、唇长16、厚14、弦宽10厘米。一般长度为37,唇长2.5,厚1.8,弦宽14厘米。瓦当有灰、漆黑色以及少量绿色琉璃瓦当,多带莲花纹。最大的瓦当直径21厘米。最小的10厘米。另外还有兽面装饰的脊头砖和鸱尾。
    佛教遗物主要是不同质地的佛像。在一井内发现鎏金铜佛像150件。此外还有石佛像、陶佛像。造像均为长方体,板状,形似小砖,背面光平,无纹饰,正面分龛式、单佛式两种。
    日常用品主要有石茶碾、瓷器等物。石茶碾残长21、宽16、高9.5厘米。刻有“西明寺”、“石茶碾”六个字。瓷器40余件,多为壁形底的白瓷碗。其中1件底刻“盈”字款,是唐邢窑产品。彩陶砚有箕形、龟形、须弥山砚三种形式。玻璃鱼饰是佛教艺术中的摩羯,浅兰色透明,长4.9、厚0.15厘米,阳线刻雕。鱼腹部有一孔,以悬挂。另外还有一些乾元重宝、开元通宝铜币出土。
    九成宫遗址 位于麟游县新城区,原为隋代仁寿宫,建于开皇十三年(593),由右仆射杨素监督,著名建筑家宇文恺为检校将作大匠,承担设计和督促,开皇十五年三月建成。隋文帝六次到此避暑。唐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加以修缮和扩建,改名为九成宫。以后,太宗曾五次到此,每次住半年左右。高宗时,改名为万年宫,后又复名九成宫。“九成”者,谓“九重”或“九层”之意,言其高大。武则天以后,九成宫逐渐荒芜,唐末毁于洪水。197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多次勘探、发掘。1991年6月,发掘出一座保存完好的唐代宫殿遗址,即九成宫第37号宫殿遗址。
    九成宫内置禁苑、武库及宫寺,周垣1800步,范围包括今东北沟、梳妆台、水漫岭、天台寺到西北沟。东、西两沟之间有天台山,山上原有九龙殿,亦即排云殿,有柱础、石块、残砖、瓦及两尊土阙的遗迹。九龙殿东西两面的山崖壁上可见当日建筑的夯土层、石柱础等痕迹。殿下平地,有—18平方米的夯筑土台,名梳妆台。西面有唐代福昌院,又名天山寺。寺北山坡上有贞观六年所立的由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礼泉铭”碑和唐高宗撰“万年宫铭”。
    在九城宫遗址附近的官坪村,据载是唐宫百官府衙所在地,有马坊、南坊、西坊、北坊,可能是属御林军宿营地和牧马的地方。
    遗址内发现唐代石砌水井,井台呈长方形,刻有花纹图案。还发现有石水渠、城门等遗迹。
    37号遗址位于今县城中心邮电局院内,坐北朝南,面阔五、进深二间,内部减柱,当心间稍宽,前后有门,14个青石覆盆柱础,排列有序,完整无缺。覆盆面上还留有木柱痕迹。南门西侧、北门西侧有两块汉白玉门枕石。墙基的砖槽和部分墙基石条均在原位置。发现有当年建筑宫殿的定位铁桩,一个位于殿址中心,另一位于西北角柱的柱础旁。四个角柱柱础外约五米处有四个擎檐柱的柱础。这种擎檐柱的宫殿建筑布局在唐代建筑中是首次发现。
    玉华宫遗址 位于今铜川市玉华乡玉华村北2公里的玉华山,原名仁智宫,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7)扩建并改名玉华宫。
    玉华宫的宫址包括玉华山的凤凰岭、珊瑚岭、兰芝岭三个岭的广大地区,建有五座高大的宫门,九座巍峨的宫殿。正宫端门叫南凤门,正殿名玉华殿,其北有排云、庆云二殿。南凤门东边是皇太子宫,宫门嘉礼门和晖和殿为一组建筑。另有金门、庆福殿(一说明月殿)等建筑。在珊瑚岭、兰芝岭又分别有离宫别馆。
    玉华宫主要用于佛事活动。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在玉华殿召见从印度取经归来的玄奘。八月在庆福殿使弘文馆学士上官仪宣读御制《大唐三藏圣教序》,肯定了玄奘取经的功绩和学术上的贡献。高宗永徽二年(651)废宫改名玉华寺,显庆四年敕玄奘玉华寺翻译佛经,直至高宗麟德元年二月在此圆寂。
    唐末玉华寺遭到了极大破坏。至今只有飞两、水帘、北泉三处遗留。据传即为当时的东宫、正宫和西宫,为崖窟形式建筑。其中正宫石窟间界墙上有树叶人物菊花浮雕,石室内遗有佛像座一尊,造型精美,上雕莲瓣纹,侧刻“大唐龙朔二年三藏法师玄奘敬造释迦佛像供养”20字。另外还有些宋代刻石题字。近年来,在玉华宫遗址内曾发现有唐宋至金元时期耀州窑系的瓷窑遗址和治铁遗址。在玉华宫遗址的东区,发现有鎏金铜观世音造像。
    华清宫遗址 位于临潼县骊山北麓的华清池周围地区。秦始皇时曾于此处“彻石起宇”建“骊山沟”,汉、北周,隋等历代多次修茸增建。唐贞观十八(644)年,建成“汤泉宫”。高宗咸享二年(671)改名“温泉宫”。玄宗天宝六年十月改宫名“华清宫“,天宝八年,设立北市。唐末大历二年(767),华清宫首次遭到破坏,后逐渐废。1982—1986年,华清宫考古队进行清理发掘,揭露面积4000多平方米。
    华清宫大的布局基本上依据唐长安城禁苑、宫城、皇城、廓城四位一体的设计思想为蓝本,将会昌县城、华清宫、骊山禁苑三者合一而成。县城原址即今临潼县城,是离宫居民区和手工业区及来华清宫的百宫府第所在地。宫城有四门:东开阳门,西望京门,南诏阳门,北津阳门。宫内以隔墙分成东、中、西三区。东区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临幸的寝殿区、沐浴所。包括瑶光楼、小汤、黎园、飞霜殿、莲花汤、贵妃汤、星晨汤、玉女殿等处,殿倚南宫墙。中区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主体建筑为前后大殿,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太子汤、少阳汤、尚食汤和宜春汤。南有置《温泉铭》碑的御书亭。亭西南为昭阳门。从中区至东区经月华门,至西区走月华门。西区自北而南有果老药堂、十圣殿、殿南并排着瑶坛和羽账,再南是功德院、宫女沐浴的长汤十六所。南为笋殿及北殿元苌撰书的《温泉颂碑》。宫中还有游乐场、珍禽院、花园、登山的“玉辇路”、长生殿、朝元阁、老君殿和祭奉女娲氏的老母殿等建筑。近年来主要发掘有以下遗迹。
    老君殿位于骊山西绣岭第三峰,由主殿、四周围回廊、瑶坛、羽账、前后山门组成,总面积2220平方米,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唐代等级最高的皇家内道场。
    星晨汤浴池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8.2、南北宽5,残深0.74米,面积约91平方米,使用面积约59平方米。进水口在汤池东南角,退水口在西北角。池壁和底均为双层结构:内层砌砖,表面砌青石。池底残留唐代工匠做工时的砌凿线。
    汤池大殿现保存有三个柱础和西墙,西台阶。柱础位于殿基东西,中心距3.25米。西墙用条砖砌成,南北残长7.5、高0.43、宽0.34米。西台阶位于大殿西墙北端西侧,南北走向,残长3.6米、东西宽0.8、高0.4米。
    靠大殿西墙发现殿基1处。殿基座南面北,不设散水,东西长9.8、南北宽8.3米。柱网清楚,面阔三间,进深两间。
    太子沟位于星晨汤北约14米处。池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约5、南北宽约2.77、残深1.2米,使用面积经为13.58平方米。进水口在西南角,退水道在东北角。
    海棠汤,位于星晨汤正方约四十五米处。汤池东西宽、南北窄,平面近似椭圆,全用青石砌成,分上下两层台式,第一层台深0.72、东西长约3.6、南北宽约2.9米,用券石组砌成一朵盛开的海棠花;第二台深0.54、东西长3.1、南北宽2.1米,用八块券石砌成平面为海棠花的式样。池底正中有圆形进水口,直径10厘米,与陶水管道连接。出水口在池底西北角。进水口周围残留圆形的砌凿钱,推测是安装莲花喷水头时凿成。
    莲花汤亦名御汤九龙殿,位于星晨汤东北方向约30米处。浴池从上向下,分为两层台式:一层台深0.8米、东西长10.6米、南北宽0.6米,四壁由券石砌成相互对称的莲花形状。第二台阶深0.7米,平面呈规整八边形。底南壁有双进水孔,接秦汉水道,西北角为双出水孔。据文献记载原进水口上装有莲花喷水头。汤池殿基残存部分铺石地面和9个柱石。殿基坐南面北,东西长约18.75米,南北宽约14.75米,面积约276平方米。地面平铺厚约15厘米的青石板,石板下又铺一层砖。
    尚食汤位于星晨汤以西15米处。平面呈长方形,二层台式。第一层台深0.7、东西长7.8、南北宽3.85米,第二层台深0.5、东西长7.37、南北宽3.37米,总面积30平方米。进水口在东壁正中,出水孔在池底西北角。南、北、西壁有对称的石墀。
    华清宫遗址中出土有唐代陶质管道200多米。管道为子母口相接,粘接原料为白灰浆,口径0.17米。还有大量莲花柱础、方形柱础、莲花纹方砖、带工匠印戳方砖、条砖、筒瓦、板瓦等多种建筑材料。
    庆山寺遗址 位于临潼县新丰镇。隋开皇年间号灵岩寺,公元686年,随县名改为庆山寺;845年,寺毁于唐武宗灭佛;864年复修后名鹫岭寺;北宋年间,改名护国寺。1985年5月,临潼县博物馆对遗址进行发掘。
    发现庆山寺上方舍利塔下安置的释迦如来舍利精室。精室平面呈“甲”字形,由斜坡道、甬道、主室三部分组成。斜坡道全长4.67米,有台阶八级。甬道两壁由单砖砌成,外抹草拌泥和白灰面,上施彩绘。主室南北长2.07、东西宽1.47米,面积3平方米余。券顶高约1.80米。地面用35×35厘米的青方砖墁铺,砖面普涂丹红。宝帐棺床是一工字形须弥座,束腰间雕砖为壶门以作装饰,座的正面施黑色,南北长1.17、东西宽1.47、高0.30米。座前东面西壁有一工字形须弥座。主室的东、西、北壁还有壁画。东为作乐图,西是乐伎图,北为药师佛与弥陀佛图。三面共5幅图,有人物、花卉、乐器等,建筑构架也清晰可见。
    出土遗物有上方舍利塔记碑、石门、释加如来舍利宝帐、黑釉陶钵、彩绘陶瓶、三彩三足供盘、三彩南瓜、三彩狮子、鎏金须弥座、银首金杖、玻璃瓶、玻璃供果、金莲花、鎏金器、白瓷器等百余件。上方舍利塔记碑,记述了建寺情况,碑侧及座四周线刻有牡丹、卷云、双狮图、力士人物图。最主要的是还出土了供存舍利子的金棺银椁,椁上有用贴、錾、镶等多种手法组成的人物、花卉、礼佛图。
    法门寺地宫遗址 唐法门寺塔基中心建筑遗址。法门寺是历史悠久的佛教名刹,位于扶风县北10公里的法门镇。寺院因藏有佛指舍利而在唐代盛行一时。寺院在明代筑有13级砖塔,后往历代重修。至1981年秋,真身宝塔因连日淫雨倒塌,塔内所藏的造像和经卷跌落。经过清理,发现有宋刻《毗卢藏》20残卷,元刻《晋宁藏》579卷,元刻《秘密藏》33残卷,清抄《妙法莲花经》7卷,民国抄经200余卷。其中《晋宁藏》和《毗卢藏》是今已十分罕见的珍本经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版本价值。
    1987年4月,因修建新塔在清理残塔基时,发现了距地表约一米多的唐代塔下地宫。唐代皇室多次迎送的佛指舍利和供奉的多种珍宝都原封不动地置于地宫。
    法门寺唐代地宫的清理和发掘遗迹包括明代塔基、唐代塔基和唐代地宫三个部分。发掘总面积为1300平方米。明代塔基叠压在唐代塔基之上,近于圆形,下用夯土筑成。唐代塔基包括外围部分和中心方座两部分。其外围为一正方形,由五层夯土筑成。夯土之中沿周边分布着19个唐木塔的支架柱础。中心方座在塔基中部的方形夯土台基,其正下方,对着唐代地宫后室基槽。
法门寺唐代地宫遗址

    唐代地宫坐北向南,近于“甲”字形布局。长21.2米,宽2—2.55米不等。地宫前有21级踏步漫道,下为长方形平台,经台后甬道即为前室,入里为中室(主室),最里为后室和后室秘龛。踏步漫道、平台和秘龛由方砖铺成;甬道和前、中、后室全用石块构筑。除了前室门前有两通碑石之外,四枚佛指舍利和各类文物出自前室、中室和后室之内。从发掘情况来看,法门寺唐代的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
    地宫中出土的第一枚佛指舍利,藏于唐懿宗供奉由两尊石刻天王所守护的八重宝函内。因年深日久之故,八重宝函最外层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在发现时已枯朽,余七重宝函由外向内依次是:鎏金四天王盝顶宝函、素面盝顶银宝函、鎏金如来说法银宝函、纯金六臂观音盝顶宝函、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宝珠单檐四门纯金塔。这枚佛指含利长40.3毫米,宽17.55—20.11毫米,重16.2克,套立于金塔的银柱之上。第二枚佛指舍利放置于中室内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其形状与第一枚相似。第三枚佛指舍利珍藏于丝织物所包裹的地宫后室下小龛中的铁函。铁函内套四重,最外是鎏金45尊造像盝顶宝函,上錾有“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15字。第二层是檀香木函,第三层为水晶椁,上镶珍珠宝石。椁内为一方晶亮的白玉棺,佛指舍利置其内。此枚佛指舍利质感较强,白中泛黄,似有发霉之后的骨锈斑点。第四枚舍利安置在地宫前室的彩绘四铺菩萨舍利塔中,其色泽、大小、形状与第一枚相似。
    上述四枚舍利为唐代皇室当年所迎送的佛指舍利。法门寺地宫中珍藏的佛指舍利以重重密套的金、银、水晶、玉石、珠宝和檀香木等贵重材料制成的宝函盛置,反映了唐朝皇室对佛祖的极度尊崇和对舍利的极度珍视。这些华贵雍荣、工艺精湛的宝函,也反映出唐代辉煌的物质文明。
    在地宫中四枚佛指舍利的周围,分布着大批珍贵文物,计有:金银器121件(组),铜器8件,琉璃器20件,瓷器16件,石刻11件,铁器16件,漆木器、杂器19件,珠宝玉器约400件(粒),丝织品数百件。这些文物基本以珍藏舍利的阿育王塔、灵帐、八重宝函为中心,分别出于地宫的前室、中室和后室。其中后室数量最多,垒积成堆。
    金银器物可分为生活用具、供养器、法器三类。生活用具有容器、食器、熏香器、茶具和其它器具4种。供养器有菩萨像、香案、灯臂钏、棺椁、宝函、阏伽瓶。法器有锡杖、如意、钵盂等。这些器物中以佛家法器和供养糌为最多,一些器形在唐代考古中属首次发现。这些皇室中使用过或专门为供养舍利而制作的精美器物,工艺极为考察,堪称稀世之宝。安置舍利的金银宝函、鎏金银龟盒、鎏金珍珠装捧真身菩萨像、鎏金莲花纹五足银熏炉、鎏金团花纹银盆、鎏金团花纹镂空银香囊、鎏金人物画银镡、银方盒、金银茶具、三支锡仗、天龙五足盘、仰莲瓣水碗、纯金钵、素面银手炉、鎏金银炉等器物都是这批文物中的姣姣者。
    出土的器物中有许多刻着錾文,如懿宗供奉的鎏金珍珠装捧真身菩萨像记有“圣寿万春”,僖宗供奉的许多器物上刻有“五哥”字样。专用供养品中,记载着时间、名称、质地、重量、制作方法、及所制数目、监制人姓名和职务等内容。
    这次发现的瓷器中除二件白瓷外,其余全为青瓷。地宫“衣物帐”明确记载这些青瓷是专供皇室使用的“秘色瓷器”,有八棱净水瓶1件,碗7件、盘6件。器物呈青绿或青黄色,胎质细腻,莹润晶亮,确为一批前所未见的精品瓷,代表了当时制瓷技艺的最高成就。这批秘色瓷在陶瓷史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为我们提供了千载难遇的一批标准器物。
    琉璃器中以盘为主,另有瓶、杯、碗、和茶托等,大都是生活用具。其中盘口细颈黄琉璃瓶、石榴纹黄琉璃盘、八瓣莲花描花蓝琉璃盘、五瓣花蓝琉璃盘、菱形双环纹淡黄琉璃杯等器物,具有鲜明的中亚、西亚一带伊斯兰文化风格。
    石刻文物共14件,有《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监送真身伎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账》碑、白石灵帐、阿育王塔、石函和天王像。“衣物账”碑详记皇室为真身舍利所供奉物品的名称、数量、重量、供者名衔等,与发掘出土文物数量基本相同,为研究、清理提供了方便,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这次出土的纺织品数量较多,均散布于各室砌石地面上,堆积放置,已有许多灰化。据地宫中“衣物账”碑所记,丝织品总数有700余件,从保存较为完好的丝织品来看,有唐代的绫、罗、纱、绢、绵、绣和印花贴金、描金、捻金、织金品,其中菱纹织金锦和捻金线,在唐代实物中是首次发现。菱纹织金锦的捻金线,其直径仅0.1毫米左右。捧真身菩萨袱残件,每平方厘米有经丝72根、纬丝14根。平绣中有齐针、接针、顺线、钉线、圈金、铺绒加刻鳞等多种针法,技艺极为高超。
    这些文物,大都是唐代后期的懿宗、僖宗、惠安皇太后等人所供奉。其质量之精、数量之多和内涵之丰富,在考古发掘中是极为罕见的。许多金银器物的形制和精工为前所未有。丝织品的数量较大,品种较全,被人称为“划时代的发现”。引人注目的秘色瓷的发现,其定名和断代有了可靠的根据,可作为陶瓷研究中悬而未决的秘色瓷的断代标本。琉璃器原产于西亚一带,这些器物从形制看应为公元五世纪到九世纪的产品,反映出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银州城遗址 位于横山县党岔乡党岔村,东濒无定河,南临党岔河,西为北庄渠沟,受群山拱卫,河沟围护,属唐宋时期一座军事城垒。唐朝在此设“银州监”。宋初党项族首领李继迁居于此,北宋沈括曾有营建,元丰五年(1082)后废弃。197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勘察。
    城址俯视呈螺号形,由上、下古城两部分组成。上古城地势高,居于一个自然的小山岗。下古城则为一片河旁冲积平地。上、下古城之间有一隔墙,残高1—2米,厚2—6米。使上下古城各成为一单独可以防卫的堡垒。城墙夯土版筑,残高6—8、厚9—10米,周长1583.3米。东墙长326.5、北墙长426米,外面加筑马面四座,长宽各4米。西墙与南墙结合部为弧形,转角不明显,通长830.8米。西、北两面各残留瓮城基址一处。西瓮城门洞用石头拱券,宽1.7米。
    上古城西北角有一处大型建筑遗迹,出土有砖、板瓦、石条等建筑材料,可能是衙府之类的建筑。
    银州城外围有一条壕沟,宽12、深18米。
    出土遗址主要有瓷注子、钵、酒杯、三彩瓷壶和陶人玩具,还有铜镜残片。城内往往成堆出土守城石制武器,如擂石,大小似篮球或足球,直径16—20厘米,重2500—5000克。飞石索,圆形或哑铃形,重2000克以下。

编辑:秦人
关键词:古遗址 
相关阅读
· 陕西秦汉遗址[图] (图)
· 陕西商代遗址[图] (图)
· 陕西商代遗址
· 陕西新石器时代遗址
· 陕西旧石器时代遗址
· 陕西古遗址
· 宝鸡离宫 行宫古遗址
· 宝鸡古遗址遗址发掘
· 宝鸡古遗址介绍
· 咸阳聚落遗址
陕西省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户县钟馗故里 世界八大奇迹馆 汤峪温泉大兴汤院遗址
常宁宫休闲山庄 汉中石门栈道风景区 高西沟
凤凰湖景区 周至县厚畛子镇 药王故里景区
爷台山战地主题公园 武功县武功镇 程家川自然风景区
西安广新园民族村 彬县大佛寺石窟博物馆 姜女祠
陕西省美食 更多
怎么把鸡蛋炒得又香又嫩 当然有技巧
打假时间到 教你鉴别羊肉、红酒的真假
怎么把鸡蛋炒得又香 打假时间到 教你鉴
精致的袖珍美食 挑 这些被扔掉的部分才
可以吃下去的美貌酒 告诉你真正的“日本
“可可树”新派甜品 睡前食物红黑榜 胖
不知道吧 微波炉原 风靡中国的潮汕砂锅
陕西省特产 更多
陕西特产大礼盒[图]
陕西八大怪泥塑 LED灯皮影系列
陕西土特产品旅游纪 陕西工艺美术品
文物复制品和仿制品 陕西旅游纪念品
榆林地毯 蓝田玉雕
安康绞股蓝 陕南天麻
推荐信息  
·商周青铜器:建国前出土商周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建国后出土商周青铜器
·墓志:杨绍程墓志
·墓志:李从曮夫人朱氏墓志
·墓志:杨礼暨继室羽氏合葬墓志
·墓志:徐明母周氏墓志
·墓志:元大亮墓志
·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出师表》刻石
·众志成城小碑
·召伯甘棠图并记
·果亲王诗碑
·重修实相寺碑
·创修通玄观记
最新更新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文物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wenw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