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鲁王虎符 西汉前期。1976年出土于渭城区周陵乡南贺村。鎏金铜质,虎作伏卧状。符长5.6厘米、高2.35厘米、厚1厘米,虎前爪内侧有宽0.4厘米的凹槽,可与虎符另一半上的凸键相对应作合符时用。符上文字分脊文和肋文两部分,脊文由首至尾共7字,符为半字,文曰:“汉与鲁王为虎符”;肋文3字,文曰:“鲁左五。”10字皆错银篆体。此为西汉之物无疑。据《汉书》载,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先是惠帝七年(前188),吕后封其外孙张偃为鲁王,及文帝元年(前179)“诸吕之乱”平定,鲁王降为侯,故这一虎符与此前张姓鲁王无涉。景帝元年(前156)用晁错之计削吴、楚,“分楚,复置鲁国”,封其子刘余为鲁王。故此虎符所谓鲁王当是景帝元年复封的刘姓鲁王。据《史记索引》引小颜“右留京师,左与之”与《史记集解》引应劭“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等语,肋文所谓“鲁左五”,即表明此虎符是汉朝付与复封的刘姓鲁王的兵符。 齐郡太守虎符 汉。1988年12月出土于秦都区沣西乡李家村北。虎符为铜质,两半同时发现,保存基本完好。虎呈伏卧状,两眼平视,嘴较短,口微张,鼻扁平,鼻梁较宽,双耳下垂,耳较大,尾极短粗,上翘。两半合在一起像小圆球。符底较平。虎符长5.8厘米、高2.3厘米、厚2.1厘米。两半厚薄不同,右半厚1.1厘米,左半厚1厘米。右半重69.5克,左半重56.5克,共重126克。符文分脊文和肋文两部分,同为错银小篆。脊文为“与齐郡太守为虎符”8字,肋文右半为“右二”2字,左半当为“齐郡左二”4字(“齐”、“二”2字不清)。汉时虎符为“右在内而左在外”。此虎符左右同时出土,可知并未用过。 斄田之史 西汉。武功县出土。印面正方形,铜质桥钮,通高1.7厘米、边长2.6厘米、厚0.7厘米。印面阴文篆书“斄田之史”4字。“斄”,即邰,古地名,故址在今武功县西南永安村西、扶风县法禧寺东。“斄田之史”,当为汉代管理邰地农田之官。 伏波将军章 汉。1981年渭城区窑店乡西毛村出土。印面正方形。铜质龟钮。通高2厘米、边长2.2厘米。印面阴文篆书“伏波将军章”5字。印文为镌刻。据《范氏印谱》记载,清光绪年间,嵯峨山曾出土“伏波将军印”,下落不明。伏波将军两汉皆三品,不常设置,凡任伏波将军者,必善水战。 通笃将军章 汉。1983年淳化县秦家凹村出土。印面正方形。铜质龟钮,通高3厘米、厚1.2厘米,边长2.3厘米。印面阴文篆书“通笃将军章”5字,印文为镌刻。似急就章,通笃将军之职史籍失载,此可补阙。 左属国左部前小长 汉。渭城区窑店乡黄家沟出土。印面正方形。铜质桥钮,通高2厘米、边长2.2厘米,印面阴文篆书“左属国左部前小长”8字。此印疑为属国都尉属官所用。 沙遂酒平 汉。1981年咸阳市出土。印面正方形。铜质桥钮,通高1.7厘米、边长2.2厘米。印面阴文篆书“沙遂酒平”4字。“沙遂”疑即“沙随”,在今河南省宁陵县西北,此印当为沙随酒官所用。 军司马印 东汉。1976年淳化县夕阳乡夕阳村汉墓出土。印面正方形,铜质桥钮,通高2厘米、边长2.4厘米,印面阴文篆书“军司马印”4字。模铸。后汉军司马比千石,为大将军府属官。 都乡侯印 东汉。1989年杨陵区古邰遗址墓葬中出土。印面正方形。铜质,龟钮。通高2.6厘米、边长1.9厘米。印面阴文篆书“都乡侯印”4字。印文凿刻。都乡侯为东汉所封侯国名,在列侯之下,关内侯之上。 关外侯印 东汉末或魏初。咸阳出土。印面正方形,铜质龟钮。通高2.5厘米、边长2厘米。印面阴文篆书“关外侯印”4字。关外侯为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始置,为十二侯爵之一。魏黄初定制,爵十六级,序在关内侯下,为虚封爵位。 巍率善氐仟长 三国魏。二方。长武、兴平各出土一方。印面正方形,铜质驼钮,通高2.6厘米、边长2.3厘米。印面阴文篆书“巍率善氐仟长”六字。“巍”即“魏”字,此为三国曹魏之魏。氐,古族名。此印当为曹魏时颁给归附的氐族仟(千)长的印信。 诏假司马 东汉至三国。礼泉县出土。印面正方形,铜质鼻钮,通高2.5厘米、边长2.3厘米。印面阴文篆书“诏假司马”4字。“诏假司马”为皇帝派遣的兼职或代理司马。 部曲督印 东汉至西晋。三原县出土。印面正方形。铜质鼻钮,通高2厘米、边长2.3厘米。印面阴文篆书“部曲督印”4字。印文为镌刻。部曲督为部曲武官。 骑部曲督 东汉至西晋。长武县出土。石质鼻钮,通高2.3厘米,边长2.6厘米。方形印面阴文篆书“骑部曲督”4字。“骑部曲督”与“部曲督”同为部曲武官。 晋归义羌王 西晋。长武县附近出土。印面正方形。鎏金铜质,驼钮。通高2.7厘米、厚0.9厘米、边长2.1厘米。印面阴文篆书“晋归义羌王”5字。此即晋朝颁给归附羌王的印信。 蕃落第四副指挥使朱记 宋。三原县出土。印面为方形。铜质,矩形钮。通高5.2厘米、边长5.3厘米,印面阳文篆书“蕃落第四副指挥使朱记”10字。印背左刻“少府监铸”4字,右刻“天圣五年”4字,均为阳文正书。“蕃落”是党项羌的一个部落。天圣为宋仁宗年号。天圣五年为公元1027年。 义军副统之印 金。礼泉县出土。印面正方形。铜质矩形钮,通高6.6厘米、边长6.4厘米。印面阳文篆书“义军副统之印”6字,印背右刻“正九正月日造”6字,左刻“义副统”3字。“正九正月”即金正大九年(1232)正月。《金史·宣宗纪》载,兴定三年十月“乙丑,用蒙古纲言,招集义军,各置都统、副统等官,如贞祐三年制。”《金史·兵志》载:“元光间,时招义军,……四万户为一副统。” 安抚副使之印 金。1976年礼泉县花寨村出土。印面正方形。铜质矩形钮,通高5.2厘米、边长7.3厘米,印面阳文篆书“安抚副使之印”6字,印背无款识。据《金史·百官志》,承安三年,改“宣抚”为“安抚”。泰和八年(1208)规定:“上京、东京等路按察使并安抚司使,正三品,……副使二员,正四品。” 河中府知事印 元。1982年淳化县汉寨村出土。印面正方形。铜质矩形钮,通高5.6厘米、边长6厘米、厚1.3厘米。印面刻阳文八思巴文,印背阴刻汉文3行,右为“河中府知事印”,左为“中书礼部造”和“延祐元年三月日”。河中府治今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延祐元年为公元1314年。 屯田百户印 元。1980年淳化县冯寨村出土。印面正方形。铜质矩形钮。通高8厘米、边长6.2厘米。印面刻阳文八思巴文,背阴刻汉文2行,右为“屯田百户印”,左为“知鄜延至正二十三年”。据《元史·兵志》,世祖至元九年,于延安路探马赤草地屯田,为户二千二十七。此印当为至正二十三年(1363)颁给该处某屯田百户的印信。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