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楼]位于北院门街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始建,清康熙三十八年(16 99年)和乾隆五年(1740年)重修。抗日战争时期一根横梁被日本飞机炸断,加之军队占驻和风雨侵蚀,残破不堪。1952年翻修,外檐采用沥粉金龙和玺彩画,内檐施大点金旋子彩画,1954年增设避雷设施,1958年翻修屋面。
西安鼓楼为一座歇山顶、重檐三滴水的高台建筑,通高34米,楼上原有报时巨鼓一面。楼基座以石条和青砖砌成,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南、北面正中辟有高、宽均6米的券洞门通道,东、西侧各有青砖踏步可登。鼓楼建于基座的中心,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周设回廊,第一层楼身上置腰廊和平座,第二层楼重檐歇山顶,外檐和平座均饰有青绿彩绘斗拱。楼南、北檐正中原分别挂有“文武盛地”、“声闻于天”金字蓝底木匾,“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楼内徹上明造,扩大了内部空间,其西侧有木梯可登。 西安鼓楼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钟楼]位于城内东、南、西、北大街的交汇处。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年)陕西巡抚龚懋贤命咸宁、长安二县令迁其于现址,迁建时除基座外,全是原件原样,清乾隆五年(1740年)整修。民国时期曾驻扎军队,楼下的四个门洞被封起来作临时监狱,鎏金宝顶的铜叶被揭去盗卖。20世纪40年代初开通外围盘道,楼门洞不再作通道。1953~1958年加固基座,拆换楼梯、楼板和部分柱子,增添栏杆,翻修全部门窗,内外全部油漆彩绘。1980~1985年加固基座,更换全部的屋面绿琉璃瓦和糟朽木柱并重新油漆。
西安钟楼为一座四角攒尖顶、重檐三滴水的高台建筑,通高36米。楼基座以青砖砌筑,平面呈正方形,边长35.5米、高8.6米。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宽均6米的券洞门与四条大街相互穿通,北边券洞门左、右各有一砖砌踏步可登。钟楼建于基座正中,面宽、纵深各三间(16.57米),连明廊共五间(21.39米),每层有圆柱回廊和迭起的下檐,均施斗拱,绿琉璃瓦屋面。一层大厅四面有木格扇门,周为平台,顶有方格彩画藻井,厅内东南角有扶梯盘旋而上。二层大厅有木格扇门,周边回廊围以木栏杆,全城风光可尽收眼底。一层西墙镶有明代《钟楼东迁歌》碑、清乾隆五年(1740年)张楷撰文的《重修西安钟楼记》及1954年整修钟楼碑。据清《重修西安钟楼记》记载,明代钟楼悬唐景云年间(公元710~711年)所铸铜钟。现悬铜钟为1995年按景云钟复制。 西安钟楼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