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荐福寺与小雁塔位于大南门外友谊西路南侧。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高宗死后百日,皇戚为其“献福”而在唐长安城开化坊南部原隋炀帝作晋王时的王府旧址修“大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称“大荐福寺”,此后高僧义净在此主持佛经译场。中宗景龙年间(公元707~710年)在隔街安仁坊的荐福寺别院中修“荐福寺塔”,与大雁塔遥相对应,故又称“小雁塔”。唐末战乱,荐福寺毁于兵火,宋代以后荐福寺并入安仁坊塔院内,明清两代曾多次修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陕西关中大地震时,塔身南北自顶至足中裂尺余,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大地震,塔顶被震毁两级。塔现存十三层,其底层北门楣上有王鹤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的题词,详记该塔在几次地震中的情况。1964~1965年在保持塔顶残缺和塔檐、塔角残破的外轮廓线的基础上,整修了基座,加固了塔身并在其二、五、七、九、十一各层檐下增加钢板腰箍,弥合了裂缝,复原了拱券,安置了楼梯、楼板和避雷设施。 现荐福寺平面略呈方形,殿宇建筑集中在山门直对小雁塔的中轴线上,大体保持着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重修时的布局。自南而北先是砖雕歇山式琉璃瓦顶的山门,山门内天王殿早已倾圮,其后两侧有钟、鼓楼东西相对。往北正中有重檐歇山式慈氏阁三间,其后两侧各有四角攒尖式亭子一座。再往北为硬山式大雄宝殿五间,大殿后有重檐歇山式藏经楼五间,楼后即为小雁塔,塔后为重檐歇山式白衣阁三间。寺内建筑除山门、慈氏阁基本保持明代建筑的原貌外,其他多属清代重建。寺内现存宋政和六年(1116年)《大荐福寺重修记》、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荐福殿堂图》、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修荐福寺碑记》等重要碑石及明清武举题名碑等,1965年出土唐代线刻青石供养菩萨一方。钟楼内悬有金明昌三年(1192年)所铸大铁钟一口。此钟原是武功禅院故物,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移人荐福寺内,每日早晨敲撞,钟声嘹亮,遂成关中八景之一。 现小雁塔平面呈方形,顶残,底层边长11.38米、通高43.38米,坐落在边长23.8米、高3.2米的方形砖石基座上。塔的底层特高,二层以上高度均逐层递减,愈上愈促,整体轮廓呈自然而圆和的卷杀曲线,造型秀丽。每层叠涩出檐,出檐虽不长,但轮廓线十分明晰。檐下均砌有两层菱角牙子,手法简洁明快。塔体每层南、北各辟一券门,底层南、北塔门用青石条砌成门框,石门楣上线刻供养天人和蔓草图案,五至十一层券门洞两侧,各有砖砌方形两层小塔一座。塔内为空筒式,设木构楼层,有木梯和砖梯可盘旋而上。小雁塔除底层于明清之际包砌了一层青砖外,次层以上均保持了唐代的原貌。1964年整修时,又在各层发现自修塔起,历经五代、宋、元、明、清各代的题记,足见小雁塔较完整地保持了它的历史原貌,弥足珍贵。 小雁塔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