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武库遗址 位于汉长安城内南部,长乐、未央两宫之间,始建于汉高祖七年(前200),吕雉改名灵金藏,惠帝即位后以此库存藏禁兵器,名曰灵金内府。王莽末年被战火焚毁。196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城工作队发现,1975—1977年进行勘探和发掘。 武库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80、南北宽320米。四周筑有围墙,内部另有隔墙,围墙和隔墙各有门。共有7个仓库,内隔墙以东有四个,以西有三个。两组仓库以内隔墙南部的门沟通。七处仓库,大小形状不一,平面都呈长方形,夯土筑造,四面有门。从遗存的础石、木炭烬和砖瓦推知,每一座仓库都以夯土墙分隔成若干间,周边立木柱,房顶盖瓦。一号和七号房址已发掘。1号房址东西长197、南北宽24.2米。7号房址东西长190、南北宽45.7米。从部分础石的放置情况和木炭灰烬推测,库存的长兵器应是放在木质兵器架上。 武库遗址主要出土有兵器、货币、建筑材料、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遗物。武器分铁、铜两大类,有剑、矛、戟、铠甲、刀、戈、镦、斧等,另外还有陶弹球。货币有西汉五铢、汉半两、王莽货泉、布泉、大泉五十、货布等。建筑材料有各种砖、瓦、铁钉和“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12字瓦当。生产、生活用品有铁棒、锛、凿、铜斧、铁斧等。 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遗址 位于今西安市西郊,汉长安城南郊包括平帝元始年间兴建的明堂、辟雍,新莽地皇元年(20)兴建的“王莽九庙”,还有郊祀用的泰一坛(圆坛)和社稷坛(官社、民稷)。是西汉时期在都城长安南郊兴建的专供皇帝使用的仪礼性建筑,1957—196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 辟雍遗址在今西安市大土门村北,始建于汉平帝元始四年(4),平面呈“外圆内方”,方位平正,正中是中心建筑,建于圆形夯土台上。台面直径62米,高出地面0.3米。台上的中心建筑平面似“亚”字形,四面对称,每边长42米。正中是一个方形夯土台,每边长约17米,残高1.5米,台面已毁。推测台面上原有高大的主体建筑(太室)。在中心台的四角,各有方形小芬土台两个,大小相同,台面亦毁。紧邻中心台的小夯土台应是为加固中心台上主体建筑而设的;外面四角的小夯土台应是衬托主体建筑的4个“夹室”的建筑台基。中心台的四边的4个厅堂,各长24米,应即所谓“明堂”、“总章”、“青阳”、“玄堂”。堂内两侧又各有小房间,应即所谓“左个”“右个”。四堂前面围绕敞厅。 中心建筑的四周有围墙,呈正方形,四边各长235米,距中心建筑各96米,夯土筑造,残高0.15—0.30米,基宽1.8米,围墙内外侧有方形柱础石,排列有序。墙基内外有防水坡,坡下有砖砌的滴水沟。围墙每边的正中各有完全相同的一座大门,门道宽4.5、长12.5米。门道中央有木质门槛和门框柱,两侧有夯土台。当时可能在门道上方有楼观式两层门楼建筑,门楼下部应是木架构造的门阙。围墙内的四隅有曲尺形配房,每边长47米。房后紧靠围墙,房前未见门、墙的遗迹。应是单坡式顶的敞廊建筑。环绕围墙外侧有圆水沟,直径360、宽约2、深1.8米,沟壁砖砌。正对四门的水沟与西来的昆明故渠相通。 “王莽九庙”遗址位于汉长安城安门和西安门南出的平行线之内,共12座建筑,出土的石础上有“始建国”年号,还有王莽改易地名“节砀”等题记。据文献记载,“九庙”似应包括王莽的三个远祖,由于庙数应指常数,故以“九庙”称之。也有人认为多出的三个是新庙,即王莽自留庙及其子孙有功德而为祖、宗者。 12座建筑形式完全相同。1—11号建筑的四周有方形大围墙,每边长约1400米。12号建筑在南边大围墙外的正中,两者的围墙相距10米。每座建筑都由中心建筑、围墙、四门和曲尺形配房所组成。中心建筑和围墙的平面作方形,轮廊如“回”字形,规矩方正。1—11号建筑,大小相仿,间距相等,分三排,东西并列。北排的1—4号遗址与南排的8—11号遗址,方位一致,南北对应;中排的5—7号遗址错落于南北排之间。12号建筑比1—11号建筑约大一倍,其围墙与1—11号的无差别。中心建筑每边长约55米,12号中心建筑每边长约100米,四面对称。中央为“主室”,四隅有“夹室”,平面如“亚”字形。台基夯土筑造,高出周围地面。现台基面上的主室、夹室建筑已毁,残存少数草泥的台基地面,上涂朱红色。“主室”的四面各有一厅堂,内部结构完全相同。厅堂内的右边有一“厢房”,左边有一“隔墙”。四堂之间有经过夹室的回廊相通。4个厅堂的前面各对着3个方形土台,方台外侧有砖砌路面,正对四门。整个中心建筑四周环绕河卵石铺砌的散水。每座建筑的四周都有夯土围墙,每边长260—280米。围墙每边正中的大门和四隅的曲尺形配房,形制与辟雍的相同。 官社遗址在“王莽九庙”围墙外西南边,现存夯土台基高4.3、东西残长240、南北宽70米,主体建筑倾圮,仅存四周廊庑建筑。始建于秦或汉初,西汉中期重新扩建,西汉末年废弃。 官稷遗址在官社的西南边,现存两重围墙,平面呈“回”字形,外围墙每边长约600米,内重墙每边长273米,内外围墙正中各有一门。门道建筑与“王莽九庙”的门道相同。未发现中心建筑,估计是未及修建而王莽政权已迅速覆灭的原故。 汉俑作坊遗址 位于今西安市西郊六村堡东,西汉长安城西北角,面积约14000平方米。1956年北京大学历史系师生曾进行调查,后西北大学历史系师生又多次调查。1990—1991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发掘。 发现的遗迹主要有7座烧制陶俑的窑址,窑址平面呈马蹄形,2米见方,分窑床、火膛等几个部分。其中一号窑前室和窑门已被破坏,火膛平面呈梯形,现存长1.8、东面宽2.6、西面宽1.18米,膛底低于窑床面1.02米,有厚约5厘米的烧结面。火膛两侧壁由双列土坯错缝顺铺砌成,厚52厘米,土坯已烧成青灰色。窑床平面近梯形,长2.95米、西面宽2.6、东面宽2.9米,床面呈青灰色,有厚20厘米的烧结平面,南北壁为单列土坯,用于隔出烟道。烟道有三个,中间一个较大,口宽40、进深35厘米,后接烟囱。烟囱西壁呈弧形,残高25—37厘米。底低于窑床面10厘米。南、北两个烟道口宽30、进深46厘米。 窑场周围有当时制作陶俑的操作场地。 遗址内出土、采集到的文物主要有陶俑、建筑材料、铜器、石器等。陶俑有人俑、动物俑两类。人俑主要有立俑、跪坐和裸体俑,以及16件陶俑头。俑的头部、躯干、腿、足分段制作,俑头残件往往在两耳处前后断裂为二,推测当时制作系由前后范合成。裸体俑有躯干、臀部、腿和足,无双臂,臂部外侧横贯一孔,直径0.9—1厘米。人俑以不着冠者居多,头顶结有形式不一的发髻。动物俑主要有模制的马、猪、鸟俑。马头和马身为半模合成。铺地砖饰卷云、弧线、圆圈和菱形花纹。空心砖面饰素面和动物两种。瓦当皆为云纹瓦当。还有铜印章、五铢钱以及石墩、石臼等物。 新丰遗址 位于临潼县新丰镇西南2.5公里处的沙河村南。西汉初刘邦曾为其父修建宫邸,同时置县于此。1987年发现部分遗迹,1990年5月,陕西省考古所、临潼县文管会进行了勘奁。 遗址四周有夯筑城墙遗迹。平面略作长方形,东西长600、南北宽670米。城墙基础夯土宽7米左右,夯层8—12厘米,夯窝径7—12厘米。墙外有城壕。整个城墙的夯土为黑垆土和黄土层构筑。内有很碎小的灰陶和红陶陶片及大块的秦代砖瓦,城墙西南角以东的南城墙下,距地表78厘米处发现一排五角形排水管道。向北深40厘米以下有一长300米的路面,土色灰褐,质地坚硬,似为城内西区的一条南北街道。此外,在城内南北道路以西、南城墙以北150米的范围内,地面到处散见秦代砖瓦残块,是一处秦代大型建筑群。城内还有汉代建筑群遗址。出土遗物有板瓦、筒瓦、瓦当、砖、排水管,有些瓦块上有“左水”、“左司径瓦”、“寺婴”等印文。另外,还有铁削、铜镞等遗物。 汉新丰遗址是在秦骊邑的基础上改筑而成的,有的建筑使用了秦代的建筑材料而成。城墙推测可能即为秦代原来的建筑。 甘泉宫遗址 位于淳化县南25公里的铁王乡梁武帝村、董村和卜家乡前头村一带。地处好花圪达山(古称甘泉山)南麓,西至卜家乡米家村,东至武家山沟,东西宽约2公里,南北长约3公里,总面积约600万平方米。 甘泉宫是仅次于长安未央宫的一处重要离宫,是汉代在秦林光宫的基础上加以扩建而成,扩建年代大约在汉武帝年间。 现存遗迹主要有城墙、大型建筑夯土台基、陶窑等。南城墙长1948、西城墙长890、北城墙长1950米、东城墙长880米。城墙周长约为5668米,与《括地志》“周十余里”的记载相近。在城墙的西南角、西北角墙外转角处,各有略呈圆形的夯土台基一处,顶端残径约7米,残高分别是2米和4米,为角楼遗迹。在东北角小沟道断崖地表下3米深处,暴露有夯土和大量砖瓦残块,亦是角楼建筑遗存。 城西、南、北墙皆有门,其中西门宽9.5米,南、北门宽度不详,东墙门尚未发现。在南墙有两个砖券小门洞。在南城墙东段南100米处有东西排列的两个夯土台基,相距约50米,高4米,底周长80—90米。两台形状大小略同,可能是门阙遗迹。 北城墙东段墙南,有两个圆锥形夯土台基,东西相距约70米。西台基高约15、底周约200、顶周约40米,底部东侧向外突出。东台基高约16、底周长220、顶周长30余米。根据史书记载和现在地面遗存分析,这两个台基,可能是通天台遗迹。在西台基西南侧5米处,有一圆锥形小夯土台基,高6、底周约60米,内有大量烧渣和残砖瓦,其南侧西36米处,有一略呈长方形的夯土台基,高5、底周64米,台中部和底部夯土中出土有石块和铺地砖,这两座较小台基,可能是通天台的附属建筑。 在两座大型台基南240米处,发现东西走向的白灰面墙壁,残高0.5,长4.25米,附近有东西对峙的白灰面墙两道,残高0.35米,距地表0.7米,东西两墙间距2.70米,墙下发现柱洞痕迹。两道东西对峙的墙壁,可能是一处回廊式建筑遗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