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易俗社剧场位于西一路西端路南。易俗社是民国元年(1912年)在西安成立的的秦腔演出及戏曲教育团体,初名“西安易俗伶社学社”,后易名“西安易俗社”。民国6年(1917年)6月,易俗社秦腔团体购得“宜春园”①,对其改建维修,新开临西一路的三道大门,建木门楼,门楼正中镶洪子明书“易俗社”匾额,改建原有舞台。 改建后的剧场坐南面北,南北长14间约42米、东西宽6间约18米,为重檐歇山顶的砖木建筑。舞台约占5间,台口宽约9米,进深约15米。观众池为9间长、6间宽,内有立柱26根。楼下池厅两侧各5间,设偏座;楼上4间,设包厢。全场座位650席,立柱之外为站位。民国13年(1924年)鲁迅来西安讲学时曾题“古调独弹”匾额一块。民国22年(1933年)由封至模总设计并监修,对剧场进行了重修,改楼座为二层,地面为慢坡,座位为靠椅,剧场台面一一改良,在观众池的偏座两侧装上大栅栏,栅外为站位。全场座位885席,站位可容数百人。民国29年(1940年)日本飞机炸毁剧场的八角飞檐屋顶,抗战胜利后修补。 1964年重新修整剧场,更换北墙,增辟门厅,更新座椅,拓宽舞台台面,延伸副台,架设天桥,开辟灯光台,安装吊景设备,后台东边新建化妆室和道具室。1966年拆除池厅两侧栅栏,取消站位,增设靠椅,使全场席位增至900席。 易俗社剧场1983年由西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①清代末年,甘肃固原提督张志行之子张少云购得西安满城西南角关岳庙前的一块空地,修建了一座室内剧场,命名“宜春园”。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