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旬邑黑牛窝石窟 位于旬邑县马栏乡黑牛窝村附近的三水河岸旁。石窟约略分为两类:一类在石崖上,位置稍高,约有数十处,窟小而古,大多已空无一物,非攀登不能上;另一类在河边小路旁,位置稍低,均为方形平顶,窟内面积约三四平方米,损坏严重,亦空无一物。据一窟门外残存的发愿文刻石中“大统五年岁次己未正月”及“十七日庚午造”字样可知,该窟造于北朝西魏文帝大统五年正月十七日,即公元539年2月20日(按:是年正月十七日为“辛未”,石刻作“庚午”,而庚午是十六日,疑是日甲子推算有误)。又从残文中“比丘昙方、比丘法涌、清信士盖阿□”等字样可知,该窟系僧人昙方、法涌及信士盖阿□等人开凿。北朝时当地少数民族卢水胡人中有盖氏,疑此“信士盖阿□”为卢水胡人,并据此推知,卢水胡人是崇佛的。陕西境内北朝石窟发现不多,且主要集中于陕北,有年代题记的更少。故从现有资料看,旬邑黑牛窝石窟当是咸阳境内迄今所见最早的石窟建筑。它的发现,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在黑牛窝北朝石窟下游,各种大小石窟星罗棋布,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堡子湾石窟、蜈蚣洞石窟、赵家洞石窟及马家河石窟等。这些石窟有的可能凿于北朝后期至唐代,有的凿于北宋中期至金代,有的凿于明代,有的为佛龛,有的为道像,有的还存留清代以来的泥塑和壁画。虽然大多曾因作过民居,文化遗存严重损毁,但仍然引起了地方史、宗教史、民族史和美术史研究工作者的关注。 彬县大佛寺石窟 位于彬县水帘乡大佛寺村西兰公路旁,唐贞观二年(628),太宗李世民为纪念豳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坂大战阵亡将士而建。初名应福寺,北宋仁宗为其养母刘太后庆寿时改名庆寿寺。后人因佛像巨大,俗称大佛寺。 石窟依山雕凿,平面呈半圆形,南北13米,东西28米,窟底周长74米,顶高25米。窟内主像为一佛二菩萨。大佛居中,结跏趺坐,肩宽体厚,高约20米。上体穿窟室中心而上。佛两旁菩萨头戴宝冠,衣着华丽,身高均达15米许。窟壁为佛龛,均雕刻大小佛及菩萨等像。计有龛约70个,造像740余尊。窟前有护楼三层,可以登临眺望。此窟规模宏大,造像宏伟,雕饰富丽,技巧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大佛发式作螺髻状,方面垂耳,披衣袒胸,腰下系结佩带两条,盘腿端坐于莲台之上;佛的左手着膝,右臂上弯,手掌向内,手指微屈,作说法状。全身健硕雄伟,姿态自然,面相端严。背景就崖雕刻而成,在靠近大佛的头部周围浮雕坐像7尊,边缘更围绕19个飞天,极富装饰性。 大佛窟西侧为“罗汉洞”窟群,东西向排列四个小石窟,各窟大小不一,西起第三窟壁上浮雕经变故事60余幅,并留有唐宋以来游人题刻;其余三窟,各有佛及菩萨立体造像数尊,亦皆优美生动。罗汉洞窟群以东,为另一窟群“千佛洞”。东西向排列三窟,中窟略小,另两窟较大,均为方形。壁间有浮雕300余幅,另有少数立体菩萨和佛的造像,均栩栩如生。大佛寺石窟为本省现存古代造型艺术中惟一的大型石窟。 淳化金川湾石窟 位于淳化县石桥乡金川湾村西的冶峪河南岸石崖上。窟为唐代所凿。 窟口北向,窟内平面略呈方形,平顶,高7.5米,深5米,宽9米。窟内后壁有半圆雕佛坐像一尊,“文化大革命”中当地农民将佛头打碎,佛座亦遭损坏,残像连座高4.3米,胸宽2.5米。佛像两侧各雕有一尊胁侍像,从残迹看,原像高约2米。大佛凿有背光,涂朱色,作舟形,宽3.4米,高4.8米。其上浮雕7尊跏趺坐佛像,坐于仰莲上,高0.54米,今残存6尊,局部泐蚀不清。 金川湾石窟的突出特点,是窟东西两壁满刻佛经。字大体为1.5厘米见方,均为正书。因经文刻在易风化的沉积细砂壁上,部分石壁表层已成粉末状,一触即毁。 西壁经文分上下7段,每段高0.84米,从内向外直至断裂的洞口,有200余行,每行33字,计约4.5万余字。其经名可见者有:《七阶佛名经》1卷,刻于下段窟口处,残存10余行;《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卷,刻于《七阶佛名经》内侧,周有阴线边栏,高0.86米,阔2.57米;《如来施教胜军王经》1卷,□□施手书,刻于《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内侧。西壁下段以上其余六段均刻《妙法莲花经》,从下往上,依次刻卷1、卷2、卷3、卷4、卷5、卷6,每段1卷,卷2以上字多残缺。 东壁刻文款式与西壁略同。上下亦为7段,每段210余行,每行37字或42字,计约5万余字。其经名可见者有:《明诸经中对根时深发菩提心法》一卷,信行禅师撰;《明诸大乘修多罗内世间出世间两阶人发菩提心同异法》一卷,信行禅师撰;《大集月藏分经略》抄出1卷,信行禅师撰;《佛说大方广十轮经序品》若干卷。 后壁佛像左侧背光沿上刻宋人题记一段,文曰:“济南王致尧、河南刘伯雨、大梁赵重道同游,大观戊子三月廿七日。”西壁正中佛经上刻宋人题记一段,文曰:“郡丞吕致□、邑薄(簿)刘泽□,政和甲午十月二十七日同游。”大观戊子为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政和甲午为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