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青瓷盘口四耳壶 葬于北周建德五年(576)。1988年4月出土于渭城区北杜乡靳里村东王德衡墓中。高35.5厘米,口径14.6厘米,腹径25厘米,底径11.1厘米。器作盘口,细颈,颈稍倾斜,口沿外有绿色带纹一周,颈中部有凸弦纹三周,肩部四个方形耳。自腹中部以下向内收,平底。釉为青绿色,口沿外部和腹部有较细的冰裂纹开片,盘口及颈内外均施釉。器表釉施至腹下部,其下露胎,胎为白灰色,杂有红褐色小斑点。器腹釉下流成滴泪痕。此器体形高大,造型宏伟,凝重质朴,自成一格,表现了北方青瓷的风格。 青瓷盘口六耳壶 葬于北周宣政元年(578)。1988年8月出土于渭城区北杜乡靳里村东独孤藏墓中。高32.5厘米,口径10厘米,腹径19厘米,底径8.9厘米。盘口,细长颈,颈部有凸弦纹四周,肩部有弦纹二周,并有二组六个方形耳。腹部有绵线形状的凸棱一周,壶内和器表上部全施釉,腹以下至底4.5厘米未施釉,露出白胎,平底。釉为青灰色。此器造型端庄,装饰秀丽,胎质坚硬,并集中运用了印贴、刻画和堆塑等艺术手法,是北周青瓷器的代表作品。 白瓷盘口唾壶 葬于北周宣政元年(578)。1988年8月出土于渭城区北杜乡靳里村东独孤藏墓中。高14厘米,口径9.4厘米,盘口高1.8厘米,最大腹径15厘米,底径12厘米。高盘口,口部有弦纹一周,内插式盖,盖形似盘口,中部下凹套入壶颈中,盘口盖中间有一直圆柱,柱顶为桃形鋬,盘口盖内有黄釉宽带纹二周。短颈,扁体,圆形腹,上腹斜直,下腹向内收成圈足,圈足部分不施釉,露出白胎。平底。此器釉色虽还不是白釉(釉色白中闪黄),胎质亦尚未达到纯白,但对研究北朝瓷器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黑瓷盘口唾壶 葬于北周宣政元年(578)。1988年8月出土于渭城区北杜乡靳里村东独孤藏墓中。高14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8.5厘米。盘口,细颈,颈有弦纹三周,扁圆腹,腹上都有弦纹四周,腹下部内收成圈形足。通体施黑釉,釉色黑中泛黄。此器造型稳重大方,制作精致规整,虽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黑釉,但在北朝黑瓷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青瓷碟 葬于北周宣政元年(578)。1988年8月出土于渭城区北杜乡靳里村东独孤藏墓中。高2.8厘米,口径11.7厘米。敞口,平底,器内外均施青釉,釉不到底,露出灰白色胎质。器内口部有弦纹一周,底部用斜线和凸连珠纹三周将底部分成三区,内区浮雕一虎噙羊,中区浮雕草叶纹和三只奔虎,外区浮雕成莲瓣式花纹。内壁用黄釉条作不规则纹饰。此器胎质坚硬,釉色莹润,造型优美,纹饰华丽,是北朝瓷器中的代表性作品。 白瓷辟雍砚 葬于唐贞观十七年(643)。1986年出土于礼泉县昭陵长乐公主李丽质墓中。圆形,由砚台和砚盖组成。砚面隆起,周边有棱,棱内凹处可容水。砚台下有座,由25个马蹄形足构成。砚台口径27.5厘米,座径31.5厘米,通高9.4厘米。砚盖圆形,盖面隆起,有圆形尖顶纽。未施釉。此砚以其圆形周边环水如辟雍,故名辟雍砚。 赭釉双耳投壶 葬于唐开元六年(718)。1972年出土于礼泉县昭陵越王李贞墓中。壶高35厘米。颈粗长,口略呈喇叭形,颈中部两侧粘接有圆筒状双耳。施赭色釉,腹下部釉不到底,瓷胎为青白色。此器称作投壶,是古代宴会上用来进行“投壶”活动的器具,其以矢在一定距离投入壶中的多少而决胜负。此种双耳投壶又名“贯耳”,投矢中耳者,可得双采。 青瓷提梁倒灌瓷壶 宋。1968年彬县出土。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腹深12厘米。胎质坚细,呈灰白色,釉色淡青而略泛灰,光泽莹润。壶身呈圆形,壶盖不能启用,盖与提梁连接。提梁为一伏卧凤凰,壶嘴为一对哺乳母子狮。造型生动逼真。壶周饰蔓草缠枝牡丹花及仰莲瓣纹。底部中心有五瓣梅花孔,灌水时将壶倒置,水从母狮口外流时始盛满,因壶内有漏柱与水相隔,底虽有孔而不漏。这件提梁倒灌壶造型、结构极为奇特,是国内外耀州窑瓷器著录中罕见的珍品。 青釉瓷浴婴 宋。1978年出土于旬邑县城关镇安仁窑遗址。浴婴置于莲盆内,莲盆分六瓣,盆内水波荡漾。浴婴双腿架于盆沿,右手在水中戏耍,左手伸向脑际,造型生动活泼,极富生活气息。盆径5.8厘米,底径2.8厘米,高3厘米。红胎素烧,外施青釉,温润如脂。为耀州窑系珍品。 青釉刻花瓷壶 宋。旬邑县城关镇安仁村安仁窑遗址出土。通高16.8厘米,口径6厘米,腹径15.8厘米,底径11.2厘米。侈口,高颈,鼓腹,双脊把,八棱管状流。壶肩部饰两匝弦纹和对称的两组折枝菊花,腹部饰三组盆景牡丹。通体施橄榄色青釉,明澈温润。 青釉瓷盏托 宋。1954年彬县出土。耀州窑瓷器。通高8.2厘米,口径5.2厘米。胎质灰白,釉色青绿深沉。杯作钵式,上有粗壮的柳条纹,下有平沿深腹托盘,托盘中间靠杯的一周堆塑莲瓣花纹。杯托上下结合,实用美观。同时出土有青釉十折花瓣碗、青釉六折洗、青釉瓷印花碗、青釉雕花莲瓣碗等,都是耀州窑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