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仁约和王氏合葬墓]位于灞桥区洪庆乡田王镇的铜人原畔。1984年西安市文管会发掘。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韦仁约曾任唐监察御史、尚书左丞、御史大夫等职,永昌元年(公元690年)卒,载初元年(公元689年)葬铜人原;王氏为其继室,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卒,次年归附于此。 韦仁约墓为土圹竖穴刀把墓。斜坡墓道顶部开三个天井,东、西壁各有二龛,龛口有木门痕迹。墓道及天井两壁原涂有白灰,过洞有壁画均已脱落。土坯封门。前庭似为穹顶,有木门痕迹。墓室四壁原有壁画多已脱落。青石条铺底的棺床东、南两边各用0.14米宽的磨光青石条线刻云、兽图案,石条下接缝处均垫单砖一排。 王氏墓与韦仁约墓的结构基本相同,仅多一天井和二个小龛,砖封门,前庭有砖门坎,其西壁有一隧道通向韦仁约墓前庭。 出土三彩武士俑、文官俑、镇墓兽、男女侍俑、骑马俑、乐俑、家禽模型和铜镜、铜剪刀、贝链、白釉瓷柱子、白釉小瓷盒、蚌饰、青釉四系罐、铅马镫、铅马镳、铁锁、墓志等。其中三彩武士俑、文官俑和镇墓兽形体高大,釉彩丰润,神态、造型俱佳,骑马俑等具有初唐风格。 [独孤氏家族墓]位于灞桥区洪庆村南铜人原。史载独孤氏是北齐至盛唐时期的仕族,代代身居显官。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独孤思敬与妻元氏合葬墓及思敬继室杨氏墓;还发掘了独孤思贞墓。这些墓形制、大小基本相同,均为南北向的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其中以独孤思贞墓保存较好。 【独孤思贞墓】 据出土墓志(志文兼用武则天新制字)记载,墓主独孤思贞为周故朝议大夫,葬于神功元年(公元697年)。 此墓的墓室近方形,边长3.36~3.48米、高2.9米,穹顶,墓底铺砖。砖砌棺床在墓室西部,从出土棺钉看,当有木棺等葬具。甬道在墓室南面偏东,长3.8米、宽1.3米、高2.2米,拱形顶,南口砌封门砖。墓道长23.6米,分为墓道口(竖井)和隧道。隧道上面开有大小、间距不等的天井五个;东、西壁各有一龛,龛口可能砌有砖框,并安木门,内置陶俑。 墓道东壁龛内放置陶俑67件,除1件小马俑外,可分为风帽俑和骑马乐俑两组;西壁龛内整齐放置大马、牵马俑各2件,大驼、牵驼俑各4件,小马俑8件,小牛俑9件,猪、羊、鸭俑各5件,鸡俑10件,灶、井栏各1件,铜镫、镳各1副。甬道内放墓志及镇墓、武士、文官俑。墓室内出土牵马俑,男女侍俑,铜镜,陶、瓷罐,料珠(330粒)等。 【独孤思敬与元氏合葬墓】 位于独孤思贞墓东侧约29米处。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独孤思敬系思贞同祖从兄弟,为唐朝散大夫,葬于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元氏于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卒,长安三年(公元703年)迁葬于此。 此墓的墓室平面呈方形,边长3.14米,方锥形顶,底铺长方形砖一层。棺床在墓室西部。甬道在墓室的南侧偏东,拱顶,南口砌封门砖。斜坡墓道水平长度11.5米。隧道长8.4米,拱顶上开大小、间距不等的天井三个,在偏南的二个天井的东、西壁各有一龛。 墓道东龛内放置高冠俑1件、风帽俑8件,西龛内放置残马俑座1件。甬道内出土独孤思敬墓志及镇墓兽、武士俑、文官俑。墓室内东北角的方形小砖台上放有元氏墓志,东南角的东壁下放有大驼俑,墓底散乱着30多件陶俑。这些俑多为三彩俑,亦有红陶质。其他随葬品有陶罐、开元钱、瓷片等。 [韦洞墓]韦姓是唐代聚居在长安城南韦曲一带的显要门阀之一,其宗族墓地即在韦曲原的南、北李王村。1959年陕西省文管会发掘的韦洞墓即是其一。据出土墓志记载,韦洞系唐中宗韦后之弟,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卒,神龙二年(公元706年)被追封为淮阳王,次年迁葬于先陵。 此墓为长斜坡墓道砖室墓。墓道在南,长20.6米,由墓道口(竖井)和隧道组成。竖井上宽下窄,上部东、西、北面筑围墙,围墙高0.9米、上宽0.27米、下宽0.4米。隧道上方开二个天井;两壁开二对方形小龛,龛口有木门残迹,内置陶俑。甬道分前室甬道和后室甬道。前室长3.3米、宽3.4米、高4.5米,四壁稍凸,四角攒尖顶。后室形制同前室,惟甬道偏东,甬道南部又有石门一道。后室西部置棺床,床上置石椁。石椁呈面阔三间的庑殿式殿堂,并饰花草、虎兽、门窗、男仆女侍等。 墓内壁画多用土朱绘成,墨色画边,土绿填空。墓道上部绘有庞大的斗拱,下为立柱,柱间绘青龙、白虎、朱雀等。墓门上部绘有楼阁。天井及前室甬道北段的两壁残留人的足部10个。前室四壁上部绘有长方形的格子,格子内为花卉飞禽,下部是花草树木。后室甬道顶部残留云鹤。后室四角绘角柱,上端绘斗拱、云鹤,角柱间绘男女侍从。 小龛内出土男女骑马俑、立俑及陶骆驼、猪、羊、鸡、狗等157件。此外,墓内出土石墓志1合及鎏金铜饰15件,泡钉、铜镫各6件,马具2件,铺首1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