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献殿 为城隍庙建筑群立体建筑之一,位于中轴线北部中间。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万历四十二年(1614)增修,清代亦多次重修,现表现为清代风格。座北向南,东西18.13米,南北11.7米。面阔5间,进深3间,廊深2.73米。柱径0.33米,柱高3.8米。台基高0.8米,砖包土坯墙。前檐斗拱共15朵,均为一斗四升,五架梁,前后檐均带单步梁。硬山顶,琉璃瓦脊,施鸱吻,中有子牙楼。灰板瓦,花草纹勾头滴水,全覆兽面当筒瓦。山墙外壁上方镶有琉璃浮雕式云龙图案。格扇门,直棂窗。彩绘系新作。 正殿 为该庙最大的建筑。位于中轴线北部,献殿之北,用料巨大,结构复杂,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07),后于嘉靖十三年(1534)失火而重修。座北向南,东西19米,南北14.25米,前檐山墙内壁东西各嵌二块重修碑。面阔5间,进深3间,廊深3.7米。柱径0.53米,柱高4.1米。台基高0.4米,砖包土坯墙。前后檐各施斗拱15朵,均为一斗四升。檐廊单步梁,梁及空间有复杂的斗拱结构,斗拱受力承重是此建筑特点之一。七架梁,前后檐带单步梁,庑殿顶,镂空花草龙纹硫璃脊,施龙首吻,灰板瓦,龙纹勾头滴水,全覆龙纹当筒瓦,格扇门,直棂窗。 寝殿 为其主体建筑之一,位于中轴线最北端,清代建筑风格。座北向南,面阔8间(原为9间),进深2间。柱径0.32米,柱高3.45米。台基高0.34米,均为一斗二升。五架梁,后檐带单步梁。硬山顶,镂空花草瓦脊,灰板瓦,有勾头滴水。 此外,还有东、西配殿各面阔3间,进深2间;东、西厢房各面阔7间,进深3间,均为清代建筑风格。 附属文物,有清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戏楼碑,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重修城隍庙碑,清光绪五年(1879)重修城隍庙碑,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重修城隍庙献殿碑,明重修城隍庙两庑碑等碑石数通及其它附属文物。 四、周公庙 位于岐山县庙王村。建筑群占地南北400米,东西173米,座北向南。主要建筑依中轴线南北依次排列,附属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东西对称排列。另有一部分建筑偏处于东北角,现存建筑有魁星楼,乐楼,东西戏楼,周公、召公、太公的正、献殿及彩云楼,姜嫄正、献殿,后稷正南殿,郊媒殿,三霄殿,东岳大帝殿,玉皇殿等,还有13孔塑有神像的窑洞。从大门至姜嫄殿地势缓坡而上,从后稷献殿向北均在半山坡上。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布局合理,气势宏伟。据岐山县志及庙内碑文记载,周公庙创建于唐武德初年,以后历代均有修葺,清代尤甚。现所有建筑都基本为清代风格。其典型建筑有: 东戏楼 为清代建筑,位于周公庙内南部,座南向北。东西7.5米,南北7米。前面有广场,面阔3间,进深2间。柱径0.43米,高3.62米。台基高1.34米。砖砌墙,前檐有斗拱七朵,为一斗三升,为柱头斗拱和明间、补间斗拱。五架梁,硬山式屋顶,施灰布板、筒瓦,檐有勾头滴水,无门窗,前檐下及檐柱上有木雕鱼龙及花卉。 西戏楼 为清代建筑。东西9米,南北8.2米,位于周公庙内中轴线以西南部,座南向北。面阔3间,进深2间。柱径0.35米,柱高3.8米。台基高0.35米。前檐有柱头斗拱和补间斗拱,为一斗三升。三架梁,后檐带单步梁。硬山顶,屋面施灰色布纹板筒瓦。檐上有勾头滴水,中部用格子门将其分为台前台后两部分,中间内凹两侧各有一小门,台上改做库房。 周公献殿 位于中部,在中轴线上乐楼以北,座北向南。东西15.56米,南北10.05米,为该庙内的主体建筑之一。从庙内碑文可知创建不晚于唐初,以后屡有修葺。现存的建筑前后檐及门窗均已改造,唯梁架保持清代风格。面阔5间,进深4间。柱径0.38米,柱高3.8米。台基高0.12米。砖砌墙,前后檐均有斗拱,为一斗三升,系柱头与补间斗拱明间补间两朵,次间补间各一朵。七架梁,悬山顶,施布灰板筒瓦,檐部有勾头滴水。飞脊“孔子殿”居中,两侧为麒麟,象天马鱼鸽仙人等,两端有兽吻,镂岭花草瓦脊。 太公献殿 位于庙中部的周公献殿东侧,座北向南。东西9米,南北7.4米。据庙中碑文载为明代创修,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门窗均已改造,梁架结构保持清代风格。面阔3间,进深2间。柱径0.32米,柱高3.6米。台基高0.12米。砖砌墙,前后檐柱头的补间有斗拱,均为一斗三升,明间补间各有两朵。五架梁,硬山顶,施布板筒瓦,檐部有勾头滴水。 召公献殿 位于周公献殿西侧,座北向南。东西9.18米,南北7.6米。据庙内碑文载,创建于明代,明清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门窗均被改造。面阔3间,进深2间。柱径0.4米,柱高3.6米。台基高0.12米。砖质墙,前后檐均有柱头和补间斗拱各两朵,均一斗三升。五架梁,悬山顶,屋面施灰色布纹板瓦,檐部有勾头滴水。 玉皇殿 位于庙内东北角,座北向南。东西11.5米,南北8.3米,始建年代不详,现保持清代建筑风格,前后檐墙与门窗均已改造。面阔3间,进深2间。柱径0.35米,柱高3.3米,无台基。砖质墙,前檐有柱头与补间斗拱,均一斗三升。三架梁,硬山顶,龙凤花草镂空通脊,施小灰色布纹瓦。 后稷正殿 位于中轴北端,座北向南。东西10.05米,南北7.05米,为主体建筑之一。据庙内碑文可知始建于清代,后有修葺,现墙体,屋顶均已改建。面阔3间,进深1间,柱径0.24米,柱高3.42米。无台基,砖砌墙,无斗拱,三架梁。 西茶社 位于姜嫄正、献殿西侧,座西向东。南北13米,东西6.9米。始建年代不详,门窗均已改造,现为清代建筑风格。面阔4间,进深2间。柱径0.24米,柱高3米。土坯墙,无斗拱,三架梁,硬山顶,镂空花卉通脊,施灰色布纹板筒瓦,有勾头滴水。 大帝殿 位于东北角,座北向南。东西9.6米,南北7.5米。始建年代不详,现保持清代风格。山墙屋顶均已改造,面阔3间,进深2间。柱径0.3米,无台基。砖砌墙,无斗拱,三架梁。 东庵 位于中部偏东,座东向西。南北10.1米,东西9.7米。始建年代不详,现在建筑保持清代风格,前后檐均已改造。面阔3间,进深3间。柱径0.34米,柱高2.9米。砖砌墙,前檐柱头和补间有斗拱,均为一斗三升。五架梁,硬山顶,镂空花卉通脊,施灰色布纹板筒瓦,有勾头滴水。 东茶社 位于周公庙姜嫄正、献殿东侧,座东向西。南北13.25米,东西7.2米。始建年代不详,现保持清代建筑风格,门窗已经改造。面阔4间,进深2间。柱径0.24米,柱高3.02米。土坯墙,三架梁,硬山顶,镂空花卉通脊,施灰布板筒瓦,檐部有勾头滴水。 二号彩云楼 位于西侧,座东向西。南北8.45米,东西7.2米。始建年代不详,经过改造,现保持清代建筑风格。面阔3间,进深1间。柱径0.4米,柱高3.4米。砖砌墙,斗拱已毁,三架梁,硬山顶,施灰色布板筒瓦,有勾头滴水。 三号彩云楼 位于西侧,座东向西。南北15.5米,东西7.4米。建筑年代不详,经过改造,现保持清代建筑风格。面阔6间,进深2间。柱径0.34米,柱高3.38米。砖砌墙,斗拱已毁,三架梁,硬山顶,镂空花卉通脊,施灰色布板筒瓦,檐部有勾头滴水。 郊媒殿 位于东北部,座北向南。东西10.05米,南北10米。始建年代不详,现保持清代建筑风格,门窗已改造。面阔3间,进深3间。柱径0.26米,柱高3.14米。砖砌墙,前檐柱头与补间有斗拱,均为一斗三升。七架梁,硬山顶,镂空造花通脊,屋面施灰色布板筒瓦,饰有勾头滴水。传说此殿为柴妃女娲所建。 后稷献殿 位于中轴线偏北部,座北向南。东西10.05米,南北5.05米。创建年代不详,现仍保持清代建筑风格,门窗有改造。面阔3间,进深1间。柱径0.22米,柱高2.95米。台基0.62米。砖砌墙,无斗拱,三架梁,硬山顶,施灰色布板筒瓦,有勾头滴水。 姜嫄献殿 位于稍后部的周公殿之后,姜嫄殿之前,座北向南。东西10.7米,南北7米。据庙内碑文知始建于清代,后有修葺,无前后檐墙。面阔3间,进深1间。柱径0.23米,柱高3.15米。台基高0.4米。砖砌墙,无斗拱,三架梁,硬山顶,镂空花卉通脊,施灰色布板筒瓦,有勾头滴水。 姜嫄殿 为该庙主体建筑之一。位于周公殿之后,处中轴线略偏北部,座北向南。东西18.25米,南北8.3米。创建年代无考,庙内碑文称道光时已有,并有修葺,民国仍有补修,现存为清代风格。面宽5间,进深2间。柱径0.2米,柱高3.05米。台基高0.9米。砖砌墙,前檐有柱头斗拱和补间斗拱,均为一斗三升。三架梁,悬山顶,镂空花卉神兽通脊,施灰色布板筒瓦,有勾头滴水。门窗已改造,彩绘为新作。 召公正殿 位于周公殿西侧,为该庙主要建筑之一。座北向南,东西10.65米,南北11.2米。据庙内碑文记载,此殿始建于明代,以后屡有修葺,前后檐已改造,现存为清代建筑风格。面阔3间,进深4间。柱径0.48米,柱高3.4米。台基高0.93米。砖质墙,前檐有柱头斗拱与补间斗拱,明间补间一朵,次间补间两朵,均为一斗三升,五架梁,硬山顶,琉璃莲花通脊,施灰色布板筒瓦,有勾头滴水。 太公正殿 位于中轴线中心,周公正殿东侧,为周公庙主要建筑之一。殿座北向南,东西10.6米,南北11.8米。据庙内碑文可知,此殿始建于明代,后屡有修葺,现存为清代建筑。面阔3间,进深4间。柱径0.5米,柱高3.4米。台基高0.5米。砖质墙,前檐有柱头斗拱,均为一斗三升。五架梁,悬山顶,花卉雕刻通脊,屋面施板筒瓦,有勾头滴水。明间为四扇格子门,雕花卉,次间为六扇格子窗,前檐彩绘为新作。 周公正殿 位于中轴线中部,为周公庙主体建筑的中心建筑。殿座北向南,东西19.6米,南北10.3米。据庙内碑文可知,始建于唐初,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所建,前后檐墙均经过改造修整。面阔5间,进深4间。柱径0.4米,柱高3.54米。台基高0.75米。砖质墙,前檐有柱头斗拱各一朵,补间斗拱各两朵,均为一斗三升。五架梁,悬山顶,龙凤花卉镂孔通脊。中间有“孔子殿”,两边有麒麟、大象等饰物,屋面施灰色布板筒瓦,有勾头滴水。明次间均为四扇格子门,檐下有彩绘,多有脱落,可辨为花卉人物。 一号彩云楼 位于周公庙西侧,座东向西。南北15.5米,东西7.3米。始建年代不详,曾经过改建,目前大体保持清代建筑风格。面阔6间,进深2间。柱径0.36米,柱高3.42米。无台基,砖质墙,斗拱已毁,三架梁,硬三顶。镂空花卉通脊,施灰色布板筒瓦,有勾头滴水。 庙内的附属文物,主要为5通石碑。 《重修姜嫄圣母正殿碑》 清代记事碑。碑文记述了重修姜嫄圣母殿之经过,内有同治元年(1862)回乱之事。其文18行,满行40字,为张应午撰文,冯辅汉书丹,同治十三年(1874)立石。 《姜嫄圣母布施修理碑》 碑文记载自道光十三年(1833)起修建姜嫄殿楼、阁、亭、路和捐银人及其数额诸事。楷书6行,每行43字,王文德撰书,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立。 《重修卷阿碑》 碑文记述了卷阿周公庙诸多殿堂重修、翻修、增修等事。共12行,行48字,薛成兑撰文,董岐周书丹,民国25年丙子清知月谷旦。碑阴为历年重修、创修、记事和卷阿八景,贡生周之题。现存周公庙碑亭内。 《重修卷阿三清洞碑》 碑文记叙卷阿三清洞的位置,经多年失修与已修葺的周公庙洞不类,后有主持张永郎兴工修葺之事。共12行,行29字,王汝钧撰文,庞壁书,道光八年(1828)九月立。 《重修卷阿周公庙碑》 碑文记叙了周公庙的历史沿革及历代修葺概况。共11行,每行45字,张大耕撰书,清咸丰元年(1851)立。 五、太白庙 位于太白县嘴头镇拐里村。建筑座西向东,东西73.9米,南北43.8米。传说其庙修建较早,但具体年代不详。据庙内碑文记载,其中关圣殿建于明末,又传说这里建筑较多,但保存下来的为关圣殿、太白殿、药王殿、两献殿、过殿、僧房,其它如钟楼、乐楼、山门、火帝殿、财神殿等建筑已毁。主体建筑以中轴线南北对称排列,大部分建筑基本上为清代风格。典型建筑有以下两座。 关帝殿 座西向东,东西6.79米,南北10米。初建于明,咸丰年间重修。面阔3间,进深2间。檐柱径0.3米,高3.48米;明柱径0.25米,高3.6米。无台基,砖包土坯墙,前檐有斗拱10朵,每朵一斗六升。五架梁,带单梁,硬山顶,屋面施灰色布板瓦,有勾头滴水。斗拱只挡及檐下有动物、花卉等彩绘。 献殿 为清代所建,座西向东,南北9.6米,东西6.3米。面阔3间,进深3间。柱径0.3米,柱高2.88米,廊深1.05米。砖包土坏墙,前檐有斗拱七朵,为一斗六升。三架梁带单梁,硬山顶,屋面施灰板筒瓦,有勾头滴水,花脊拆除,门窗已改造。斗拱间只有三国人物故事彩绘,檐下有花卉鸟兽等彩绘图案,线条流畅,人物造型生动。现该殿已做学校教工宿舍用。 庙内文物有石碑2通。 《创修关帝庙碑》 碑文记述了创修庙宇的目的和经过。文为揩书9行,每行43字,李铣等撰文,清咸丰六年(1856)立。 《奠安生民碑》 碑文赞颂了关王的功德,记述了修建关王庙的意义及规模。党崇雅撰文,沈珪书丹,崇祯元年(1628)九月立石。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