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汉代韩城名夏阳。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刘彻时期在此地设有铁官。此遗址可能就是当时夏阳铁官所辖的一个作坊。 沙河桥遗址 位于咸阳市钓台乡西屯和资村交界的沙河古河道,东北距市区约8公里,北离渭河约2.5公里,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两座桥梁遗迹。 1号桥遗址
两座桥相距330米,均为木架结构。1号桥木桩排列整齐,清理出16排143根桥桩。2号桥清理5排40根桥桩,东西排列,南北对应。都是单桩。第一排有辅助桩,南北竖列,起承重和稳固的作用。木桩表皮有明显裂痕,上端参差不齐,形状各异,有砍砸陈迹,另有一些似有榫卯结构。这些桥桩表面涂过一层油质或漆类防朽保护物,并用火烤过。有些桩外面虽无表皮,但同样有一层与内部木质颜色不同的保护层。木桩直径0.34—0.48、间距2.10—3.20米。木质主要有柏、松、柳、漆、梨、槐木。木桩上端断面形状变化较大,有圆锥形、夹榫形、平榫形、凸凹形、子母卯形。 1号桥桥墩间距6—6.7米,附近出土有变形葵纹瓦当、素面瓦当、几何纹砖、绳纹板瓦、筒瓦等。年代较早,似秦都咸阳遗址中出土同类物。云纹瓦当与汉长安城等地同类文物的陶色、制法和风格均相同。其西南13.5米处出土一件大型铜饰件,外形呈叶状,长116、宽43、厚3.3厘米,重32.5公斤,两面都铸有花纹,一面是简化夔纹,另一面是三角几何纹,时代属战国晚期,是桥自身的附属物。 2号桥附近出土遗物有板瓦、铜甑、铜熨斗、铜鱼、斧、戈以及陶罐、铺地砖等。 沙河古桥是秦都咸阳、汉长安城去上林苑西入巴蜀而跨渡沣水的桥梁,应属古沣水桥,1号桥建于战国末期,毁于秦亡,2号桥建于西汉初,毁于西汉末期。也有人认为沙河古桥即西渭桥,1号桥建于汉魏,2号桥建于隋唐,废弃于宋太宗至道二年(996)。 故道 今人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故道是指从陈仓(今宝鸡市)起西南行,至故道县,转入褒水河谷而走汉中郡的一条栈道,又称陈仓道。而另有学者认为故道和陈仓道是两条而非一条,陈仓道是自陈仓西南行,以大散关、凤县境,转东南沿褒水而达汉中郡。故道起自甘肃东部的两当,沿嘉陵江下行,经徽县、青泥岭、白水关和陕西南端的略阳、阳平,与石牛道(金牛道)相接进入四川,也是一条入蜀的重要通道。
关于故道修建时间,基本上都认为秦时所建。汉初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奇兵之计就是在这条道上进行的,他由这条道路从汉中引兵,进入关中,出奇制胜还定三秦,为成就汉家帝业奠定了基础。 褒斜道 秦汉魏晋时关中通往汉中的主要交通线,北起于今眉县的斜峪关口,溯斜河南上秦岭北坡,在“五里坡”(今太白县境)离开斜谷,到褒水发源地后,顺褒水南下,穿山攀壁,出褒城进入汉中盆地,以勉县西南行,汇金牛道,直趋剑门关。汉武帝时拜张印为太守“发数万人作褒斜栈五百余里”,此后蜀汉之诸葛亮,魏泰和六年潘宗伯,西魏恭帝元年崔犹等人先后多次修建,唐以后逐渐废弃。1960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多次对褒河流域的栈道遗址作了调查。 褒河岸边的山壁上至今仍留有栈道的壁孔柱孔等遗迹。以下游发现的数量最多,有300余处。壁孔凿于陡立的崖壁间,高出水面8—9米,孔口直径0.40—0.43米见方,深0.8—0.9米,口部略高于底部,使木梁插入孔后略微上翘,在一定距离内,各孔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褒河上、中游发现栈道遗迹20余处,壁孔与水面距离自南向北逐渐缩小,南端距水约4—5米之间,北面有仅1.5—2.5米,根据材料推测,在褒谷口、石门南半华里处及石门附近三地栈道的修建方式是以长约6米,径约40厘米的方形横木插入壁孔中,再以圆形立柱一至三根立其下柱孔之中来支撑横木。在呈斜坡的崖面上,以不同高度的立柱置于底孔中,使柱顶在同一水平线上,顶端以横木衔接,上铺木板,这种方法见于石门老虎口段。在石门老虎口之北侧低矮山嘴当中有凹槽,宽3.23—3.95米,底距水面8.5米、栈道与凹槽相连,另外其他路段,还有斜撑式,干梁无柱式和立柱与斜撑相间式。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