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铁像 其一:丈八寺卢舍那大佛,位于麟游县丈八乡丈八寺内的卢舍那佛殿。为一铁铸造像,金承安元年(1196)至二年(1197)铸成,是今宝鸡境内罕见之铁铸大型佛像。 造像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部分为束腰铁座,其上有铸文,记载地方官绅及善男信女施舍以及在寿圣北寺铸佛等事。中部铁芯泥塑莲座。上部为卢舍那佛像一尊,结跏趺坐,双手合握于胸前,身着袈裟,高肉髻,面部丰满。通高5.1米,佛像高1.7米。 该寺位于山顶,三面临悬崖,寺向南的一面连通土岭,地势险峻。寺内原有建筑多座,多已被毁,大佛现存大殿,其殿亦行将倒塌。1988年市文物普查队发现这一重要文物,建议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文物局已拨款对大殿开始做整修以保护这一珍贵文物。现已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二:凤翔县城关东街窖藏出土(宋)。深目高鼻,嘴半张,头系花冠。冠为半圆形的片状,正面雕出花枝叶纹,中间尖高,两边斜底,仅护住额上,以软带系结于脑后。头顶有圆球形发髻。上身着铠,褶裙至膝部,腹圆鼓。右手伸出,作空握状;左手自然下垂,搭于左膝。左腿平直盘曲,右腿垂地。足蹬尖靴,脚踏平板,神态端庄,作诵说状,背部有一圆孔。通高82厘米,重28公斤。 其三:凤翔县城关东街窖藏出土(宋)。高鼻,圆目,嘴角斜下抽,头系花冠,脑顶有圆球发髻,直身端坐。身着铠,裙及膝部,足蹬尖靴,双肘下垂,搭于膝上,左手作半握状。掌心向下,右手反掌伸出,作托持状。背有一圆孔。通高73厘米,重28公斤。 其四:凤翔县城关东街窖藏出土(宋)。头戴盔,盔顶有缨。双眉突隆,眼圆睁,嘴角稍下斜。通身着铠,铠甲鱼鳞栉比排列,上有筩袖,下有膝裙护住双腿,腰系一道带,足蹬尖靴,下踏圆形圈垫,双肘垂搭于膝上,右手反掌向上,五指直伸,左掌心朝下,手中握一圈状物。通高73厘米,重32公斤。 其五:凤翔县城关东街窖藏出土(宋)。头戴盔,上有缨,高鼻,圆目。身着铠甲,裙垂于膝,双腿屈回,双足交叉,作盘坐状,左肘自然下垂放于腹、腿之间,手作半握状,右肘直伸搭右膝。左膝下压一猴,像背有一穿孔。通高68厘米,重28公斤。 其六:凤翔县城关东街窖藏出土(宋)。双眉突隆,大眼圆睁,高鼻,嘴两边下斜,头戴花冠,脑顶有球形发髻。上身裸体,胸、腹肌暴起,双臂环抱胸前,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腕部各戴一镯。腰系短裙,护至膝上。直身端坐,右脚蹬地,左腿残,背有一圆孔。通高73厘米,重21公斤。 其七:凤翔县城关东街窖藏出土(宋)。头戴花冠,顶有球形发髻。身、首扭向左后方。双目圆凸,嘴大咧。左胳膊直伸左上方,右臂屈肘,双腕带镯,手半握,双手伸出方向及眼观方向在同一点上。上身裸体,腰间系裙至膝上。右腿残,左腿垂地,右膝上爬一蝎子。胸前正中有圆孔。通高67厘米,重30公斤。 其八:凤翔县城关东街窖藏出土(宋)。头戴花冠,脑顶有圆形发髻,双目圆鼓,嘴平闭。上身裸体,肌肉暴起,双手抱于胸前,双腕带镯,手半握,腰间以带系裙,垂至膝上。双腿均残,身后有圆孔。通高73厘米,重25公斤。 其九:凤翔县城关东街窖藏出土(宋)。头戴花冠,双目圆睁,眉隆起,高颧骨,嘴角两边斜下抽。胸部栉比排列甲片,左臂及胸以下残缺,右臂屈向胸前,衣褶甚显。残高38厘米。 其十:眉县出土(明)。圆脸,面带微笑,高肉髻,宽衣缚带,盘坐于莲花宝座上。座背面有铭“嘉靖十三年铸”。通高36厘米。 (二)铁器 权 宝鸡市博物馆藏(金)。椭圆形,上有方形环钮,下有半球形平底,上铸“正隆六年”四字。通高11.1厘米。 箕 市郊卧龙寺汉墓出土。前宽,后窄,三边高直,后有把。长20.5厘米,前宽16.6厘米,后宽12.8厘米。 铜铁机轮 扶风县城关镇西官村窖藏出土。圆铁中轴,两边有三角形铁壁,内包一铜齿轮。中轴与臂用圆形铁堑圈相铆,臂内有二铁芯,两臂内中轴两端各套一铜螺旋式皮带轮,轮上各一圆形穿孔。轴长22.2厘米,径1.8厘米,臂残长27(23)厘米,底边宽3厘米,厚1.5厘米。齿轮径5.8厘米,皮带轮径5.2厘米。 制动器 扶风县城关镇西官村窖藏出土。形似镢状,顶部有使用所留下的弧形痕迹,痕迹与齿轮正好相合,末端有铆孔,长方形,内有一铆芯。长9.2厘米,宽4厘米。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