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物收藏 民间自古即有收藏习惯。秦咸阳遗址内的长陵火车站附近一次出土“齐法化”及“蚁鼻钱”等铜币窖藏,有战国时期各国货币达15种之多。清道光初年,咸阳北原贾村人程一敬(号杏牧)专事收藏,家中凡金石书画,珍本秘籍,庋架盈壁。道光四年(1825),闻“苟氏兰亭”刻石于礼泉出土,不惜重金赚得,特为筑“宝兰山房”以藏之。惜毁于清末战乱。民国时期,三原于右任曾以巨资收购各地出土的北魏及隋代墓志387方,其中有七对夫妇墓志,遂名为“鸳鸯七志斋藏石”。现藏西安碑林。 除民间收藏外,民国时期,一些县的民教馆、图书馆或县署、学校曾收藏过少量文物,如礼泉县藏有《常乐郡夫人贺若氏墓志》及《程知节碑》,邠县藏有《唐姜嫄公刘新庙碑》,咸阳县凤凰台藏有北周造像碑、隋盘龙经幢、唐顺陵残碑及《寂照和上碑》,三原县民治小学藏有于右任收藏的数十块“高昌墓志”及47张“武梁祠画像”拓本。解放后,这些文物都陆续转归文化文物部门,得以妥善保存。 新中国成立后,本地各级人民政府都重视文物的保护和收藏。1951年6月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土改反霸斗争中必须注意保护文物,从现存文书档案看,当时各县有关部门都按此要求指定了专门干部负责文物调查和征集工作。1953年,西北军政委员会专门发出文件,指示在基本建设中要注意保护文物。由于文物保护法规和政策的颁布实施,加以文化文物部门的重视,使分散在社会上和个人手中的流散文物得到有效征集和收藏。以原咸阳市为例,建国以来,征集文物达12800余件,其中征集的玉奔马、马蹄金、陈爰金饼、安邑下官锺等珍贵文物,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 在文物征集、收藏工作中,本地文博单位除主要动员群众自觉交献文物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访问,对基本建设过程中出土文物及时进行征集或收缴。对于自愿交献文物者,政府部门和文博单位都根据文物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建国以来,本地各文博单位累计征集文物达数万件(组),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陈列展览 建国以后,本地最早的一次文物展览,是1955年陕西省咸阳文化馆举办的“秦汉唐各个时代的文物展览”,主要展品来自凤凰台保存的文物。 1962年初,咸阳市博物馆筹建时,陕西省博物馆馆长武伯纶来馆辅导,并派专业人员帮助设计陈列方案,参与陈列。是年春节期间,“中国通史展览”(原始社会至鸦片战争)在该馆正式对外展出。展品除凤凰台原有的一部分文物及董子平等知名人士捐献的一部分文物外,主要为建国后咸阳文化馆征集的文物。此为本地由博物馆举办的首次陈列展览。 60年代初期,随着乾陵永泰公主墓发掘工作的进展,陕西省有关部门即确定就地保护,并陆续拨款26770元,于1962年下半年进行了修整。由于该墓在国内影响很大,据不完全统计,仅1962年修整期间,就接待来自中央、西北局、本省、外省的参观者达75次、2000余人。此后,永泰公主墓即开始不定期接待来访参观。这是本地最早举办的“遗址”性陈列展览。 70年代初期以后,随着乾陵、昭陵及茂陵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进行,乾陵文管所、昭陵文管所和茂陵文管所陆续新建了文物陈列室并举办了各具特色的专题陈列展览。改革开放以后,咸阳、茂陵、昭陵、乾陵等博物馆在不断丰富、完善和调整基本陈列的同时,还各自举办了不少临时、辅助陈列。如咸阳博物馆1978年与兴平县联合举办了“出土文物汇报展览”,1980年举办了“古字画展览”,1985年举办了“珍贵文物展览”,1988年与渭城区联合举办了“文物成果汇报展”。这些不断更新的基本陈列和异彩纷呈的临时、辅助陈列相辅相成,较好地反映了各馆的文物特色,吸引了不少的国内外观光者。以咸阳博物馆为例,1981年至1990年10年间,共接待内宾586278人次,外宾110855人次,总计697133人次,平均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7万人次。而历来参观人数最多的茂陵、乾陵、昭陵三个博物馆中,除昭陵博物馆80年代后期因交通不便略有减少外,茂陵、乾陵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游客都超过几十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咸阳市各文博单位1981年底以前年参观人数仅为40多万人次,到1990年底,已超过200万人次。 70年代以后,本地许多文物珍品陆续被选送参加对外展出。其中咸阳博物馆收藏的秦都咸阳与西汉帝陵出土文物以及茂陵、昭陵、乾陵博物馆收藏的汉唐陵墓出土文物,曾多次赴欧、美和日本、东南亚等国家或地区展出。这些珍贵文物出国展览,受到了各国各界人士的欢迎,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在本地的文物展览中,尤以1990年亚洲运动会期间首次在北京定点举办的《秦始皇咸阳宫珍贵文物大观》展览影响最大,最为知名。这次展览不仅展示了秦都咸阳的物质文明,宣传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在客观上提高了咸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大大促进了咸阳的改革开放事业。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