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双塔位于长安县韦曲镇朱坡西的少陵原半坡上。相传华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以阐扬《华严经》而得名。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华严宗祖师杜顺和尚圆寂后,唐太宗供养七日,恭送少陵原畔安葬,隔年建塔。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寺院殿宇毁于土方大崩塌,现仅存东西相对的两座砖塔。 东边大砖塔为杜顺禅师墓塔。此塔平面呈方形,塔身七层,仿木结构楼阁式,宝瓶形塔刹,通高13米。底层每边长5.6米,南面开门,内有塔室,二层以上塔心实砌。塔每层均用素面青砖砌出隐柱、斗拱,每面三间,每层叠涩出檐,檐下均砌两层菱角牙子,四角悬挂风铃,现一至三层仅存挂钩。塔的最上层刻有横额“严主”二字,第三层有青石刻“无垢净光宝塔”六字。1990年经观测此塔向东北微有倾斜。寺内原存唐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杜殷撰文、董景文草书的《杜顺和尚行记碑》已于1949年移至西安碑林保护。 西边砖塔为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澄观和尚墓塔。现塔平面呈六边形,塔身七层,仿木结构楼阁式,实心,宝瓶形石塔刹,通高14.19米。塔每层叠涩出檐,檐下有斗拱,第四层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塔前有《重修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塔记》碑,记其生平事迹,碑文由近代宋联奎、宋伯鲁撰书。原塔在现塔西南10米处,元至元九年(1272年)重建的二层残塔(高约6米)留于地下,清乾隆年间重建的五层砖塔(高约7米)立于其上。1986~1987年因少陵原滑坡,将原塔迁至今址。拆建时在塔底层发现石函,函内有装五色舍利子的淡黄色玉瓶一件,塔的二、三、四层塔心发现清初鎏金铜佛像、千佛碑和佛经等,现均藏长安县文管处。 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