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饕餮纹鼎 商代晚期。1977年礼泉县朱马嘴商代遗址出土。通耳高77厘米,口径60厘米,腹深83.5厘米,重65公斤。造型古朴,厚重典雅,形体浑大,鼎口有加厚的宽沿,立耳做成曲槽形,足中空与腹相通。口下及足部饰细线饕餮纹。足的外侧及其对应的颈部无扉牙。整体花纹呈单层细线的形式,是同时期青铜器中少见的重器之一。 夔龙方座簋(甲) 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1971年泾阳县高家堡戈国墓出土。通高34.5厘米,口径21.5厘米,腹深13厘米,重6.4公斤。侈口,圆腹,圈足,方座,兽首,双耳,器腹、圈足及耳下均设扉牙,庄重典雅。腹及方座饰两两相对的夔龙纹,圈足则饰前后相逐的蚕纹。 乳钉纹簋 西周早期,1972年11月长武县枣园乡张家沟出土。高17.4厘米,口径25.2厘米,腹深12.7厘米,足径18厘米。平沿,高圈足。口沿下饰平雕夔龙纹,腹部饰斜方格乳钉纹,以云雷纹衬底。器形与纹饰具有商器特征,或为先周遗物。 蝉纹鼎(甲) 西周早期。1970年乾县临平镇出土。通高37厘米,口径29.5厘米,腹深18.1厘米,重7.8公斤,口稍敛,折沿方唇。腹微鼓,立耳。口沿下饰夔纹间以涡纹,细云雷纹填地,并以六道脊棱间隔。腹饰垂叶纹,叶面满布细雷纹,上浮雕蝉状纹,是根部饰饕餮纹,隙间填有细雷纹地。工艺精湛。 弹鼎 西周早期。1972年长武县枣园村出土。通高22.2厘米,口径17.4厘米,腹深9.5厘米,重2.7公斤。立耳,方唇,平沿,分裆高柱足。腹饰饕餮纹,饕餮圆目促鼻,口啖蹄足,以细雷纹填地。外底有烟炱。腹内壁铸“弹乍(作)父辛亚(尊)彝”8字铭文。 天簋 西周早期。1969年10月长武县丁家乡刘主河村出土。通高14厘米,口径19.8厘米,圈足高4厘米。器腹底有一“”(天)字,当为族徽。器上体似盆,口沿宽而外折,腹深而壁微斜,腹侧有一对兽首耳,耳下有小勾珥。底部圈足稍向外侈。颈部及圈足饰兽面纹、云雷纹、饕餮纹及乳钉纹。 簋 西周早期。1982年出土于武功县游凤乡黄南窑村南一土圹墓中。通高17.2厘米,口径24.9厘米,腹深13.9厘米,重4公斤。簋敛口侈沿,下腹微鼓。兽首曲舌形双耳,无珥。口沿下饰夔纹,云雷纹填底,前后置牺首一对。圈足饰夔龙纹组成的饕餮纹,亦用云雷纹填底。腹部饰菱形方格乳丁纹,器内底铸一“”字,当为族徽。保存完好。 三鋬耳饕餮纹鼎 西周早期。1979年淳化县史家原村西周墓出土。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腹深54厘米,重226公斤,是目前已知西周铜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珍品。鼎造型宏伟,纹饰庄重神奇,也是青铜器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件瑰宝。 鼎平沿外折,方唇,与足相应的腹部铸有三个牺首屈鋬耳,牺首促鼻,盘角高耸,并饰卷曲夔龙纹,鋬耳下有勾珥。鼎耳外侧曲体上缘饰夔龙,龙体满布鳞纹,地填云雷纹。沿下饰两两相对三组夔龙,夔龙暴目张口,竖角奋足,鳞身卷尾,云雷为地。两龙中隔短扉,并以扉为鼻呈一饕餮面。饕餮口下饰牛首,饕餮咧嘴奋爪作啖牛之势。足根亦饰带鼻棱的饕餮纹。此鼎体大超重,搬动非易,故附三鋬耳,以便众人用力。 凤纹鼎 西周早期后段。1971年出土于渭城区正阳乡柏家嘴村西。通高20厘米,口径18.6厘米。立耳,柱足,口沿下有一纹饰带,云雷纹作底,饰凤鸟纹,两两相对,共三组。腹内壁铸铭文三字,文曰:“白(伯)乍(作)鼎”。与1971年宝鸡市茹家庄出土的“伯作鼎”(西周早期后段)相似。 楚簋 西周中期。1978年武功县苏坊乡任北村西周铜器窖藏出土。簋通高22.5厘米,口径18.5厘米,腹深11.7厘米,腹径23厘米,重3.7公斤。弇口,鼓腹,圈足下设三小兽足。簋腹侧有兽首衔环双耳。盖冠作圈状。盖沿、器沿及圈足均饰窃曲纹。盖冠内饰团鸟纹。器腹及盖为瓦纹、簋器内底及盖内各铸铭文71字,文曰:“隹(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各(格)于康宫,中(仲)倗父内(入)又(右)楚,立中廷。内史尹氏册命楚:赤市(韍)、(銮)旂,取遄五寽,辞(司)啚(鄙)官内师舟。楚敢(拜)手(稽)首,疐(扬)天子不(丕)顯休,用乍(作)(尊)(簋),其子子孫孫邁(万)年永寳用。”楚簋同时出土甲乙丙丁4件,铭文大体相同。 仲枬父鬲(甲) 西周中期。1962年永寿县好畤村西周铜器窖藏出土。高14厘米,口径19.5厘米,腹深8.5厘米,重2.2公斤。束颈,口沿平折,方唇,平裆,蹄足,腹与足根有脊棱扉牙,腹饰头向扉牙的夔龙纹,并以扉为鼻,组成一组饕餮纹。夔龙、饕餮均有所变异。口沿及内壁铸铭文38字,文曰:“隹(唯)六月初吉,師汤父有辞(司)中(仲)枬父乍(作)寳鬲,用敢鄉(饗)孝皇且(祖)丂(考),用(旂)(眉)壽,其万年子子孫孫其永寳用。”仲枬父鬲同出甲、乙、丙、丁、戊、己6件,铭文大体相同。 仲枬父匕 1962年永寿县店头乡好畤河村出土。柄部平直,柄末端稍宽,面有凤鸟纹饰。中部为扁平长方形,中间有一条纵的凸起直棱,两旁有两条阴文。通长25.8厘米,头部宽5.2厘米,厚0.2厘米,勺部右边较齐直,左边较薄利,似为实用器。勺内有篆书铭文2行,每行4字,文曰:“中(仲)枬父乍(作)匕永寳用”。铜匕制作精巧,保存完好。匕为食器,犹如今之饭匙。与此匕同时出土有铜盂、铜鼎等。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藏“中枬父簋”与上海博物馆藏“中枬父鬲”,当与此匕及同时出土的盂、鼎等,为同一铜器群遗物。 白考父簋盖 西周中期。1962年出土于永寿县好畤村一铜器窖藏中。簋佚,仅存簋盖。盖高4.2厘米,口径21.6厘米,握手圆形中空,高2.4厘米。盖沿外饰窃曲纹一周,上饰瓦纹。重1.14公斤。盖内铸铭文3行,16字。文曰:“白(伯)考父乍(作)宝(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与仲枬父鬲甲、乙二器同时出土。 叔簋 西周中、晚期。1978年武功县苏坊乡任北村西周铜器窖藏出土。簋器、盖相配,敛口鼓腹,腹较低矮。两兽耳有珥,兽头长独角,卷鼻长舌。器身饰瓦纹,口沿及圈足部分饰窃曲纹。圈足下三小兽足,兽足上部为兽头,着地部分为兽爪。盖中部为圆形握手,握手底内有重环纹一周,中间为圆涡纹。盖饰瓦纹、窃曲纹,折沿较急,折沿部位饰变形三角形蝉纹。通高24厘米,腹深11.7厘米,口径19.3厘米。器、盖同铭,铭文曰:“叔姬乍(作)白(伯)媿賸(媵),用享孝于其姑公子子孙孙其万年永寳用。”同器一道出土3件,铭文、行款一致。 叔皇父鬲 西周晚期。1975年长武县彭公乡方庄出土。高13.8厘米,口径18.3厘米,腹径16.5厘米。平沿束颈,平裆,蹄足,有烟炱。腰部饰变形鸟纹,以云雷纹衬底。口沿内有铭文一行,文曰:“弚(叔)皇父乍(作)中(仲)姜(尊)鬲”。此器与“白邦父鬲”形制、纹饰相似,应为同期(西周中叶之后)遗物。 师簋盖 西周共王初年。1963年4月出土于武功县南仁乡北坡村。二件。形制大体相同。一号口径19.8厘米,带钮高8.1厘米。顶面边沿有宽2.7厘米的窃曲纹,空间饰有细回文和线纹。内有铭文10行,行10字左右。文曰:“隹二月初吉在戊寅,王在周师辞马宫,各大室,即立。辞马井伯右师,入门立中廷。王乎内史吴册命师曰:先王既命女,今余唯先王命:女官辞邑人,师氏,易鋚勒。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乍朕文考外季奠簋。其万年,孫孫子子其永寳用享于宗室。”二号口径为19.7厘米,带钮高7.5厘米。铭文相同,字体似不出于一人之手。 驹父盨盖 西周宣王时期。1974年武功县金龙村西周遗址出土。高8厘米,口径纵25厘米、横17厘米,盖深5厘米,重1.7公斤。钮作四扁足,足饰卷云纹,沿饰重环纹。盖内铸铭文82字,文曰:“唯王十又八年正月,南中(仲)父命驹父卽南者(侯),(率)高父见南淮尸(夷),氒(厥)取氒(厥)(服),至,尸(夷)俗不敢不苟(敬)畏王命逆见我,氒(厥)獻(獻)氒(厥)(服)。我乃至于淮,小大亡(毋)敢不(具)逆王命。四月,還至于布(蔡),乍(作)旅盨。驹父其萬年永用多休。”南仲其人曾见于无鼎,郭沫若考证他就是《诗经》中《小雅·出车》和《大雅·常武》中的南仲,宣王时的辅臣。 中敃鼎 战国。1966年4月出土于咸阳塔尔坡砖瓦厂。通高28.5厘米,口径25.3厘米,耳高10厘米,腹深19厘米。敛口,子母唇,鼓腹。长方形大耳,耳稍外撇。马蹄形短足。盖隆起,上有三环钮,盖和器身各饰三道兽纹,耳的上沿和两侧饰半圆形雷纹,足饰饕餮纹。鼎唇部一侧横刻“中敃□鼎”4字,另一侧横刻“六斗”2字,“六斗”2字为秦篆,与“中敃□鼎”4字风格不同,似为此器传入秦国后所补刻。此鼎容积为12000毫升,按此折算,一斗为2000毫升,与秦量相同。与此鼎一道出土的“平鼎”(一耳外侧刻一“平”字),形制与此鼎完全相同,只是鼎盖未施纹饰。 筍鼎 战国晚期。1979年初出土于旬邑县转角乡一石室墓中。通高14.5厘米,口径13.8厘米。盖上有三兽钮,盖中饰柿蒂纹,周围纹饰形似梅花,腹部饰三道双头兽纹。一耳侧刻“筍廿”二字。“筍”读作“栒”,为“栒邑”之省。“廿”为器物编号。 平安君鼎 战国晚期。1979年6月武功县游凤乡村西汉墓葬出土。通高19厘米,口径19厘米,腹深12.3厘米。体呈扁球形,方附耳稍外张,弇口有盖,子母合口,盖上等距离分布三个环钮,三蹄足,腹中部有凸棱一周。盖上刻铭文二处,一处5行20字,文曰:“评(平)安君厶(私)官,(容)(),眂(视)事欨,冶。癐十二年受,二益(镒)六。”另一处1行4字,文曰:“下官,(容)()”。器口沿下亦刻铭文二处,一处6行21字,文曰:“评(平)安君厶(私)官,(容)(),眂(视)事司马欨,冶王石。十二年受,九益(镒)。”另一处1行4字,文曰“下官,(容)()”。此鼎是一件卫国铜器,大约是在秦统一战争中辗转流入秦国的。铭中的“”即“料”字,为半斗的专用字。鼎经测定,容积为3569.75毫升,与魏国大梁鼎铭刻(料)实测容积3570毫升十分接近,是战国时期流行在卫、魏等国的一种量制。与鼎同出的还有一件箕形首勺,柄上刻“当阳七两”4字,据字形看,当为秦末汉初錾刻。 三十六年私官鼎 秦昭襄王时期。1966年咸阳市塔尔坡砖瓦厂出土,通高20厘米,口径14.7厘米,耳高5.7厘米,腹深12厘米,敛口,子母唇,圆鼓腹,马蹄足,长方形兽首衔环双耳。有盖,盖上有三环钮。盖沿及器沿均饰蟠虺纹一周。腹外壁刻铭文21字,铭曰:“三十六年,币(师)工,工疑,一斗半正,十三斤八两十四朱(铢)。”盖上刻铭为“厶(私)官”2字。此鼎容积为3000毫升,按此折算一斗为2000毫升;鼎身重3500克,按此折算一斤为258.1克。 半斗鼎 战国晚期。1966年4月出土于咸阳市塔尔坡砖瓦厂。通高19厘米,口径14.7厘米,耳高7厘米,腹深11厘米。敛口,子母唇,腹较浅,圜底,底有烟炱。长方形耳,稍向外撇,马蹄形足,腹部有凸弦纹一道。盖隆起,上有三环钮。盖面刻“半斗”二字。器口近盖处直刻“半斗,四”3字。此鼎容积为2700毫升,按此折算,一斗之值为5400毫升,半斗之值比秦一斗之值还大,故此鼎恐非秦鼎。 废丘鼎 秦。1972年武功县上王村出土。通高17厘米,口径15厘米,腹深10厘米。弇口,鼓腹,附耳,蹄足,圜底,体呈扁球形,盖上置三环钮。腹饰凸弦纹一周。口沿下刻铭文5行9字,文曰:“废丘,一斗,重七斤,丑四。”废丘,秦县名,秦汉之际章邯受封雍王都废丘,汉高祖三年(前204)更名槐里(治今兴平县东南南佐村),由此推断,此鼎极可能为秦代所造。 新丰宫鼎 西汉。三原县文化馆征集。通高16.3厘米,口径13.8厘米,耳高5.6厘米,腹深11.4厘米。敛口,子母唇,鼓腹,圜底,底有烟炱。长方形耳,稍外撇,腹部施凸弦纹一周,三马蹄形足,鼎盖较小,似与鼎身并非一套,盖隆起,上有三环钮带圆泡,可倒置。器身上部一边有铭文:“新丰宫,容一斗三升,十斤五两。”铭文竖书5行,左读。此铭后有竖行铭文:“新丰宫。一斗三升,九斤二两。”器身上部另一边亦有竖书铭文:“夕里癸”。此鼎身重1762克,盖重576克;鼎身容量2607毫升,鼎盖容量480毫升。新丰宫系汉高祖刘邦为太上皇于新丰(治今临潼县北)所筑之宫。此“新丰宫”鼎当为新丰宫遗物。 馆陶家四连鼎 西汉前期。咸阳博物馆收藏。此器由四个形制大小相同的鼎连结而成,均有盖(其中二盖已佚),盖上有三环纽。敛口,子母唇,鼓腹,圜底,有二环形耳,外侧各有一蹄形足,腹部皆有凸弦纹一道,其中一鼎腹部有一行20字铭文,文曰:“铜连鼎四合,容各三斗,并重九十三斤,馆陶家霸田。”鼎通高22厘米,口径21.5厘米,腹径27.5厘米。“馆陶家”为器主人名称。据《汉书》,文帝女为馆陶公主,疑此鼎为馆陶公主家之器。 长乐官鼎 西汉。1979年8月武功县史新村砖瓦厂汉墓出土。通高24.5厘米,口径25厘米,腹深16厘米。鼎体呈扁球形。马蹄足,方附耳,子母口,盖上有三环钮。鼎足铁铸,口下饰凹弦纹一周。盖上刻铭文3处,分别为“长信”、“丁”、“□□斤□两”;左耳上刻一“市”字;口下刻铭文4处,左读两条,分别为“十年夏输,容一斗六升,重廿四斤,大官四百六十一,今长乐”、“今元年,长宁私官第六十九”;右读一条,为“十六年,长信食詹”;靠近右耳为一“尝”字。 “大官”即“太官”,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为少府属官,职掌皇家馐膳事宜。“中官”、“私官”亦为汉中央官署,职掌太后馐膳。“长乐”,宫名,高帝以后供太后居住。“长信”为宫殿名,据《三辅黄图》,系长乐宫建筑群之一部分。“长宁”亦当为宫殿名,疑即“永宁”,仍属长乐宫。从铭文看,此鼎为某十年,某郡国输给长乐宫,归太官署掌管,编号四百六十一,加刻“长乐官”字样;某元年转归长宁宫,编号六十九,加刻“长宁私官”字样;某十六年又归长信宫,加刻“长信食詹”字样。此鼎为太后宫中遗物,且有容积、重量铭文,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王氏一斗鼎 西汉。1969年出土于秦都区双照乡庞村。通高15.6厘米,口径14.1厘米,腹径18.3厘米,鼎有盖,盖上有三环钮。器身敛口,子母唇,长方形双耳微向外撇。鼓腹,圜底。腹部有凸弦纹一道。一耳旁口沿下直刻铭文4行共11字,文曰:“王氏容一斗,重七斤十一两”,另一旁刻有“庚”字。器盖边缘一处横刻铭文1行共8字,文曰:“王氏重一斤十四两”,另一处也刻有“庚”字。铭文“一斗”为鼎的容量,“七斤十一两”、“一斤十四两”分别是鼎身和鼎盖的重量,“庚”是鼎的编号,“王氏”应是鼎的主人。此鼎身重1900克,盖重378克,用小米实测容2024毫升。 赵内者豆 西汉。1979年5月武功县北显村出土。通高7.5厘米,口径10厘米,腹深5.6厘米。体较圆,两旁有衔环耳,圈足,柄极短。失盖。圈足内刻铭文一周,文曰:“赵内者,容二升,重二斤二两,第八”。“赵内者”即赵国之内者。据《汉书·地理志》赵国:“故秦邯郸,高帝四年为赵国,景帝三年复为邯郸,五年复故。”故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南。“内者”,汉官署名。《汉书·百官公卿表》有内者令、丞。据此豆铭文可知,西汉时诸侯王国亦有此官署。 谷口宫鼎 西汉。1976年7月淳化县固贤乡固贤村医院建房中出土。通耳高24厘米,口径21厘米,耳高7厘米,耳宽4.4厘米。器呈扁球形,三蹄足,双附耳,附耳略外撇。器盖子母口套合,盖上置三钮,顶部有一径0.4厘米的小孔,腹部有一周凸棱,棱高1厘米,宽0.3厘米。口沿下刻铭文8字,文曰:“谷口宫元康二年造”。元康二年为公元前64年,“元康”为西汉宣帝年号。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