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金耳环 西周早期。1982年12月出土于淳化县夕阳乡夕阳村西黑豆嘴原西周早期墓中。5件,形状相同,大小不一。环上部为扁平螺旋式花头,下有圆柱形柄,有的柄上穿有一颗绿松石珠。大环花头宽7.1厘米,厚0.05厘米,柄长10.6厘米,通长15厘米。实测重13.4克。小环通长10.3厘米,柄长7.5厘米,花头宽6.5厘米,厚0.05厘米,实测重8.82克。 鎏金银竹节熏炉 西汉。1981年兴平县豆马村传为霍光墓南60米处汉墓从葬坑出土。铜炉系博山炉形式,由炉体、炉柄分铸铆合而成。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盖高6厘米,底径13.3厘米。博山炉突出鋈银带一圈,上浮饰四条鎏金顾龙,龙身从吧波涛中腾出。盘口沿有银宽带纹一周,其下有十组三角纹,三角纹内饰蟠龙纹,蟠龙为鎏金,底色鋈银。炉盖透雕多层山峦,其中云雾缭绕,加之金银勾勒,宛如一幅秀丽的山景。炉口外侧刻铭文一周,135字。柄下座为圈足,足高7厘米,上浮透雕二蟠龙相纠,龙身满饰鎏金细纹鳞甲、眼、须、爪,银竹节形柄纳入龙口,柄分五节,节上刻出竹叶枝杈,上端铸上歧出的三蟠龙,龙身鎏金,爪鋈银,龙首上承炉盘。高杆枝头结华炉,鎏金鋈银,精雕细镂,是西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精品。 鎏金铜马 西汉。1981年兴平县豆马村传为霍光墓南60米处汉墓从葬坑出土。通高62厘米,长76厘米,昂首站立,两耳前竖,显得异常机警。马体匀称,肌肉、筋骨造型合乎比例。体内空腔,尾下留一小孔。睾囊系另铸铆合,制作一丝不苟。通体鎏金,无锈,俗谓之“金马驹”。同出的马具、车饰亦皆鎏金。 错金银云纹铜犀尊 西汉。1963年出土于兴平县豆马村,高34.1厘米,长58.1厘米,重13.3公斤。整体造型为一雄健的犀牛,头部有两角,体形硕壮,充分体现了犀牛刚强健壮的特点。尊背上有盖可开启,犀口侧有一管状短流,用以倾注。整个尊体饰有华丽的错金流云纹,并嵌有点点断续的金丝以象征犀身的毫毛。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金花冠 唐。1988年咸阳国际机场建设工地唐贺若厥墓出土。墓主为独孤罗之妻。金花冠系用金圈、金花钿、金花叶、金花蕊及玉片、珍珠、各色宝石连缀而成。金花冠上的丝绸编织物已全部腐朽,金花圈发现时戴在墓主头骨上,其余均散落在头部周围。整个花冠饰件制作细致,表现了唐初精湛的工艺水平。同时出土嵌有各色宝石的金篦和金耳坠,作工精美。 金壶 唐。1969年咸阳市毕原路西北医疗器械厂出土。通高21.3厘米,口径、底径均6.6厘米,圈足高0.6厘米,直口、长颈、圆肩、深腹。肩部为器身最宽处,腹部下收至圈足。壶盖上有一莲苞状钮,钮周錾覆莲瓣二周,下饰四朵花瓣,间饰鱼子地蔓草纹,盖唇饰流波纹。壶柄呈如意状,宽1.6厘米,表面饰鱼子纹组成的双线菱形纹,基部饰海棠纹,上卧一引颈抬头的小龟,可以转动,头上圆孔中系环链,与盖钮相连接。壶颈肩交接处饰覆莲瓣一周,肩部至底,花纹依次为:以四朵莲花为中心组成的抱合式蔓草纹,上下以联珠纹为栏界的四对鸳鸯间饰蔓草纹,二方连续卷云式蔓草纹,三层仰莲纹。壶嘴饰仰莲瓣朵花。 鎏金龙首银锁链 唐。渭城区窑店出土。长10.2厘米,龙首最大径3厘米,链径1.9厘米。链为龙身,龙首与银链铆接一体。龙首为铜质,外包银,表面鎏金,独角长嘴,巨目龇牙,大耳长须,鼻上卷,口含圆环锁扣。 镂金银薰球 唐。1980年4月渭城区窑店出土。薰球是花叶纹镂空球。分两半组成,有合页与风钩,可随意启闭,带链可以悬空,内有两道环和半球杯,当银球自动摆动时,内部银杯始终向上,里面放的薰香亦不会外洒。制作过程中应用了锤击、切削、抛光、刻铆等工艺,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