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郑国渠的渠首位于仲山西麓的瓠口(今泾阳县王桥乡船头村西北),流经今泾阳、三原、阎良、富平、临潼、渭南、蒲城等地,最后入洛河,全长约150多公里。郑国渠从引水口至灌溉干渠,修有宽15至20米,高3至5米,长达6公里的引水渠堤。现在的王桥乡船头村西北泾河东岸上,还保存有引水渠故道的遗迹。总干渠上还修有退水渠,宽度与引水渠基本相等,其作用相当于现代水利工程中的溢洪道。今郑国渠和白渠渠道遗址之北还有宋、元、明、清和民国时期所修的渠道。
直道遗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北御匈奴,3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这就是有名的秦直道,它由大将蒙恬监修,数年而就。 秦直道长1800里(合今1400余里),南起云阳秦林光宫(汉之甘泉宫),其遗址在今淳化县的梁武帝村,北到河套九原郡治(今内蒙古包头市西)。 直道从云阳开始,经甘泉山子午岭北上,过旬邑县子午岭主脉黄陵县艾店“圣人条”、甘泉定边,然后向东北进入鄂尔多斯草原,过乌审旗北,东胜县西南,在今昭君坟附近过黄河,最后到达九原郡治,它是由秦都咸阳到九原郡最近的道路,军事上意义重大。
发现的秦直道最宽达50余米,转弯处最大半径50—60米,一般路宽30—40米,路基坚实夯打坚硬,坡度平缓,部分路面坡度仅为7度。陕北境内的直道,基本上是沿山梁而行,形成所谓的垭口,有的地方为取直捷则“堑山堙谷”修建道路,在甘泉县境就曾发现过为渡过洛河修桥时所留下的引桥桥墩痕迹,夯土层历历可见。 在直道沿途有众多的驿站馆舍,基本上接近于十里一亭的记载,同时,为配合始皇出巡的需要,还建有供其停驻的离宫别馆。1986年在旬邑县境子午岭上的秦直道遗址附近,发现了一座大型的秦代建筑遗址,距陕甘交界的“调令关”约1600—2000米,其所在山梁叫大古梁,遗址位于一片近四十亩的葫芦状险要台地上,占地约70万平方米。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秦代建筑材料,残瓦碎片俯拾皆是,经调查试掘,发现保存有高约60厘米的隔墙,室内外地面先经夯打,然后用料礓石粉打磨光滑,非常坚硬。此遗址可能是秦直道上的离宫别馆之一。 直道修建的主要目的是北御匈奴,其次也促进了南北间经济的交流。它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开始修建,到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死时已基本完工,在长达千余里的复杂的地形基础上,用简单的工具,在仅仅两年半的时间内,要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有人把它与举世阄名的长城相提并论是并不过份的。 汉长安城遗址 位于今西安市西北约3公里处,在西汉200多年中,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1956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勘查和发掘了城墙、城门、武库及城外的礼制建筑。 长安城平面近于方形,总面积36平方公里,城墙全用黄土夯筑,原高度在12米以上,今存0.8米至2米不等,基部宽度12—16米。墙外有壕沟,宽约8、深约3米。城东墙长6000、西墙4900、南墙7600、北墙7200、周长25700米,合汉代62里强,为了把先修的宫殿建筑都包括在内,城垣顺地势曲折、偏斜,南像南斗星,北像北斗星,故称“斗城”。 全城共12门,东面自北而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自东而西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北面自西而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西面自北而南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每门有3个门道,宽6米,恰好等于当时4个车轨的宽度。正如文献记载的所谓“三涂洞开”“方轨十二”。除霸城门、覆盎门、西安门、章城门以外的其它8个门都有1条大街通往城内。全城共有8条大街,互相交叉会合,形成许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安门大街长达5500米,洛城门大街长850米。各条大街宽度基本在45米左右,其间有两条排水沟将全街分成三道,中道宽约20米,称“驰道”,专供皇帝行走,两侧各宽12米,供其他人行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