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大兴善寺位于长安中路兴善寺西街。相传初建于西晋武帝泰始至太康年间(公元265~289年),名“遵善寺”,北周明帝时(公元557~560年)扩建改名为“陟岵寺”,位置约在汉长安城内或近郊。隋文帝时迁陟岵寺于新都大兴城靖善坊,寺始称“大兴善寺”。唐神龙年间(公元705~707年)曾改名“酆国寺”。 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印度僧人那连提黎耶舍、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唐开元四年至八年(公元716~720年)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等先后来此传授密宗并译佛经,使这里成为当时长安城三大佛经译场之一和中国佛教密宗的发祥地。 寺毁于唐武宗灭佛时期,宋代稍有修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和清顺治、康熙时(1644~1722年)均有大的修建。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回民起义中被焚毁,仅幸存钟、鼓楼和山门,1956年全面修葺。 大兴善寺现坐北面南,占地约6.5万平方米,大致沿袭明代的建置,山门外有石狮一对。二层楼阁式歇山顶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下层为拱形门洞,上层为殿庭,北面门额书“金冈唐镇”四个金字。山门内正北为重檐歇山顶过厅式弥勒殿(金刚殿)。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内塑弥勒佛、四大金刚、韦驮像。弥勒殿正北为硬山式大雄宝殿,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五架梁,露明造,施油饰,木格门窗,内塑释迦佛、药师佛、弥勒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前东侧有钟楼和一碑亭,碑亭内立赵朴初书“密藏宗风”碑;西侧有鼓楼和一碑亭,碑亭内立复制明洪武年间重镌《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碑。钟、鼓楼均为重檐歇山顶两层楼阁。大雄宝殿正北为高出地面1米的唐代转轮藏经殿遗址,此遗址略呈方形,边长约15米,有柱础迹和一唐刻青石龙头。遗址前有1985年日本真言宗信徒所立地藏菩萨一尊,东、西侧各有厢房五间。遗址后地势较高,有千手千眼观音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形制与大雄宝殿相似,殿内原供奉的紫檀千手千眼观音像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现为泥塑像。殿左、右侧各有五楹配殿,东为地藏殿,西为十王殿。再往北为门悬清光绪皇帝手书“觉悟群生”匾额的法堂,法堂面阔七间、进深二间,形制基本与大雄宝殿相似,只是前有廊檐。法堂前东、西各有客房十一间,组成一个封闭式大院落,院内为古柏、紫藤所笼罩,浓荫森森,遮天蔽日,令人有尘外之感。院落外西侧有五层六角形砖砌“不空三藏舍利塔”。 寺内珍藏元代用各色宝石作颜料绘制成的二十一度母像等佛画,是西藏绘画艺术中的珍品。 大兴善寺是西安地区殿宇最整齐的古刹。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