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旬邑黄河剑齿象化石 1975年出土于旬邑县后掌乡西原村附近。化石为一完整的黄河剑齿象遗骸,身高4.3米,体长8.45米,据推测体重约7—8吨。1992年经西北大学地质系协助整理,在旬邑县博物馆内建成了专门陈列室,已公开展出。此剑齿象化石形体硕大,保存完好。它的出土,为研究中国黄河中游及黄土高原的古地质、古生物、古气候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根据。 玉鱼 西周。1983年淳化县润镇乡西梁家村西周墓出土。立体圆雕。长9.8厘米,中宽3.1厘米,厚0.4厘米。淡青色,半透明,扁平鱼状。表面阴雕鱼嘴、鱼目及鳞、脊、胸、腹、尾、鳍。刻工精细。两面纹饰相同。鱼嘴和尾部各有一小孔。形象逼真,颇为生动。 兽面纹玉铺首 西汉。1974年兴平县道常村汉茂陵陵园出土,为陵园建筑门扉饰物。长39.2厘米,宽35.6厘米,厚14.7厘米,重10.6公斤。青玉质,灰绿色间有灰褐色斑。铺首呈兽面状,双目圆睁,露齿,卷鼻,表情凶猛,系以半浮雕和镂空透雕相结合的手法雕琢而成。铺首四角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图像,雕琢精美、细腻。铺首背面有方形鼻钮,钮上有可以穿壁的方孔。它是国内目前发现的西汉时期最大的玉雕铺首。 玉奔马 西汉。1966年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附近出土。立体圆雕。通长8.9厘米,高7厘米。白玉质,色泽宛若羊脂,温润莹亮。玉雕整体由奔马、骑者和底座组成。马高大健壮,驱体前倾,长尾高扬,四蹄前蹬,如腾云驾雾之状。马上骑者纶巾束首,身着短襦,昂首挺胸,双手抓着马鬃,两腿贴着马腹,看上去怡然自得。马蹄下的底座上线雕出相互缠绕的朵朵祥云,前肢和马尾皆有云柱与底座相接。 玉俑头像 西汉。1966年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出土。立体圆雕。高8.5厘米,面宽4厘米,玉质呈青白色,头部完整,颈下有断裂面。头上有代表束发的布围。冠顶凸起,中有一小孔。头发、眼、口用阴线刻出。神态端庄,是汉代玉雕珍品。 玉熊 西汉。1972年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出土。立体圆雕。长8厘米,宽4.8厘米。白玉质,间微有黄色斑。玉熊呈四足交错前行状,双唇紧闭,两耳后抵,小眼圆而有神,腮边及腿侧用阴线刻出鬃毛的效果。憨态可爱,生动逼真。 玉鹰 西汉。1972年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出土。立体圆雕。长5厘米,高7厘米。白玉质。鹰嘴呈勾状,两翼平展,尾羽散张,似面对猎物作俯冲之势。玉鹰造型浑厚自然,看去可爱而不凶残。整体小巧玲珑,线条流畅,质感很强。 玉辟邪 西汉。1972年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出土。立体圆雕。长7厘米,高5.4厘米。白玉质,色淡黄。辟邪面目凶恶,张口露齿,双目直视前方,半圆形双耳竖起,耳旁各有一角,前胯处雕有双翼,紧贴前身,前足弯曲有力,身体前倾略微下伏,后足前脚掌着地,足跟抬起。神情专注,似在悄悄接近目标。角上有紫红色沁斑。 玉带 北周。1988年渭城区北杜乡靳里村东若干云墓出土。玉带主要由带扣、銙(带环)和铊尾组成。銙长3.5厘米,宽3.4厘米,铊尾全长8.3厘米,宽3.1厘米。玉带銙九块,其中八块下附椭圆形玉环八个。銙为方形,大小相同。每块玉銙背面,有一块与玉銙相同的鎏金铜片,用五个小金钉将玉銙与鎏金铜片钉于鞓上。每一个玉鞓下面有一个金片制成的小环,直接插入玉銙之中,上附着椭圆形玉环八个,其中两个玉环上挂着如象牙圆棒形的装饰品。玉带玉质细腻,温润洁白。制作精致,保存完整,是迄今国内发现时代最早、最为完整的一条玉带。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