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发掘面积6000平方米,发现房屋基址、窖穴、灰坑、陶窑等遗迹和墓葬200多座。 周原遗址 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其中心在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历史上的周原范围北至岐山,南临渭水,东到今武功,西到今凤翔、宝鸡一带。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本世纪50年代后期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此调查、试掘。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西北大学、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联合在此进行一系列规模较大的发掘。时至今日,周原的考古发掘已经获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主要包括:对几处西周建筑基址的系统发掘;窖藏和墓葬中出土了成批的青铜器物;遗址中所见的大批刻辞卜骨;出土了其它一些具有珍贵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遗物。 一、凤雏甲组建筑基址和召陈建筑基址。凤雏甲组建筑基址,是一处由庭堂、室、塾、厢房和回廊组成的台式建筑遗存。基址位于岐山县凤雏村南,1976年2月由陕西省周原考古队进行发掘。基址南北长43.2米,东西宽32.5米,面积1469平方米。正门(朝南)之前横筑一长4.8米的门屏,门的两边是东西塾,各有三间。入门即为庭,面积约222平方米。中庭后即为主体建筑殿堂,共6间,各宽3米,进深6米,四周回廊环绕。殿堂后面是后庭,分为东西两个小庭,各为63平方米,有过廊和前后建筑相连。基址最里为5间后室,面宽23米,进深3米。后檐墙与东西厢房的后墙相连,使整个建筑通为一体。厢房筑于东西两边,对称排列,各8间,通长42米,进深6米。 从发掘的遗迹来看,凤雏村甲组建筑基址墙壁以黄土夯筑。室内地面和墙的表层用“三合土”(黄土、熟石灰和沙的混合物)抹成,平整光细而坚硬。建筑的屋顶大约为主柱和横梁组成的框架结构。梁上列椽、檩,屋面置芦苇和草泥,施有瓦。在西厢2号房中发现两个窖穴,出土了大批甲骨。
基址下的排水设施很讲求科学性,特别引人注目。各处建筑的檐前位置铺有卵石散水,以防止檐前地面被屋面流水冲刷。整个庭院又有中庭和后庭两组排水系统。中庭排水道设在东塾第三室下,在宽0.6米、深0.9米南北走向的小壕沟内由六节陶水管套接而成。沟内填土夯实,防止管道移动。向外的道底,是以卵石砌成。后庭排水道以其地势在过廊和东厢第6间房下向外。这样,西庭雨水先经水道流入东庭,再由东厢下水道流入东侧大沟内。后庭排水道侧面和底部均以大卵石砌成,上盖以棚木,再以土夯实。基址中出土了大量筒瓦、板瓦、瓦当、瓦钉等建筑材料和灰墙皮、红烧土等遗物遗迹。 经测定,这一建筑基址距今3000多年。其年代相当于西周中、晚期。这类大型建筑,很可能是当时贵族的宅院,也有人认为是周人的宗庙或宫殿建筑。 召陈建筑基址是1976年3月在扶风县召陈村发现。基址共有15处,其中以三处(F3、F5、F8)保存较为完整,并经过发掘规模也较大。F3的夯土台基残高0.75米,东西长24米,南北宽15米。基址东西向排列着七排柱础,中间3排间距5.5米,西侧两排间距3米。中间3排由南到北排列着5个柱础,两侧2排各有6个柱础。F8的夯土台基残留0.76米,东西长22.5米,南北宽10.4米。其四周有卵石铺成的散水。基址上每间隔3米从南到北列有4排柱础,由东到西有8排柱础,两道夯土墙将基址分为三部分。F5南半部已遭破坏,仅存北半部分,东西长28米,南北残宽8米,东西排列9个柱洞,南北排列4个柱洞。 周原的这两处西周建筑基址中出土了大批建筑材料,数量最多的是板瓦、筒瓦,另有一些半瓦当。瓦和瓦当有大、中、小型之分。板瓦饰绳纹,部分带瓦钉,用之于固定;筒瓦饰三角纹或雷纹;瓦当均为半圆形,其中有部分回纹。这批瓦和瓦当,是当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瓦类建筑材料。 二、青铜器。 近几十年来,周原地区的墓葬和窖藏中陆续出土了成批青铜器。主要有以下几起。 庄白一号窖藏。1976年12月在扶风县法门公社庄白村南发现。窖藏器物103件,是建国以来出土铜器数量最多,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批。其中74件铸有铭文,主要是微氏家族四代所铸的铜器,史墙盘有铭文284字,记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功业和史墙的家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许多器物的造型和纹饰极为精美。如折觥的盖前成羊首,后为大兽面,通体遍雕夔龙纹,形制颇为别致。刖刑奴隶守门鼎,形似屋室,门扉铸一刖刑奴隶,反映了西周刑罚的残酷。此外如商尊、商卣、折方彝等一大批器物,都有珍贵的观赏价值和史料价值。 董家村窖藏。1975年2月发现在岐山县岐山南麓的董家村西150米处,窖内共出土37件青铜器,其制作时代由穆王至宣王时。其中有铭文者30件,史料价值很高的有卫鼎、卫盉、等。 铭文是我国最早的一件诉讼判决书,是古代重要的法律史文献。九年卫鼎记恭王九年裘卫与矩以物换地的史实。卫盉也有类似的记载。董家村出土的这批器物铭文是研究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关系的重要资料。 1960年,扶风县齐家村南的窖藏发现了39件铜器,其中几父壶、柞钟、中义钟、中友父簋、白邦父鬲等28件铸有铭文。1963年,又在齐家村东发现了日己方尊、日己方彝、日己觥等器物。1960年,扶风召陈村发现的散车父器等19件器物。1974年,扶风强家村的师臾钟、即簋等7件器物。1978年,扶风齐村发现的即簋等器物,都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珍贵青铜器。 三、甲骨卜辞。 1977年夏和1979年春,陕西省周原考古队在发掘岐山凤雏西周建筑基址时,在房内发掘了两个窖穴,出土了大批西周时期的甲骨。这些甲骨共计17275片,包括卜甲16371片,卜骨687片,其中刻字292片。后来在扶风县齐家村发现了刻字大龟版1块,牛肩胛骨5片。这样,周原遗址总共出土刻字甲骨近300片,总字数1009个,有不同的单字360多个,每片字数多少不一,少则一字,多则30余字,内容有卜祭、卜告、卜年、卜出入、卜田猎及人名、地名、官名、月象及其它内容共十大类。时间大都为武王灭商前后。 周原甲骨卜辞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对于确定周原的性质和研究周人历史至关重要。它与殷墟卜辞一样,都是历史研究和古代文字研究的珍贵资料。 除上述三项之外,周原地区出土了大批制作精美的西周玉器、骨器等物,形式庞杂,数量惊人,其中虽有一部分为实用工具,但数量最多的是当时的装饰品,反映出周人的审美意识。 丰镐遗址 在今西安西南的沣河两岸。据史料记载,文王都丰,在河西;武王都镐,在河东。本世纪40年代起,徐炳昶、石璋如等人就曾在沣水两岸进行过田野调查。50年代至今,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管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管会对这里的勘察和发掘一直不曾中断。迄今,已基本确定了丰京和镐京的大体范围,发掘出几十处西周建筑基址和数百座墓葬,清理了多处青铜器窖藏,获得了一批珍贵青铜器和其它文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