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已发现的有城内姚家岗春秋宫殿、马家庄春秋宫殿和铁沟、高王寺一带宫殿三大宫殿区以及城郊宫殿遗址。 姚家岗春秋宫殿遗址 位于雍城中部偏西,距雍城西垣约500米,当地人称此地“殿台”。遗址东部已被破坏,北部未及清理,仅发现西南部分。残存夯土基东西长8.9米,南北宽2.8米,厚1~1.2米。西高东低,上有夯土墙两段,南墙残长3.06米,宽0.96米,残高0.1米;西墙残长2米,宽0.8米,残高0.2米。在该墙北端有一拐墙伸向西,似为缺口。距夯土基西边0.6米,平行铺设石子散水一道,残长3.6米,宽1.2~1.4米;夯土基南亦平行铺设石子散水一道。两条散水厚度均在0.4米左右,多用白色河卵石,铺设极密。根据《秦本纪》记载推断,姚家岗宫殿就是秦康公、秦景公居住的雍高寝。 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 位于马家庄北约0.5公里的台地上。座北朝南,方向北偏东20度,平面为长方形,南北残长约76米,东西宽87.6米,面积约6660平方米。由大门、中庭、朝寝、亭台及东西厢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四周有围墙环绕,形成一个全封闭的建筑群。布局井然有序,规矩整齐。 大门 门道居大门正中,面阔3.35米,残存进深6.95米,为一长方形甬道。南端有东西的凹槽门限。踩踏面贯通门道中部,其东西侧各有柱洞一列,基本相互对应。 东西塾 在门道两侧,形制基本相同,相互对称,平面呈现长方形。东塾进深3米,面阔3.6米;西塾进深3.2米,面阔3.5~4.6米。另有东西半塾左右对称地配置在东西塾两侧,形制基本一致,平面呈长方形。 回廊 有东、西、南、北四部分。门道由其中部通过。有柱洞留存。东廊进深1.62米,西廊宽1.62米,北廊宽1.8米,南廊已毁。此外,在朝寝的四周和东西厢的四周亦各设有回廊。三处回廊形制基本相同,大小有所差别。 散水 在三处回廊之外均设有散水,平面略呈长方形,内高外低,略有倾斜。均由河卵石铺成。 中庭 位于大门北面,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34.5米,东西宽30米。中部略凹,四周稍高出。在中庭南部,有东西向夯土路面一条,宽1.5~2.2米。 朝寝 平面呈形,两侧前突。东西面阔20.8米,南北进深13.9米。正中内收处为前朝,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三间;其后是后寝,为封闭式长方形。室内阔5.75米,进深3.75米。寝室内东北角有圆形灶坑;朝寝两侧突出部分是东西夹室。与北室间有隔墙。均有门分设在朝堂的东西墙上,可由朝堂出入;朝寝之后半部设有三门,有三宅,称北三室。 阶 在前朝东西两次间的散水处设有石阶,系用近长方形的麻石铺成。两阶各南北长2米,东西宽2.2米。 亭台 建筑在朝寝之北。平面呈长方形,宽5.4米,长3.8米,残高0.09米。四周无檐墙,四角各有角柱一对。门柱与北三室中门相对。 东西厢 位于朝寝建筑及中庭的东西两侧。布局、形制、规模,东西基本一致。其形制相似于朝寝建筑。东、西两厢,均由前堂、后室、南北夹室、东(西)三室及回廊、散水等部分组成。 围墙 东墙现存两段,通长55.9米。南段现存东墙中门缺口,北段现存东墙北门缺口。西墙亦现存两段,通长71.1米。北段有一长2.7米的缺口,是西墙北门,与东墙北门相对称。南墙、北墙现仅存少部分墙段,西墙相交之处为直角。 排水设施 在西厢以北、亭台建筑以西的空地上,铺设有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陶水管一列。全长6.9米,由竖向管道1节、横向管道9节组成。陶水管每节长0.7~0.77米,大端直径0.28~0.33米,小端直径0.24~0.25米。东厢南散水,东端以南有长方形土坑一个,坑底西侧有竖向陶水管1节,其下端与由西向东排列的横向水管一列垂直相交。 祭祀坑 在建筑群遗址上共发现牛、羊、空、人、车、牛羊、人羊等七类祭祀坑181个。这些祭祀坑绝大多数分布在中庭,少数在东、西厢两侧的空地上,仅有个别在朝寝建筑及东厢内部发现。其中牛坑86个,羊坑55个。 根据遗址祭祀坑中出土的陶器器形、建筑的总体布局及有关史籍的记载初步认为,一号建筑群的建筑年代应为春秋中期,废弃时间应在春秋晚期。其性质应为宗庙建筑。在此基础上,有人参照文献,分别将朝寝、东西厢、亭台建筑、大门、围墙等定名为祖庙、昭庙、穆庙、毫社、都宫门、都宫等。并进一步考证了建筑各组成部分的不同功能。如前朝应为“堂”,“堂”上设席行礼,为宗庙祭祀中重要活动场所。“寝”即室,为藏主接神之处。东西夹室,与史载吻合,当藏秦襄公以下、二宗庙以上各位祧主等等。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