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回廊式建筑遗迹南约10米,有方形棕色门枢石一块,在梁武帝村东也曾发现三块,四石东西一字排列,两石间距约0.3米。由此向北约10米,原有一排方石四块,现已被打碎散失。 在梁武帝村、城前头村先后发现陶窑遗址十余处,大部分已被破坏,现存二处:一处在城前头村东北的田埂中;另一处在城墙西南角向东约150米处,窑室内残存有板瓦、筒瓦、瓦当等。 在遗址中心区梁武帝村、城前头村和董家村以及遗址外的英烈山、营坊坡、萍家山、焦家山、辛店村、大店村等地都发现有五角形陶水管道。 在遗址内发现有大量的建筑材料,主要的陶质建筑材料有铺地砖、空心砖、条砖、子母砖、画像砖、板瓦、筒瓦、瓦当、半瓦当。生活用具有铜熨斗、戳印、弩机、矢镞、构件等,铁器有铲、镢和夯头。 黄山宫遗址 黄山宫或称“横山宫”。位于兴平县东南的田阜乡侯村,面积约25000平方米。199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勘探和试掘。 遗址现存夯土宫殿台基高出地表近2米,发现有道路、墙基、散水和大量的建筑材料,文字瓦当有“长生无极”、“千秋万岁”、“长乐未央”、“黄山宫当”等。70年代末,曾在此发现刻铭“黄山宫灯”的铜灯及龙凤纹空心砖。 扶荔宫遗址 位于今韩城市芝川镇南门外约300米的司马坡下,东临黄河,北接水河,西依梁山,范围东西约200、南北约300米。1960年陕西省文管会进行调查,发现的遗迹主要是断崖上的夯土层。在遗址范围内采集到板瓦、筒瓦、瓦当、砖及水管等许多陶质建筑材料。瓦当均为模制,有文字瓦当、各种云纹瓦当、素面瓦当。其中最重要的是“夏阳扶荔宫令辟与天地无极”12字篆书方砖。澄清了长期以来对于扶荔宫位置的误解。此外又见“夏”、“□阳宫”几种带字残砖。在遗址东北角最下面的梯田断面上暴露两节套在一起的圆形陶水管,大者径30、残长58厘米,小者径23、残长29厘米。 据《三辅黄图》记载“扶荔宫在上林苑中。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宫以荔枝得名),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而《长安志》引《关中记》则说“扶荔宫在冯翊”,韩城芝川遗址内发现的带字方砖确定了扶荔宫的具体位置。 京师仓遗址 位于华阴县硙峪乡王家城村北塬上。汉武帝时建造,是专供储粮的“京师仓”。1979年发现,1980—1983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仓考古队发掘。 遗址由仓城、仓库区、居民区、官衙区等部分组成。仓城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1120米,南北宽700余米,城墙厚10米。仓库位于城的北部。 发现6座仓库,发掘其中1座。一号仓位于仓城内的西北部。其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2.3、南北宽25米,面阔10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557.5平方米。中间有两道东西向的隔墙将仓分为中、南、北室三个部分。三室东边正中各开一门。中室大,其余二室较小。中室东西长49.3、南北宽7.1米,中间有9个柱础,间距5米。南室东西长与中室相同,南北宽3.3米,南北两边各有三个相互对称的方形柱础石。北室的北墙即为1号仓的后檐墙,向东延伸5米。延伸部分有建筑遗迹,当为1号仓外的附加建筑。仓墙外还有用直径0.15—0.18河卵石和碎瓦砌成的散水。1号仓底部当年铺设有架空地板,东山墙外有披檐。 遗址中还发现水井、窖穴、陶窑、水池等遗迹多处。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材料、生活器皿、量器、兵器等。建筑材料有方形砖和空心砖两种,一件四棱长条砖上印有“宁秦”二字瓦有板瓦和简瓦。瓦当有文字、图案瓦当和素面半瓦当3种。文字瓦当有“吴尹舍当”、“与华无极”、“华仓”、“京师仓当”、“京师庾当”。可知京师仓又名“华仓”,也叫“京师庾”。生活器皿有罐、瓮、盆等陶器。还有半两、五铢、货泉、布泉等钱币出土。 京师仓是西汉京师长安城外一处重要的储粮设施,有储备、转运中转等多种功能,是研究秦汉仓储制度及技术的重要资料。 坡头铸钱遗址 位于今澄城县坡头村东北200米处。1979年9月当地村民发现,陕西省文管会随即进行发掘,它是西汉武帝至昭帝时期的中央铸钱作坊。遗址南北长220、东西宽147米。共清理出四座窑址。四座窑室的结构相同,主要由工作室、火门、火膛、窑床、烟囱等部分组成。从四座窑址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看,1号为烘范窑,2—4号则除了烧制钱陶范外,还烧制日常用的各种陶器和砖瓦等建筑材料。 遗址中出土有200余件的遗物,其中最重要的是五铢钱铜范41件,分为大小两种,大铜范重5.5公斤,小铜范重3.25公斤。均为阴文范母,形状皆为长方铲形,钱模上“五铢”二字作篆书反刻。大铜范共39件,带柄长41.5、宽13.5、厚0.8厘米。正面中部有凹槽,也叫主槽,各钱模之间有分槽,两边有排气道。钱模四行以主槽为中轴线对称排列,靠近主槽两侧各排11枚,两边各排10枚,计每范42枚。钱模廓径2.7、穿宽1厘米。铜范背面有编号数字,从第一编至五十三,缺20个号,中有一重号,但其写法不同。另有五个铜范没有编号。小铜范有2件,造型与大铜范基本相同,带柄长34、宽13.2、厚0.6厘米。钱模排成四行共30枚。柄槽旁有“辰刊”二字,无编号。两种铜范各两件相合,整齐放置于烘范窑的火膛之内。 遗址中出土了100余件范砖,形状似条砖,长35.5、宽15.8、厚6.8厘米,与陶范和铜范配合使用。另外,还出土有铁卡钳3件,状如直角U形,用于固定铜范与陶范。 遗址中出土的其它物品有炼铁锅1件,铁拐脖鼓风管1件,铁钳、铁铲各1件,五铢铜钱2枚,打磨铜钱的磨石2件,用干泥坯通风圆筒56件,陶质窑垫及各种日用陶器若干。在烘范窑火门附近了现了大量的木炭灰和木炭块,说明木炭是当时制范和炼铜铸钱的燃料。 甘泉山秦汉建筑遗址 位于淳化县北30公里的好花圪达、甘泉山上。1986年淳化县文化馆进行了调查。 遗址分布有7处,其中以主峰遗址最大,约35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4米多。峰顶有一处椭圆形平台,东西长100、南北宽30余米,台中有一圆锥形土堆,高3米,底周长40余米。台东为一处长宽各70余米的小平台,内有板瓦、筒瓦、铺地砖等建筑材料,可能是一处与甘泉宫有关的离宫建筑。遗址内发现了许多建筑材料:筒瓦、板瓦;“甘林”、“长生未央”、“卫”字和卷云纹瓦当;铺地砖有几何纹、曲尺纹和素面。铜铁器有货币、弩机、带钩、铁镢等。 此遗址是位于秦林光宫、汉甘泉宫以北的重要遗址,为研究秦汉直道设施和秦汉宫殿建筑增补了新的内容。 鼎湖宫遗址 亦名“鼎湖延寿宫”,位于今蓝田县焦代镇,是汉武帝时修建在上林苑最东部的一处离宫。198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勘探和试掘。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发现多处夯土建筑基址,宫城城墙基址断续可见。有大量的建筑材料堆积,以云纹呒当最多,文字瓦当有“鼎”、“鼎湖延寿宫”、“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另外发现有成排的排水管道和散水等。 秦汉邰城遗址 位于扶风县揉谷乡法禧村周围。遗址内发现有大量灰坑,秦汉粗绳纹砖瓦,云纹瓦当、五角水管、铸铁作坊遗址等。1978年平整土地时,发现有宽约10米左右的秦汉时期城墙基址。尤为重要的是这里出土了刻有“邰”字铭文的秦代铜鼎和铜温壶等。与史书记载相印证,这里就是“邰”城遗址,亦即西魏之武功城所在。在其周围的殿背湾、尚德、陵角、陵湾、陵东、石家、太子藏、杨陵火车站南各村,都发现有大量的从战国到秦汉的墓葬区。仅石家六队一条长不到百米的土崖上,就暴露有秦汉墓葬30多座,出土了大量铜、铁、石、陶器等遗物。 夏阳县城遗址 位于今韩城市南、芝川镇西的原头上,始建于秦,西汉延用,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调查发现。城址依山临水、西高东低,东临夏阳黄河古渡。城址平面呈芥规则的东西向长方形,面积约2.5平方公里。城内以沟道分成南北两大部分,在北部调查发现11处大型的夯土建筑基址,最长的一座东西100米、厚3米,夯层8—10厘米,夯窝直径4厘米。基址附近发现大量的秦汉砖瓦残片和生活器皿,有绳纹砖、云纹瓦当和盆、缸、瓮等遗物,有“夏亭”陶文印记。城址的西北部发现陶窑遗址,城东发现墓葬区和冶铁作坊遗址,城东南发现墓葬区。这是已知关中秦汉时期保存较好的县城遗址。 芝川冶铁遗址 位于韩城市芝川镇芝西村,南距司马迁祠2.5公里。1982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仓考古队发掘。 遗址南北长219、东西宽194米,总面积为42486平方米。东部炉渣堆积,一般厚1.6—2米。西部是陶范堆积区,各种陶范俯拾皆是,共采集到55个制造各种铁器的陶范。从外形上观察,有外范和范芯之分。外范又分为范盖与范底。主要有单、双镬范、双凿范、铲、锄、削、镳、齿轮范等。斫有陶范都用经过选择和淘洗的细泥掺细砂作成,经过烘烤,比较坚硬,大部分陶范内留有浇铸痕迹。有些外范的两个侧角有三角形凹槽,是捆绳子用的。遗址内还有炼炉渣、废弃水井等遗迹。另外还采集到瓦当、筒瓦、板瓦和空心砖等汉代遗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