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三秦游 | 意见反馈 | 网站投稿 | 上传图片 | 资源搜索
三秦游
旅游资讯 | 历史文化 | 民间艺术 | 民俗风情 | 三秦影像 | 旅游线路 | 三秦文物 | 旅游视频 | 三秦文化游 | 互动专题
三秦概况 | 景点介绍 | 地方特产 | 三秦美食 | 传说典故 | 餐饮住宿 | 休闲购物 | 交通出行 | 三秦游论坛 | 三秦团购
文物首页 | 西安文物 | 宝鸡文物 | 咸阳文物 | 铜川文物 | 渭南文物 | 延安文物 | 榆林文物 | 汉中文物 | 安康文物 | 商洛文物 | 杨凌文物
2014陕西旅游年票网上订购
您的位置:首页 > 咸阳市文物大全 > 陶俑

陶俑

字号:   2013-7-23 7:51:30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彩绘裸体男立俑 西汉。近年渭城区窑店乡三义村高祖长陵从葬坑出土。高58厘米。红陶,模制,裸体,无臂,两肩部有插孔,用以组装木臂。通体彩绘,俊眉细目,丰颊直鼻,头结高髻。从发掘出的部分木臂残件和少量织物痕迹推测,陶俑原安有可以活动的木臂,并穿有彩色麻织衣服。
    彩绘裸体女立俑 西汉。近年渭城区窑店乡三义村高祖长陵从葬坑出土。高54厘米。红陶,模制。裸体,无臂,双目前视,嘴紧闭,唇部描红,头上作羊尾髻。前胸双乳隆起,下腹及形体轮廓圆润,女性特征显明。
    彩绘指挥俑 西汉。1965年渭城区杨家湾汉墓出土。高55厘米。俑头系巾,下有结带。身穿白、红镶边的绿色战袍,外披黑色甲衣,腰系带,足登彩绘高靿靴。右手上举与前额齐,食指和大拇指伸出作指挥状,左臂偏外下垂,手平伸,姿态和服饰与其他俑不同,显然是一指挥官形象。此俑仅出1件,非常珍贵。
    彩绘持盾俑 西汉。1965年渭城区杨家湾汉墓出土。高49厘米。俑头系巾,下有结带,沿两颊结于颏下。右手空拳半握,左手持盾,右手原来可能持有器物(已失)。神态端庄威武。俑身穿着色彩鲜艳的及膝短襦。腿扎行縢。
    彩绘铠甲俑 西汉。1965年渭城区杨家湾汉墓出土。高49.5厘米。俑头系巾,下有结带。身穿黑色甲衣,甲上有红、白描绘的甲片。腿扎行縢。姿态和服饰与上述持盾俑相同,作持兵器状(兵器已失),俑的背后有一箭囊。
    彩绘骑马俑 西汉。1965年出土于渭城区杨家湾汉墓。通高69厘米,马长55厘米。俑身穿红、白、绿、紫等色服饰,手作持缰或执器械状。马身绘有鞯子和辔头,有的静立,有的嘶鸣,造型优美,制作精致,在俑坑中构成了阵容雄伟的骑兵阵。大部分马的臀、尾部和俑的脊上,刻画有各种不同的数字。骑马俑和马尾全是另外作成,可以取下或安置。
    彩绘乐俑 西汉。1965年渭城区杨家湾汉墓出土。高48厘米。俑系头巾,身着白彩至膝短襦,腿扎行縢,右手微曲,臂腕上抬,臂前屈至胸,手心向上,手半握,似在奏乐(乐器已失)。
    彩绘舞俑 西汉。渭城区狼家沟汉墓出土。高45厘米。头戴红巾帻,身穿绿色至膝短襦,腿扎行縢。身体修长,向前略屈,腰肢轻摆,左手甩出粉色长袖,脚下亦似作某种舞步。
    彩绘裸体陶俑 西汉。90年代初渭城区正阳乡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出土。共出土完整陶俑100余件,均为男性裸体。高约60厘米左右。出土的绝大多数无臂,肩部是个竖直的圆面,中有一圆孔,横向穿过胸腔。个别倒在地上的陶俑还保留有胳膊的痕迹。塑造逼真,躯体各部合乎比例,阳物、肚脐、窍孔俱备。俑头形象各异,显出年龄、个性的区别。发均由额际中分,经两颞,至脑后合拢上折,然后或纽结,或梳理,或辫织上顶,再于头顶绾髻,横插笄。俑烧后皆敷彩,颜面、躯干、下肢均绘橙红色,有如肌肤。发、眉、须、睛为赭黑。俑分头、躯干、腿、脚四大段制作,各用范模,然后粘接,再经捏、塑、刻、划、抹手法,使同模形象各具个性。陶质细腻坚硬。个别俑身可见麻织物痕迹,俑旁多发现有铜带钩,推测俑身原穿有衣服。同类型且形体相近的陶俑在兴平县武帝茂陵附近亦有出土。
    彩绘战袍铠甲俑 西汉。90年代初渭城区正阳乡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第20号坑出土。同坑出土此类陶俑363件。俑高62厘米,均头戴武弁,身穿战袍铠甲,肩部有圆孔连结木质胳膊,个别陶俑木手依稀可辨。俑头扎红色丝绸抹额,腿裹红色行縢,战袍覆于膝下,下宽上窄,中有束腰。战袍外套铠甲。木甲已朽,仅存痕迹。俑姿以双脚并齐站立者居多,此外有单脚前行者,并脚弯腰者及弯腰奔跑者。陶俑发型与制作方法等与上述阳陵南区从葬坑出土的彩绘裸体陶俑相同。
    彩绘陶动物模型 西汉。90年代初渭城区正阳乡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第21号坑出土。有代表性的为猪、牛、鸡、狗、羊等。均为彩绘。其中陶猪长44厘米、背宽15.5厘米、高24厘米,白色,皆为母猪。身躯肥大,有两排垂乳,长嘴大耳,木质尾巴,已朽。陶牛长71厘米、背宽24.2厘米、高39厘米,身躯肥壮,四腿如柱,竖耳,鼓目,颈短粗,木质角、尾已朽。陶鸡分雌雄两种:雄鸡长16.2厘米、高14.4厘米,昂首翘尾,朱红色高冠,赭黑色眼睛,黑、红、黄三色羽毛;雌鸡长14.6厘米、高12.3厘米,以红、黄色为主。木质鸡腿已朽。陶狗长33厘米、高19.3厘米。分狼狗、家狗两种,均白色。狼狗长嘴竖耳,两腮外鼓,怒目前视,扁圆身躯,长尾下垂;家狗短嘴小耳,小尾上卷,躯干较粗壮。羊分绵羊、山羊两种;绵羊长36.5厘米、背宽11.5厘米、高44厘米,腿细长,双耳略垂,臀肥大,尾下垂;山羊长39厘米、背宽12.5厘米、高29厘米。柱形腿,身躯扁圆,胡须下垂,小尾上翘,竖耳,木质犄角已朽。
    陶方仓模型 西汉。1970年出土于渭城区杨家湾4号汉墓。高70厘米,长50厘米,宽40厘米。方肩,侈口,小底,有一盒状套盖。器身饰有赭色陶衣。
    陶井模型 汉。1986年4月出土于淳化县铁王乡小池村汉墓。圆筒状,直口,平沿,方唇,平底,沿上竖有井亭,亭下装置直径1.7厘米滑轮,井外壁饰两道凹弦纹。通高29厘米,口内径12.6厘米,腹深13厘米,底径16.5厘米。出土时井内置一小桶,略如球形,敛口,鼓腹,平底,口沿外有小孔,高4.8厘米,口内径2厘米,腹径5厘米,底径2厘米。均为泥质灰陶。同式共3件。为明器。
    陶灶模型 汉。近年咸阳市东郊地质矿产部第三普查大队驻地36号汉墓出土。长19厘米,宽13厘米,通高13.6厘米。灶面上有前后两个火眼,灶后有圆柱形烟囱,中有小孔。火眼上各置一陶釜,前火眼釜上又置一陶甑。火门两边饰几何纹。灶面上火眼周围有鱼、钩、勺、刷等食物和灶具图案。此类陶灶模型显为明器,在本地各汉墓中屡有出土。
    绿釉陶鸭 汉。1985年兴平县仪空村汉墓出土。高18厘米,长23厘米。鸭体肥胖,昂首翘尾,作水上浮游状,通体施绿釉,釉中透出银白色,故此种釉又称“银釉”。
    绿釉陶奁 汉。近年咸阳市东郊地质矿产部第三普查大队驻地34号墓出土。通高24.5厘米,口径19.5厘米。外涂绿釉,红胎。直口,直壁,平底,三熊足。有博山式奁盖。在器身两道弦纹之间饰有山峦、瑞鸟、异兽浮雕。显为明器,制作精美,造型奇特。
    黑釉猴 汉。1981年淳化县铁王乡铁王村汉陶棺墓出土。猴作蹲坐状,双目正视,两耳高耸,右掌掩鼻,左臂搂一幼猴于胸前,幼猴站立,后足踩大猴足,前爪按大猴膝,仰视大猴。造型生动。高5.3厘米,座宽2.8厘米。灰陶胎,表施黑釉。
    绿釉猪圈 东汉。1960年乾县出土。圈为长方形,高14.5厘米,宽20.5厘米,长23.5厘米。通施绿釉。圈内一角搭一小棚,当为供猪卧之处。母猪正在槽边吃食,四头仔猪涌向母猪争相吮乳。饲养者在圈外照料,面前置有盆瓢。造型生动,是东汉农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陶胡人武士俑 西魏。1984年渭城区侯义墓出土。高14.9厘米。此俑出土时置于墓室中部武士俑与乐俑之间。卷发披肩,高鼻深目,身躯粗壮,显为胡人。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带,足穿靴。右手握拳,上举于胸。左手握拳下垂。拳中皆有一孔,原物已失。
    彩绘武士骑马俑 北周。1989年出土于渭城区北杜乡靳里村东叱罗协墓中。共12件。马高18厘米,通高22.5厘米。武士头戴白色兜鍪,两侧都有护耳,并在额前正中部位下突,与眉心相交,顶上有长缨;身着红色白甲,有护肩,腰束黑带,下着白裤,足穿黑靴,下踩马镫;右手下垂握鞍,左手下垂握拳,拳中空,似供插所持之物。马身亦披铠甲。马首下垂,首涂红色,鬃涂白色,马尾下垂。这12件甲马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鱼鳞甲,第二种是曲线甲,第三种是圆形带点甲。马背部都有黑色鞍,鞍上搭有红色毡垫。骑者眉毛、眼睛、胡须涂黑色,口涂红色,端坐于马上。马无拖板,大小相同。这些骑马武士俑,是北周骑兵部队的真实写照。
    彩绘骑马乐俑 北周。1988年出土于渭城区北杜乡靳里村东王德衡墓中。共4件。均高19厘米,为吹奏乐俑。头戴黑色披肩风帽,身着广袖通肩大衣,腰束带,下着裤,足穿黑色靴子,踏于马镫内。马全身绘红彩,低首,垂尾,无板座。其中一俑双手捧排箫偎依于胸前作吹奏状,一俑左手曲于胸前,右手弯曲持长笛,待演奏状,另二俑右手弯曲偎胸,左手握一小圆物(似哨子),紧靠口部,作吹奏状。
    彩绘击鼓女坐俑 唐永徽二年(651)。1976年礼泉县牛进达墓出土。高16厘米。女俑头梳双螺髻,脸庞丰润,神态端庄,身着半臂,穿红白条纹相间的齐胸长裙,跪坐于台上,双膝上横置一细腰鼓,两手分贴于鼓面,似拍击伴奏。
    白陶舞马 唐显庆二年(657)。1971年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马通体皆白,如象牙雕刻,膘肥体壮,体态俊美。披鬃缚尾,扬颈低首,右前蹄抬起,似正随乐曲舞蹈。此马或称“诞马”(指随仪从以备的散马)。出土2件,现昭陵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各藏1件。
    彩绘骑马戴笠帽女俑 唐显庆二年(657)。1971年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通高34.5厘米,长29厘米。女俑头戴笠,下似风帽,穿圆领窄袖长衫,外套白色对襟绘花襦,袒胸,系红色长裙。右手下垂,左手紧勒马缰。面目清秀,阔眉朱唇,神态自若。马披鬃拖尾,首下弯,与勒缰时的手势相呼应。鞍鞯彩绘贴金。此俑为初唐仕女骑马出行的写真。
    陶舂米机模型 唐显庆二年(657)。1972年礼泉县张士贵墓中出土。通高9厘米,长23.5厘米,宽15厘米。为一陶制舂米机模型。舂米的石棒安装在长木柄一端,下置石臼;木柄中间用架子支撑。人在杠杆另一端上下用力,利用杠杆原理舂米。机下置有帚、瓢等舂米时使用的工具。机房还塑有一温顺而机警的小狗。整个模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贴金彩绘镇墓兽 唐麟德元年(664)。1971年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二件。一为人面,一为兽面。人面的通高64厘米,蹲踞状,头上独角前伸,有肩鬣,背鳍,背上插戟。竖眉环眼,方口大鼻,连鬃胡,相貌剽悍异常。兽面的通高62厘米,亦为蹲踞状,头上枝杈形双角后倾,肩长山字形双翼,巨口獠牙,背上插戟,怒目圆睁。二兽均外饰彩绘并贴金,纹饰华丽,色彩十分鲜艳。
    彩绘釉陶贴金文官俑 唐麟德元年(664)。1971年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俑高69厘米。文官头戴进德冠,穿红色阔袖短袍,披饰花两裆,着乳白色裳,脚穿黑色如意云头履,衫缘、袖口、襟边饰花纹,衣、冠边缘均贴金。浓眉高鼻,八字胡上翘,面目文雅清俊。此俑共出2件,现分别藏于昭陵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
    彩绘釉陶贴金武官俑 唐麟德元年(664)。1971年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俑高72厘米。武官头戴胄帻,着明光铠,虎头护膊,虎皮纹裤,花战袍,黑色圆头靴。右臂作持兵器状。通体贴金。仪态威武雄壮。此俑共出土2件,现分别藏于昭陵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
    彩绘骑马奏乐俑 唐麟德元年(664)。1971年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二件。一件吹排箫,一件吹笛。吹排箫俑高30厘米,俑头戴笼冠,窄肩瘦脸,身穿宽袖红袍,足着乌靴,左手执马缰,右手执排箫紧贴于口,作吹奏状。骑黄色马,马的颈部和臀部有圆形红斑点,马头下弯,与勒缰手势相呼应。吹笛俑高40厘米,俑头戴风帽,身穿窄袖红长袍,足着黑靴,双手执笛,紧贴口部,身体微倾,作吹奏状。骑马黄色,马体雄伟。二俑人马协调,神态自然。
    彩绘釉陶胡人骑马俑 唐麟德元年(664)。1971年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通高41厘米,马长34厘米。骑马俑深目高鼻、络缌胡、戴幞头、穿窄袖翻领袍,着黑色长靴,双手呈勒缰状,体态硕壮,神情自若。马披鬃缚尾,张口静立,墨描鞍辔,兽皮纹靴。这些人马相配协调,是胡人骑马的生动写照。
    黄釉陶乐舞俑 唐麟德元年(664)。1971年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共7件,高17.6—26.2厘米。5个手执乐器的乐女围坐地上演奏,当中两个舞女轻拂长袖,婆娑起舞。奏者全神贯注,舞者姿态优美。5个乐俑中,4人梳双髻,1人单髻,均穿半臂半裙。两个舞俑头梳双髻,身着半臂,穿紧身长裙,双手执巾。从其面带稚气和娇柔的姿态判断,她们都是风华正茂的少女。
    彩绘男装女俑 唐麟德元年(664)。1971年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二件。二俑均立于方形踏板之上。一俑高31厘米。头戴黑色幞头,穿褐色圆领窄袖袍,襟缘饰团花图案。束腰,波斯裤,淡蓝色尖头鞋。阔眉细眼,神态娴静,筒袖直立,虽着男装,仍透出闺秀之气。另一俑高24厘米。发髻后梳,穿淡黄色圆领交衽窄袖袍,束腰。双手拱交胸前,颇具俊态。
    彩釉女立俑 唐麟德元年(664)。1971年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高38厘米。俑梳扇形高髻,穿窄袖衫,帔帛长拖,系红、白条纹相间长裙。娥眉凤眼,小口朱唇,面容俊丽。袒胸。双手拢于腹前,体形修长,神态端庄,是唐代仕女的典型形象。
    彩绘釉陶烧灶女俑 唐麟德元年(664)。1971年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俑高10厘米。女俑发色深黑,挽高髻,圆形脸,双目微虚,神态安详,似坐于小凳上。从面容看,像一中年妇女。身穿方领袒胸上衣,窄袖,背上披一方小巾,可能是用以挡尘,下穿长裙,两腿弯曲,双膝并拢,左手置于膝上,右手轻轻贴于小腿,姿态优美逼真。面部及上衣施淡黄色釉。女俑面前置一长方形陶灶,灶高16厘米、长14厘米、宽12厘米。灶上置一锅,灶后有圆形烟囱。灶门为半椭圆形,灶门两侧及上方饰红色火苗。这种劳动妇女的形象在唐俑中罕见。
    彩绘釉陶载物驼 唐麟德元年(664)。1971年礼泉县郑仁泰墓出土。高34厘米。驼背上有椭圆形花毡,毡上搭有木鞍架,架上驮有装满物品的圆形花袋,一小猴爬在袋上。袋两边各置有丝卷,丝卷下有扁壶、兔子、刀鞘和箭囊等,生动地塑造出了当年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形象。
    彩绘双头镇墓兽 唐乾封二年(667)。1990年礼泉县韦贵妃墓出土。高54厘米,长50厘米。兽为连体相背双头,四足四翼,四足支撑有力,下有黑色底座。黑发直耸,双目外凸,络缌胡须。唇及耳孔、鼻孔涂红彩,翼涂红、黑、绿色。整体造型奇特,强劲有力。
    彩绘骑马斗豹俑 唐神龙二年(706)。1960年乾县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出土。高30.5厘米,长21厘米。此俑深目高鼻,左手抓猎豹,右臂高举,作击打猎豹状。从骑马者的装束和面容看,显系胡人。唐代骑马狩猎俑出土不少,似这种骑在马背上击兽的狩猎俑似为仅见。
    彩绘贴金甲马武士骑俑 唐神龙二年(706)。1971年乾县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高35厘米,长34.5厘米。武士戴胄帻,身穿铠甲,脚穿黑靴,左手握缰,右手似执兵器。战马身披具装,双耳竖立,耳间有火焰状鬃毛,当卢贴金,体现了仪仗武士的威仪。
    彩绘胡服女俑 唐开元二年(714)。1952年咸阳市边防村杨谏臣墓出土。高52厘米。俑头戴红色翻缘式绣花浑脱帽,身穿翻领窄袖胡服,领角及襟边用赭、绿、黑三色彩绘牡丹花纹,腰系黑色蹀躞带,带銙突起,左边挂有鞶囊,绿色紧腿裤,赭色低靿靴,胸前朱书“阿谏”二字。此俑一出土,就受到了文物工作者的重视。彩绘侍卫俑 唐开元六年(718)。1972年礼泉县越王李贞墓出土。二件。一为文侍俑,一为武卫俑。文侍俑高112厘米,武卫俑高113厘米。文侍俑头戴进贤冠,白色长袍曳地,外套红色高领交襟右衽宽袖外衣,腰束博带,足登彩花云头靴,双手拱琬圭,神态斯文雍容。武卫俑头戴鹖冠,白色长袍外着赭色高领宽袖外衣,足登黑色云头翘靴,双手执一琰圭,浓眉怒目。二俑生动地显示了盛唐时期朝班文武侍卫的风采。
    陶黑人舞俑 唐。1985年长武县枣园乡郭村出土。高25厘米。俑为“昆仑奴”形象,卷发,黑肤,赤足,高鼻,鼻翼较宽,双目圆睁,大嘴微笑,头偏斜,脸庞半圆,颈短而粗,饰缨络。手腕、脚腕戴舞环。全身大部裸露,脐乳俱全。橘红丝帛绕双肩缠至下腹及膝上部。左臂举至头际,右手五指并拢放至腰部,右腿后蹬呈扭胯状,动感强烈。黑人俑唐墓中屡有发现,黑人舞俑却不多见。
    陶双环髻女舞俑 唐。1985年长武县枣园乡郭村出土。同时出土2件。高37.8厘米。舞俑身材颀长,头饰双环髻,脸庞圆润,柳眉凤眼,挺鼻丹唇。延颈璎珞,皓质呈露。肩若削成,腰如素约。玉臂钏镯,纤指袅袅。上穿舞袖襦衫,腰着曳地羽衣,脚登云首履。造型极为优美。

编辑:秦人
关键词:陶瓷器 
相关阅读
· 陶杂器
· 唐三彩
· 瓷器
· 陶文
· 咸阳陶瓷器文物
· 西安市馆藏陶瓷器《墨底彩花人物罐》
· 西安市馆藏陶瓷器《五彩凤鸟纹罐》
· 西安市馆藏陶瓷器《霁蓝天球瓶》
· 西安市馆藏陶瓷器《釉里红龙凤胆形瓶》
· 西安市馆藏陶瓷器《青花凤纹大盘》
咸阳市周边旅游景点 更多
安吴青训班旧址 李靖故居 于右任故居文管所
唐家民俗博物馆 泾阳博物馆 淳化县博物馆
长武博物馆 兴平市博物馆 孟店民宅
顺陵 三原博物馆 秦咸阳城遗址博物馆
报本寺塔 沙河古桥遗址 汉茂陵
咸阳市美食 更多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汁猪蹄
咸阳市美食:枣-永 咸阳市美食:红富士
咸阳市美食:桂花蜂 咸阳市美食:方师酱
咸阳市美食:酒枣 咸阳特色小吃之甑糕
咸阳特色小吃之三原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特色小吃之扯面 咸阳特色小吃之乾县
咸阳市特产 更多
咸阳市地方特产:三原笼笼肉
咸阳市地方特产:三原曹杏
咸阳特产:乾洲广杏 咸阳特产:乾县柿子
咸阳特产:蓼花糖 咸阳特产:梨枣木工
咸阳特产:大晋枣 咸阳特产:淳化刺绣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县 咸阳地方特产之乾洲
咸阳地方特产之琥珀 咸阳地方特产之梨枣
推荐信息  
·商周青铜器:建国前出土商周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建国后出土商周青铜器
·墓志:杨绍程墓志
·墓志:李从曮夫人朱氏墓志
·墓志:杨礼暨继室羽氏合葬墓志
·墓志:徐明母周氏墓志
·墓志:元大亮墓志
·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出师表》刻石
·众志成城小碑
·召伯甘棠图并记
·果亲王诗碑
·重修实相寺碑
·创修通玄观记
最新更新  
·陶杂器
·唐三彩
·瓷器
·陶文
·咸阳陶瓷器文物
·咸阳市其他遗物
·咸阳金银器文物
·咸阳玉石骨器文物
·咸阳铁器文物
·咸阳货币、钱范文物
·咸阳壁画文物
·咸阳市主要革命故址及纪念地一览表
·咸阳近现代史迹 故址与纪念地
·咸阳文物管理机构
 
三秦概况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网站投稿 | 友情链接 | 意见反馈 | 信息纠错 | 推广合作 | 合作伙伴
Copyright@2010-2015 陕西文物大全 http://www.sanqinyou.com/wenwu/.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合作电话:18966730327
三秦腾飞 旅游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