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甬钟 西周。1978年10月乾县石牛乡周家河村出土。一件。钟无铭文,干、舞、篆、隧均饰云纹,甬作素面。通高48.4厘米,甬高15.9厘米,舞修22.5厘米,广18.3厘米,鼓间19.2厘米,铣间25.5厘米,重22.7公斤。甬钟为古代乐器。 飞龙钮錞于 战国。1978年11月咸阳市塔尔坡秦建筑遗址出土。通高69.6厘米,肩围111厘米,腰围88厘米,底围118厘米。平盘顶,顶中置龙钮,圆肩,圈足,束腰。龙钮首尾长15.6厘米,高7.6厘米。龙弓腰,尾(残)上卷,口大张,曲颈反顾,下腭与腹背相连,首尾曲卷对称,龙体阳雕双翼,阴刻鳞纹,若腾飞之状,形象生动。四爪两两相并,分铸錞于平盘顶中部。龙腹弯曲处有悬挂磨擦的痕迹。平盘直径20厘米,边厚0.7厘米,高1.1厘米,纹饰与錞于表面相同,均饰弦带纹。顶盘与肩相连处的弦带宽1.2厘米,弦带上有一周三角纹,三角纹之间有3.3厘米的宽带,由上而下将錞于表面分为两半。底边亦有一条宽4厘米的弦带,其上之三角纹与肩上的三角纹对称。錞于是军中乐器之一,也称錞,以往多发现于四川、湖北境内,多为楚器,现存錞于形如筒状,上部稍大于下部,顶上之钮多作虎形。此錞于形体高大,造形奇特美观,图案精致,上部稍小于下部,中为束腰,钮作飞龙形,实属罕见。 叶状铜饰件 秦。1988年10月出土于秦都区钓台乡资村沙河第一号古桥遗址西南35米处。长116厘米、宽43厘米、厚3.3厘米,重32.5公斤。外形为叶状,两面均有铸出的花纹,一面为简化夔纹,另一面为三角形几何纹,技法是由细线、连珠、云雷三种纹样组成画面,手法简炼,格调明快,与秦咸阳和雍城出土的空心砖、方砖、瓦当及铜器上的纹饰风格相似。 雁足烛台 秦。1966年4月出土于塔尔坡砖瓦厂墓中。共2件。形制、大小相同。通高40厘米,雁腿股部托住环形灯盘,盘呈槽状,以承蜡泪。槽底面上有三个距离相等的小柱钉,用以固定蜡槽,雁足下踏四桃形踏板上。膝后羽毛向上卷翘,悬趾弯而下垂,造型颇为形象。 提链炉 秦。1966年4月出土于塔尔坡砖瓦厂。共2件,形制、大小皆同。炉盘平面近方形,边长分别为23.6厘米和24.4厘米,盘深4厘米,炉盘四角盘沿平折,宽2.5厘米,盘四角有4个兽面马蹄形足,足高4.5厘米。炉盘两旁有提链,盘身外侧四边和盘沿上布满纹饰,十分精致。 铜漏壶 西汉早期。1958年出土于兴平县城东门外一空心砖墓中。通高32.3厘米,径10.6厘米,盖径11.1厘米,盖沿高1.7厘米。器呈筒状。盖上插标的梁为扁平形,高6厘米。梁及盖有直对的长方孔,孔径长1.75厘米,宽0.5厘米。孔内原应插有上露刻度的浮标,已失。壶身素面无纹,底部有旁出的漏嘴,漏嘴长3.8厘米,出水口径0.5厘米。下底附置三个马蹄形足。此漏壶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铜套灯 西汉。1990年10月出土于兴平县汉武帝茂陵西南部从葬坑中。套灯由顶灯、灯筒、翻灯、高灯四部分组合而成。通高24.3厘米,直径9厘米,总重2.455千克。此器构思奇绝,设计合理,做工精细,美观实用,是一件弥足珍贵的汉代照明用具。考虑到伴随出土的“上林铜釜”及“水衡鼎”等贵重铜器,此灯疑为皇家乘舆上的行灯。现藏茂陵博物馆。 阳邑铜烛行锭 西汉。1977年杨陵区徐西湾出土。圆盘,三蹄足,盘中有尖柱,匙状柄。通高5.4厘米,通长25.3厘米,盘径12.3厘米、深2.4厘米,沿厚0.35厘米,柄上刻铭2行,文曰:“阳邑铜烛行锭,重三斤十二两,初元年三月河东造,第三。”“锭”即灯,属阳邑县所用。“初元年三月”即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三月。“河东”即河东郡。据此可知西汉时河东郡有铜官。《汉书·地理志》失载。可补史之阙。 横山宫灯 西汉。1984年2月出土于兴平县田阜乡侯村。灯体为浅圆盘状,口微侈,中心有一锥柱。盘的一侧向外伸出曲形叶状手柄,柄端上阴刻篆书“横山宫”3字。盘下附三蹄足。灯高5.4厘米、盘径14.4厘米、盘深3厘米、柱高2厘米、柄宽2厘米、长12.8厘米。此灯显为西汉“横山宫”遗物。“横山宫”亦即“黄山宫”。传世有“黄山第四灯”(《小校经阁金文》卷十一)。此灯出土,对确定汉横山宫地望有重要价值。 林华观行镫 西汉宣帝年间造。1972年于乾县废品收购站拣选。镫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为带柄三足小圆盘,下部为底盘。小圆盘置于底盘中心。底盘为平底,弧腹侈口。通高7.5厘米,上径11.5厘米,深1.9厘米,下盘径20.5厘米,深2.3厘米,柄长6.5厘米,高7.5厘米,宽3厘米,镫足高2.5厘米。上下盘间系由铆接构成一个整体。镫上有铭文3处:镫的小圆盘外壁篆刻“林华观行镫。重一斤十五两。五凤二年造。第卅。”镫柄下端外部篆刻“扶”字。镫的底盘平沿上刻“泰山宫行镫。下盘并重四斤九两。甘露二年。工王意造。第一。”从铭文看,镫身为林华观行镫,造于五凤二年(前56),镫盘为泰山宫行镫,造于甘露二年(前52)。此镫形制特殊,制作精美,而铭文所记“林华观”、“泰山宫”二宫观名亦不见于史籍,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此镫原应是林华观之物,后转为泰山宫所有。“镫”即“灯”字。 鳖座雁足灯 西汉。1985年出土于旬邑县马栏农场砖窑工地。通高14.3厘米,灯盘直径13厘米,鳖座通长14.3厘米、宽10厘米。雁足呈立柱形,掌踏于鳖背之上,上承灯盘。灯盘为圆形凹槽,铜片将灯盘分隔为三部分,每部分立尖头烛杆一支。鳖伸颈探头,小眼圆睁,四足有力,做爬行状。出土后为陕西省博物馆征集。 铜棺 唐。1981年8月出土于彬县炭店公社林家堡大队第二生产队,出土时距地表约4.5米。棺前高后低,通长33.3厘米,宽15厘米,高29.5厘米,盖长31厘米,宽14.2厘米、高8.3厘米。棺盖前、后上方有云形铜饰片。棺盖前方有造像,为一佛二菩萨。棺底四角有雕孔栏杆,四周有对称雕花。棺箱前方左右两角有一立佛。棺内有骨灰及人牙两枚。似为僧人葬具。 福昌寺铜佛 明。原供于渭城区北杜镇福昌寺大殿,1962年殿毁,移至咸阳城内凤凰台。1964年移存咸阳文庙,即今咸阳博物馆内。佛像作结跏跌坐状,中空,外壁厚0.7厘米,通高220厘米。高肉髻,额有白亳相,双目微闭,两手置膝,掌心向上,作禅定印。身着袈裟,两肩披巾,披巾及袈裟领、襟边雕有莲花纹饰,胸前有稍凸起的“卐”字。腰系裙,结带中饰有一钮。左、右肩窝分别刻正书“日”、“月”2字,似为日、月二菩萨之意。造型丰满匀称,表情肃穆庄重。当铸于明万历间造铁塔之时。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