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先秦陈仓石鼓及石鼓文 据载,唐初石鼓出于陈仓之野,唐代大诗人杜甫称之为“陈仓石鼓”。 其上篆刻文字古朴深邃,又因年代久远,文字剥蚀,辨认困难。唐代大学者韩愈谓其“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嗟余好苦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北宋诗人苏轼亦说“细观初以指画肚,俗读嗟如钳在口”,“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唐人勉强辨识,故谓为周宣王之刻石。对此宋人初疑,近代学者确认为秦刻石。 石鼓上的篆刻文字,为四言古体诗,每鼓刻一首,章法与《诗经》同。诗的内容是记载秦国国君的一次游猎祭祀活动的全过程,对秦史研究、古文字、古地名、动植物品种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故被视为国宝。 石鼓自唐代发现以来,曾被移置多处。唐至德二年(757)被迁凤翔城南,元和十三年(818),郑余庆(凤翔府尹)搬置凤翔城内孔庙中。五代之乱,石鼓散失。北宋司马池知凤翔府,又索求到九面置于府学。北宋皇佑四年(1025),向传师从民间找回一面亡鼓,然上部已被削去,用作农家米臼,每行仅存四字,断续不成文。北宋大观年间,又迁往京师开封,皇帝诏用金涂抹,以防摹拓。宋室南渡后,金人又迁置燕京(今北京),剔去涂金。元、明、清均置于国子监。抗战期间,为防不测,徒置四川,其被运经宝鸡时,因出土地点关系,曾在火车站停放两天,供地方人士瞻观。抗战结束又复还北京,至今仍珍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