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秦二世墓] 位于雁塔区大雁塔东南凤栖原下的曲江池故址南沿台地上,即秦时的宜春苑。公元前207年秦二世胡亥被逼自杀,以“黔首(平民)”礼葬于宜春苑。近年有人认为此封土非秦二世墓。 现存封土高5米、周长75米,周围灌木丛生。封土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秦二世皇帝陵”石碑一通。毕沅还曾于此置守陵户二家。 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文帝霸陵] 位于灞桥区霸陵乡毛家窑村东南约200米处,即泸、灞二水之间的白鹿原北崖。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病逝于未央宫,单独起陵于此。 史载霸陵不起坟而依山凿掘墓室,今地面未发现陵园遗迹。遗命不以金银为饰而以瓦器,但后来曾三次被盗,可能未依汉文帝遗命建造。陵附近原来有寝庙一类建筑,宋《长安志》载:文帝庙在霸陵北部,建于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今霸陵附近崖下尚存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汉文帝霸陵”石碑一通。近年在今谢王庄北、新寺村的高地上发现大量汉代砖瓦和“长乐未央”残瓦当。 霸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地官的帝陵,对魏晋南北朝及唐代依山为陵的建制影响极大。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薄太后陵] 位于灞桥区狄寨乡政府西北300米处,地处泸、灞两河之间的白鹿原上。薄太后为汉高祖刘邦妃,文帝刘恒母,公元前155年去世。景帝刘启葬其于文帝霸陵以南,时称“南陵”,唐代称“薄陵”,近代称“薄姬冢”,当地称“簸箕冢”。 现存封土北距霸陵3000米,呈覆斗状,夯筑而成,高29.5米、周长560米,保存状态良好。但史载晋愍帝(公元311~317年)年间,这一带陵寝已全部被盗掘。封土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西汉薄太后陵”碑一通。 1957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窦皇后陵] 位于灞桥区霸陵乡任家坡村西南200米处,西北距霸陵1900米。文帝窦皇后,卒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与文帝合葬霸陵,称南园。 陵园有围墙,今存西、南墙部分残垣。封土呈覆斗形,现顶部东西长30米、南北长35米,底部东西长137米、南北长143米,高19.5米。 陵园内发现大量建筑遗存,有西汉筒瓦、板瓦、云纹瓦当。陵园之东从葬坑内出土陶罐、彩绘陶罐及马、牛、羊等动物骨骼。 1992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任家坡从葬坑】 位于窦皇后陵园西墙外1000米处,是汉武帝初年为窦太后所设的从葬坑。1966年姜村农民发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47座,其中完整的37座,残坑10座。 这些坑集中而有规则地排列为8行,每行1~11个。土坑平面基本呈长方形,一般小坑长1.46米、宽0.89米、深1米,大坑长2.56米、宽1.56米、深3.33米。坑的筑法:先掘土圹,然后多数紧贴坑壁置陶棺或用条砖筑栏,或仅有土圹而别无葬具,亦有于坑底留出生土二层台者,砖栏有盖者,多覆以回纹、几何纹相间的薄方砖、素面砖等,盖距地表约0.25~0.40米。随葬品有陶俑、陶罐、禽兽骨(马、羊、猪、狗、鸡、鹅、鹤等)和谷物(已朽,多装罐中)等。此外,土圹下部出土有武帝初年所铸“半两”钱。 [汉宣帝杜陵] 位于雁塔区三兆村南渑、泸两河之间的鸿固原上。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汉宣帝刘询逝于未央宫,单独起陵于此。1982~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陵工作队调查、钻探并对陵园遗址进行局部发掘。 陵园平面呈方形,每边垣长430米、墙基宽8~10米,四面垣墙正中各辟一门,门址宽约85米。已发掘的东门遗址位于陵冢以东110米处,由门道、左塾、右塾和左、右配廊组成。出土方砖、长方砖、长条砖、筒瓦和“长乐未央”、“长生无极”文字瓦当及铁环、铁钉、铁刀、铁锸、铁钎和五铢钱等。 封土居陵园正中,夯筑,呈覆斗状,底边长175米、顶边长50米、现高29米。其四面正中各有一条斜坡墓道,正对陵园垣墙的四门。四条墓道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梯形。 封土东南187米处有一建筑遗址,约为陵园寝殿。其夯土台基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1.2米、南北宽29.6米;四周有廊,地面有方砖铺砌;廊外有卵石散水,散水外沿线以外又铺设一排方砖。遗址南、北各有三门,亦可称东阶、中阶和西阶;东、西各有一门,每门又分为左、右门道。此遗址以东的建筑群遗址约为陵园便殿,由殿堂、众多的房屋和庭院、用于储藏的小房子和窖穴组成,并有周密的地下排水设施,如地漏和长方形、五角形排水管道等。这两处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砖瓦建筑材料、铜构件和铁器、钱币等。 1956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皇后陵】 位于宣帝陵冢东南575米处。汉宣帝王皇后,卒于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合葬杜陵,史称“东园”。 陵园平面呈方形,边长330~335米,墙基宽3.4~3.7米,四面各开一门。各门形制与宣帝陵园相同,只是稍小而已。封土呈覆斗形,底边长145~150米、顶边长45米、现高24米。陵园西南亦有寝殿、便殿建筑遗址,形制与宣帝陵园寝、便殿大同小异。 【陵庙遗址】 位于宣帝陵冢东北400米处。现存夯土台基高出地面约2米,东西长63米、南北长66米。台基东、西侧各有一条南北大道,宽6~7米,分别通往宣帝和王皇后的陵寝。遗址内出土大量汉代砖瓦,有素面、几何纹、回纹和乳钉纹铺地砖,朱雀、青龙等纹饰的空心砖及“长生无极”、“长乐未央”文字瓦当等。 【许皇后代陵】 史称“小陵”,俗称“少陵”。位于杜陵南七八公里处长安县大兆乡司马村。许皇后,宣帝第一个皇后,卒于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现存封土呈三层台,通高22米,底部东西长134米、南北长139米。 【陪葬坑】 位于杜陵以北。可以确定位置的共四座,其形制各异。其中一、四号坑已被发掘。 一号坑在杜陵北637米处。斜坡状坑道位于坑东部。墓坑为不规则、近似方形的竖穴,最宽处东西长12.7米、南北长11.2米,坑底距地表深5.54米(从坑口至坑底深约8米),由主室和车室组成。主室居中,可分中厢和东、西、南、北四个边厢。中厢出土了高约56厘米的无双臂裸体男立俑、铁戟、铁矛、铁剑、铜带钩、小五铢、铜镞、铜量器、小陶洗和陶器等。四个边厢内有漆盒遗迹,并出土了漆器上的鎏金小铜环;东边厢南部还出土四枚同样的金饼,每枚重83克。车室在主室东南,内有二明器木车,均为单辕髹漆彩绘车,车厢上有伞盖,出土了铁剑、斧、铜镞、弩机、承弓器等兵器和铁车车义、方策、伞柄饰、盖弓帽、铜泡、铁镳等车马器。 四号坑在一号坑西130米处。斜坡状坑道在坑室东部。坑室平面呈长方形,上口宽4.2米、南壁长8.5米、北壁长8.7米,坑口至坑底深4.4米。坑室上下和四壁砌置木板。坑内出土陶俑、铜带钩、铜环、铜镦、小五铢、铁戟残块及有“大仓”印文的残铜印章一枚。 【陪葬墓】 主要分布在杜陵的东南,亦有在杜陵东、北部。现存封土62座。史载张安世、丙吉、中山哀王刘竟和金安上等陪葬杜陵。 《太平寰宇记》记丙吉墓在三兆村;《咸宁县志》记其在大兆社新庄北二里。今新庄村北二里确有一封土墓,墓前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汉丞相丙吉墓”碑一通。但近年该墓出土唐代墓志,看来记载有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